重阳所用茱萸之考证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95990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茱萸与吴茱萸不同科、属,并非一个家族。吴茱萸叶和果具腺点含挥发性油,成为杀菌驱虫、逐寒祛风、去秽辟邪的材料,因而与重阳结缘;山茱萸不具此特点,不为重阳所用。吴茱萸本是茱萸所产地域的专指,与茱萸同义;古代医书和重阳诗词文章中所述茱萸乃吴茱萸,绝非山茱萸。食茱萸与吴茱萸同科异属是近亲,有类似特点和性质,唐以前两者并无严格区分。史载吴茱萸分布北沿曾达北纬39度线,有无吴茱萸或山茱萸要看当时情况。
  [关键词]重阳 茱萸 腺点 挥发油
  据史料记载,重阳与茱萸结缘,至迟始于西汉。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载:汉高祖刘邦宠妃戚夫人侍儿贾佩兰言说宫内事“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重阳糕),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戚夫人死,侍儿皆复出为民妻也”,此俗也带入民间。到了唐代,德宗皇帝于贞元四年和五年两次下诏,以中和(二月初一日、初诏定正月晦日即正月三十日)、上巳(三月三日)、重九(九月九日)为“三令节”,从此,重阳习俗便在民间盛行。唐代朝廷,每于重阳赐宴犒赏,御赐茱萸、茱萸酒,作应制诗,相互唱酬,欢庆而隆重。宋元以后,茱萸之于重阳习俗,渐趋淡化。
  时至今日,很多人已不知重阳茱萸之源出,或虽知但不识吴茱萸与山茱萸之实体,因而张冠李戴,混淆不清。例如:说重阳所用为山茱萸,所言却为吴茱萸之作用;写吴茱萸祛秽辟邪,却述山茱萸性状或插山茱萸之图;明明重阳期间茱萸无花,插戴的只能是果序,竟有人说是花房。在个别山茱萸产区,有人硬把山茱萸塞进当地重阳文化之中,甚至研究者“考证”出唐诗人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插的山茱萸,似有为旅游、营销造势之嫌。更有专家学者在中央媒体的重阳节目上,口中大讲重阳茱萸文化,手中却展示山茱萸果枝,令人唏嘘不已。如此误导,难怪乱象丛生。
  那么,与重阳相关的茱萸,究竟是哪种茱萸呢?答案是吴茱萸。
  一、将山茱萸视为吴茱萸、食茱萸同类,是造成乱象的根源。
  无论古今都有这种说法:“茱萸分为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和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三种”,其实不妥。一是,含茱萸二字的植物有许多种,绝非三种。例如吉林省长白山有①一种多年生草本叫草茱萸[Chamaepericlymenum canadense (Cornaceae)],属山茱萸科草茱萸属,但不与山茱萸类似,也不是药材。再如胡颓子科胡颓子属的牛奶子[Flaeagnus umbellata Thunb.],观赏植物,果实可食可入药,亦有夏茱萸或唐茱萸之称,等等;至于②同科同属中含茱萸之名的就更多了。二是,茱萸不是总称,不因含“茱萸”二字就有亲缘关系。此三者虽都是落叶或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且又都是药材,但枝、叶、花、果等形态结构明显不同,药性和作用也不相同。依现代植物分类学划分,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单叶,两性花,先于叶开花,核果;而吴茱萸和食茱萸都是羽状复叶,单性花,雌雄异株,后于叶开花,蓇葖果,分别属芸香科的吴茱萸属和花椒属,两者是近亲;在植物进化关系上,两者比山茱萸低级,是与山茱萸搭不上关系的。山茱萸三月开花,花黄色,果红色,无论花期或果期,都很美丽,是很好的园林观赏植物。吴茱萸夏季开花,花白绿色,它与桃、柳、银杏、柏、艾草、无患子、葫芦是民俗八大风水植物之一,故有“辟邪翁”的雅号。食茱萸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鸟不敢栖息,就有“鸟不踏”的别称。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叶和果实上分布着腺点(或称油点),从中散发出某种辛味。山茱萸不具备这种特点。因此,吴茱萸同食茱萸列为一个家族尚可;而两者同山茱萸列为一个家族,则是风马牛不相及了③。
