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为城市多元文化留下注脚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俗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质,这是由于他历史的悠久性、受众的广泛性、传承的自发性和发展的进步性所决定的。因此如何对待优秀的民俗文化,对于民族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提升来说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活动 城市多元文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差异性,往往突出地表现在民俗文化的不同上。一个民族的文化,其魅力价值或者说生命力所在,即在于它的优秀的民族个性。民俗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质,这是由于他历史的悠久性、受众的广泛性、传承的自发性和发展的进步性所决定的。因此如何对待优秀的民俗文化,对于民族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提升来说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保护和促进民俗文化,不是夜郎自大,而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中华民族的文化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一往直前,说明它是合乎“天理”和顺应“人道”的。流传自今的民俗文化,大都具有健康向上、求善趋美的共同特点。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是一座具有建城2222周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州的民俗与内地无异,最古老、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当数“祭祀”。(祭祀使人们的精神寄托于信仰,祭祀的是祖先、天地与崇拜的对象。)祭祀对于华夏文明度和广州的民俗与文化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本文仅以广州的南海神庙“波罗诞”为例。
  南海神庙位于广州黄埔,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49年),距今已有1410多年历史,是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最大、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海神庙,它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海神祈求平安的场所,也是民间拜祭南海神祈福求安之所。每年的农历2月11日至13日,南海神庙都会举办“波罗诞” 庙会,广州本地市民和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结伴从四面八方来到南海神庙,祈福、观光、购物。这一民俗历史悠久,自有南海神庙以来就已有之,千年历史延续至今。为把这一民俗发扬光大,把“波罗诞”千年庙会这一广州最大的民间庙会办好,广州市人民政府从二00五年开始,在每年的农历2月11日至13日即南海神庙“波罗诞”期间,以“波罗诞”庙会为载体举行一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时间可顺期延长。活动内容包括民俗文化大巡游、南海神庙祭海仪式等。这一有力举措自从二00五年举办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以来至二00八年已举办了四届,活动的延续性令这一民间盛事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赶庙人,政府行为的组织和运作,既保护和促进“波罗诞”庙会这一民俗文化的弘扬,丰富了庙会的活动,又为广州城市的多元文化增添了光彩。
  二.民俗的社会规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有着天然的约束性,人们也会自觉不自觉的遵守这种不成文的民俗规则。民俗包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范围甚为广泛,它的伦理教化功能、情感培育功能和审美创造功能都是值得重视的。
  民俗活动既是民间百姓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又是对远古遗留下来信仰、风俗和传统的传承。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自从二00五年举办首届以来,十分注意在“波罗诞”这一民俗的社会规范作用方面进行组织和引导,尤其在保护、传承我省的民间民俗传统和民间艺术方面既有保护又有创新。如: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史无前例地将广州地区历史悠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民俗集中起来,用巡游的形式进行展示,广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番禺沙湾飘色、沙坑舞狮、舞龙、沙涌鳌鱼、黄阁麒麟、增城舞马、舞春牛、舞貔貅、从化鳌头醒狮、白云同和腰鼓队、荔湾区的鸡公榄和龙舟说唱等近300人的精彩民俗巡游,这在广州民间文化近代史上还是首次,大大地丰富了“波罗诞”庙会活动的内涵,令这个传统民间节日在城市的多元文化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继续将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打造成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市政府专门发文,决定将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从2006年起永久落户黄埔,这一文化盛事与当时发现不久的南海神庙古码头,都将显著提升南海神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彰显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突出地位,对继承弘扬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民间文化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第二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不仅继续举办了民俗文化大巡游。除了来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番禺区的沙湾飘色、番禺区的沙涌鳌鱼和黄阁麒麟、独具西关风情的鸡公榄和龙舟说唱等再次惊艳现场外,还增加了不少新的民间艺术,打头阵的是成立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的从化市棠下醒狮队,巡游队伍中还有扇舞方阵、腰鼓方阵、木偶方队、礼仪乐团方阵等。此外,还在庙会期间还一连五天组织了一天两场、共9台民俗文化艺术精品节目展演,参演节目近百个,观众达数万人。精彩的民俗文艺表演有利的烘托了这一民间节庆的氛围,与热闹的庙会相得益彰。
  第三届广州民俗文化节的一大亮点是在开幕式上恢复了仿古祭海仪式表演,它以南海神庙周边地区乡民代表为祭祀主体,以莲花灯、波罗鸡等民俗方阵表演为依托,以人龙参拜、交替唱颂为亮点,融合了广东特色吹打乐的精华,再现民间朝拜南海神盛况,传达虔诚祈福之音、营造天地谐和之境、切合和谐社会之意。
  除了在上两届的基础上继续将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传承和发扬光大外,特别在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上加入了新的元素和大胆创新。本届庙会五天庙会的主题分别为:“万众同欢”、“洪圣祈福”、“喜庆满堂”、“诗书雅会”、“