  药物学家黄胜白与陈重明合编的《本草学》一书中,指出山茱萸“这种植物和古代人们九九重阳遍插茱萸的植物是完全不同的。”并说:“古代本草著作中的三种叫茱萸的实际是两种,即山茱萸和吴茱萸。但实际上严格说来山茱萸不能称茱萸,而茱萸和食茱萸、吴茱萸皆都是一种植物。”该书还说到,唐以前的方书中常常茱萸和吴茱萸名称并用,如《肘后方》中茱萸有数十方,而用茱萸和吴茱萸之名的各占一半。因此,应更确切地说:山茱萸不是茱萸;吴茱萸即茱萸,两名同义;吴、食茱萸是一类即近亲,不是一种。至于山茱萸为何也用“茱萸”之名,不得而知④。
  二、吴茱萸叶果具腺点含挥发性油,是与重阳结缘的根本原因。
  吴茱萸包含石虎[E.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和毛脉吴茱萸[E.rutaecarpa(Tuss.)Benth .var.bodinieri (Dode)Huang.《中国植物志》名波氏吴萸]两个变种⑤,药用相同。它们和食茱萸一样,都具腺点含挥发油,散发出某种辛味。这是芸香科植物(其他如花椒、橘等)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恰恰是它们成为杀菌驱虫、逐寒祛风、去秽辟邪材料的根本原因。据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从此相沿成俗。这故事,在河南上蔡民间还流传另一版本,内容大体一致,不同的是每人一片茱萸叶,同样避祸消灾。其实是因为,无论茱萸果实或茱萸叶,都具腺点挥发出辛味的缘故。
  就吴茱萸而言,挥发性油含吴萸烯,是腥臭气味的主要成分,其次还含罗勒烯、柠檬苦素、吴茱萸内脂、吴茱萸内酯醇等③。无论采其叶,或摘其果序,或插戴,或充作茱萸囊以佩系,或浸制茱萸酒以饮用,这类物质通过挥发、渗透进入人体,确有开窍、醒脑、杀菌、驱虫等防病治病作用。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就是因为在香囊中置⑥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雄黄、冰片、樟脑等中草药、含挥发性物质的缘故。例如,有一种茱萸香囊佩戴或悬挂,可预防感冒。其配方与制法是,将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山萘、桂枝等份,研细末充入囊内,如遇黄梅天湿气重,可加砂仁、藿香等或加入研碎的藿香正气片,芳香避秽,预防治疗皆可。有些地方的农家,一直沿用吴茱萸的叶、叶柄、果序轴来杀虫、驱蚊, 也被某些厂家用作蚊香的配料。   此外,吴茱萸还含有多种生物碱,所以吴茱萸酒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所有这些,都不是山茱萸所能代替的。或许有人在重阳期间插戴山茱萸果序,饮山茱萸酒,那是误会,绝不是重阳习俗的本源。
  三、古代所称茱萸,其实就是吴茱萸。
  古代茱萸有着藙、榝(蔱)、莍、欓子、茮、越椒、艾子、等不同名称,被用作祭祀或饰物,具驱邪、吉祥之意。它的名称虽异,但其实就是吴茱萸。
  (一)茱萸作为药物,首见于《五十二病方》。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我国最古的帛书医方,因载有治疗五十二种疾病的药方,被命名为《五十二病方》。其抄录年代不晚于公元前三世纪末秦代或秦汉之际,并于汉文帝十二年随葬于墓。方中列有247种药物,其中治病(人病马不痫)一方和疽病两方,就用到了茱萸,不过原字没有草头,即“朱臾”⑦二字。经已故皖南医学院尚志钧教授鉴定为吴茱萸⑧,而不是山茱萸。尚老还进一步分析了茱萸的性状和在古来不同药方中的作用,得出结论:“古书所言茱萸,是指吴茱萸。”
  (二)山茱萸的名子出现较晚,但它没有茱萸之称。1972年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汉代医简,死者是个医生,在55乙简(医药木牍1)药方中载有山朱臾,即山茱萸;又在91甲简(医药木牍2)价目单中载有“朱臾二升半廿五”和“山朱臾二升半直五十”。在同一单中既有茱萸,又有山茱萸,而且价格不同,则表明茱萸并非山茱萸,应是吴茱萸无疑了⑨。
  (三)吴茱萸之名的出现,是在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其书卷二,中经木部,对山茱萸和吴茱萸都作了记述。何以冠上了吴字?陈藏器撰于唐开元二十七年的《本草拾遗》说到:“且茱萸南北总有,以吴为好,所以有吴之名⑩。”亦即吴茱萸本是春秋吴国辖地所产茱萸的专指,日久,便以吴茱萸代之了。
  (四)古籍包括古诗词中所言茱萸并非山茱萸。这可从对它的描述中,加以正确判别。例如,《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说:“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11。”其一,“气烈”显然是吴茱萸腺点内散发出的气味,山茱萸则没有。其二,“房”是指植物生命孕育成长的器官,雌蕊下部膨大处即称子房。多室或聚生果实亦可称房,如莲蓬、石榴称莲房、石榴房,一挂葡萄称一房葡萄;聚生小生物亦有称房者,如成丛的灵芝称芝房;簇生的牡蛎称砺房。吴茱萸果序,小果无柄,聚生成簇,因而可称之为茱萸房、萸房;而山茱萸果序,小果柄长(1.5cm左右),疏离不聚,则未见称房者。
  四、食茱萸有吴茱萸的类似作用,古代两者并无严格区分。
  食茱萸叶似椿,果实似花椒,《中国植物志》亦名椿叶花椒或鄠叶花椒(鄠树即椿树)③。它既是中药材又是食材,是重要的调味品,古来与花椒、姜并列为“三香”,尤其为四川人所喜好。明末清初引进了辣椒,古典川菜中的食茱萸就让位于辣椒了。它作为栽培作④物,早在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就记载说:“食茱萸也,山茱萸则不任食”。又说:“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温病。”“悬茱萸子於屋内,鬼畏不入也12。”⑤此类用法正和吴茱萸相同。食茱萸与吴茱萸的相似之处,古人记述很多。如张璐在其《本经逢原》卷三味部食茱萸条目内说:“食茱萸与吴茱萸性味相类,功用仿佛,而《本经》之文,向来错简在山茱萸条内……虽常食之品,辛香助阳,能辟浊阴之滞,故有轻身之喻。以上主治,岂山茱萸能之乎?”他又在卷三灌木部山茱萸条目内说:“《本经》食茱萸主治从古,误列山茱萸条内,今移入彼,庶不失先圣立言本旨,具眼者辨诸13。”可见食茱萸与吴茱萸相类似,却与山茱萸完全不同。
  唐以前,吴茱萸和食茱萸是不分的。由于它们都有腺点,散发出某种辛味,所以都被古人用来祭祀,作香料,辟秽气,除冷痰,止呕吐,等等,且都有藙、榝(蔱)、欓子、越椒、艾子等别名。早在2300年前的《离骚》就曾描述:“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椒专横佞邪而傲慢无礼, 榝又企图混进香囊)”,榝就是茱萸亦或食茱萸。直到明代李时珍,才据唐、宋诸家本草所注,将这些别名归之食茱萸,以别于吴茱萸,并说:“苏恭谓茱萸之开口者为食茱萸。孟詵谓茱萸之闭口者为欓子。马志谓粒大、色黄黑者为食茱萸,粒紧小、色青绿者为吴茱萸。 陈藏器谓吴、食二茱萸是一物…… 时珍窃谓数说皆因茱萸二字相混致误耳。不知吴茱、食茱乃一类二种14。”这“一类二种”观,已十分接近现代科学分类标准。由此看来,山茱萸无缘重阳,倒是吴茱萸和食茱萸与重阳有着渊源了。
  不仅如此,吴茱萸属和花椒属的一些种,也可用作驱邪去秽。如:吴茱萸属的臭檀吴萸[Evodia daniellii (Benn.) Hemsl.]不仅药效、形态与吴茱萸相近,而且与《新修本草》记载“生上谷川谷宛朐”产地吻合,被研究者祁振声、纪惠芳认为“是古本草中吴茱萸的正品”。因其果序偏大,不太方便插于头发中,故而他们又认为用于重阳插戴的是花椒属的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 Prodr.]。其特点与《本草纲目》记载完全相符,更与食茱萸的主要用途吻合,特别是从马王堆出土文物中得到重要的实物佐证:墓中有四个用于驱邪避秽的绣花香囊,都装有竹叶花椒的果、种子、果梗和刺15。再如人们熟悉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可食用,亦可驱虫辟邪。古代用花椒渗入涂料以糊宫殿墙壁,给宫女居住,称为“椒房”。它们当然不是吴茱萸,但都具腺点含挥发油,散发异16味,无论形状与性质都与吴茱萸有相似之处,在治病时必须严格区分、切勿用错;而在驱虫避秽时则可通用、无甚妨碍,因此代替吴茱萸用于重阳并不足怪。
  五、古代秦岭以南及长江流域至北纬39度有吴茱萸分布。
  因为现今当地未有吴茱萸,只有山茱萸,便认为古代当地也不长吴茱萸,进而判定“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山茱萸,显然是简单片面的。我们从现今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长江南北的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四川等省,都有山茱萸野生或栽培。这些地区大体也有吴茱萸分布。据《中国植物志》载,秦岭以南,除海南未发现吴茱萸野生也未引种成功外,都有吴茱萸野生或栽培③。   让我们回到唐代。《新修本草》在山茱萸项内说:“生汉中山谷及琅岈、宛朐、东海、承县。”就是说,山茱萸生于今天的陕西汉中地区的山谷,以及山东诸城、山东曹县西北荷泽西南一带、山东郯城一带和山东峰城县西北。《新修本草》在吴茱萸项内说:“生上谷川谷及宛朐。”就是说,吴茱萸生于今天的河北怀来东南、易县一带的川谷,以及山东曹县西北、荷泽西南一带16。当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新修本草》所述粗略,不可能统括分布地区的全部,但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吴茱萸分布北沿已经达到北纬39度线以北,不仅涵盖了诗人王维的老家“山东(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北纬35度以南),而且也涵盖了现今山茱萸的主要产区,如河南伏牛山区、浙江天目山区、陕南汉中商洛地区,其他如安微大别山、山西太行山、湖北荆襄、神农架及四川安县等地有山茱萸少量分布的地方。这就是说,至少怀来县以南、直至海南岛以北的广大陆地,在古代都可能有吴茱萸生长。
  至于上述这些地区,有的现在已经没有吴茱萸的踪迹,是不足奇怪的。公元前180年左右,汉吴王刘濞在邗沟(吴王夫差所开运河)开支道通海陵仓(泰州市),支道与邗沟相交于茱萸村,后改称茱萸湾,便是今天江苏省扬州市东北郊茱萸湾公园所在地。1980年,这里发现两块古碑,其中一块残碑碑义是古茱萸湾的地理形势、历史变迁和景物;记载着汉时重阳节,小伙子佩茱萸香囊、姑娘们折茱萸饰首以避邪恶的习俗,据此可判定“遍植茱萸”的古茱萸村,到处生长着吴茱萸17。然而,时过境迁,茱萸早已绝迹。解放后遍寻茱萸湾及市区,任何茱萸也没有发现。现在公园内的山茱萸、食茱萸和吴茱萸,是八十年代和近年引进的。环境条件的变迁,人类活动的助推,造成了植物资源的兴衰和更替,有沧海桑田之叹!何况直到今天,我们对植物资源的分布未必完全弄清呢。
  至此我们可得如下结论:山茱萸与吴茱萸科、属不同,药性、功用不同,无论从植物学的观点,或药物学的观点,都不能列为一个家族。吴茱萸叶和果具腺点含挥发性油,成为杀菌驱虫、逐寒祛风、去秽辟邪的材料,因而与重阳结缘;山茱萸不具此特点,不为重阳所用。吴茱萸本是茱萸所产地域的专指,而茱萸之名,应指本种不同地域者及其变种,甚或可指吴茱萸属和花椒属的某些种;古代医书、诗词、文章中所言茱萸,即是吴茱萸,绝非山茱萸。食茱萸与吴茱萸同科异属是近亲,性味相类,功用仿佛,唐以前两者并无严格区分。依据史料分析,吴茱萸分布北沿曾达北纬39度线以北,现今有的地方未有吴茱萸,但不可轻易断言古代也不存在。
  作者简介:顾学仁(1936—),男,扬州人,已退休。1956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学校,曾从事林业工作多年并具林业工程师职称。
其他文献
在北京,我们住在钟鼓楼附近,晨钟暮鼓中悠悠然然地逛胡同看市井,一种让人怀念的生活。  那是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时日,有些时候甚至整天温度都在零下十几度,但我还是喜欢起得早早的,把自己包裹严实了就钻出大院到胡同里转悠。  清晨,胡同里弥漫着淡淡的雾霭,显得格外静谧。细细地看,才辨出雾是自己哈出的热气,它时时笼在眼前。胡同有些灰暗,灰的墙砖,灰的石板,灰的瓦楞。没有风,檐上的枯草一动不动,四合院外虬枝盘
期刊
201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始对俄罗斯联邦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俄罗斯女青年向习近平敬献面包和盐。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用面包蘸盐迎贵宾  在2013年9月3日的电视新闻中,观众们注意到一个镜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在飞机舷梯旁,习近平接过土库曼斯坦儿童递上的面包,蘸盐品尝。  在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等原苏联国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地方博物馆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享受,广泛收集和科学管理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和根本任务。因此,在新形势下,文物保管员为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在思想意识、管理方法、保存技术、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练好内功,以实现对文物藏品的科学有效管理。  [关键词]文物藏品 保管人员 保管法规 科学管理  博物馆是文化教
期刊
活活临江水,流丹落晚霞。波光归海曲,日色近毗耶。  列坐蹲危石,衔标瞩锦沙。不堪频北望,万里帝阍赊。  ——明·王佐《临江晚眺》  高山岭古称毗耶山,海拔193米,位于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西北4公里处,“临高八景”之首的“毗耶灵石”便在其上。  “毗耶”一词源自佛教,亦作“毗邪”、“毘耶”。其意有三种解释:一是佛教语,梵语的译音;二是指维摩诘菩萨,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说佛理之人;三是指《维摩
期刊
她本来可以凭着更多才气横溢的诗作留名于世,她本可以凭着二十五岁的流芳年华再觅夫婿,她本可以不给后世人们留下这惋之不尽的叹息,可是,偏偏地,她走得那么果敢,只遗落一首诗作在人世,传达着她曾经的气息。而这仅存于世的一首诗歌,也宛若黛玉的焚稿,是被分外爱惜她的人,于炎炎烈火中,抢出来的零星片语,所以,后世的我们,才能窥见她的一二芳踪。但我们只知其姓氏为曲,只知她曾生活在烟台市牟平区这块千年古州大地上……
期刊
[摘 要]粤讴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产生于粤曲之前、有唱腔特色及独特艺术魅力的本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粤讴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为保护和抢救民间艺术,作者经过细致的调查走访,梳理出对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认识及建议。  [关键词]民间艺术 现状 保护措施  粤讴,又名越讴,是一种广东民间音乐曲艺,与木鱼、龙舟、南音、板眼被称为粤调。它创始于清朝嘉庆末年,时约公元1820年左右。粤讴的创始人是招子庸。招
期刊
[摘 要]婚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基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溯可追寻至周代,古籍记载为“昏礼”。《释名》给婚姻的定义是“婚,昏时之礼也;姻,女因媒也。”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婚嫁程序就已确定,基本框架定有“六礼”:纳采(提亲)、问名(问姓名、请八字)、纳吉(订婚)、纳征(收受聘礼)、请期(定嫁娶之日)、亲迎(婚礼)。旧时南京的婚礼习俗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基本上承袭明代的仪式,从婚前到婚后,
期刊
[摘 要]民俗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质,这是由于他历史的悠久性、受众的广泛性、传承的自发性和发展的进步性所决定的。因此如何对待优秀的民俗文化,对于民族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提升来说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活动 城市多元文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差异性,往往突出地表现在民俗文化的不同上。一个民族的文化,其魅力价值或者
期刊
[摘 要]不断提升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培育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实力。  [关键字]公共文化服务 群众 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继
期刊
陕西“面花之镇”大荔县阿寿村制作的各种“花馍”,相传是古代金石礼品演化的产物,是流行于黄河流域麦产区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当地能工巧匠以面团的可塑性为基础结合传统民间故事创造出与民俗生活紧紧相关的造型艺术,质朴大方人见人爱,从清朝盛行至今。  每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庙会的日子,村民们都要提前三五天,靠巧手揉捏有关纪念药王孙思邈的面花,如药王洞、药葫芦、花轿、蜗牛山、药王戏楼、牌楼、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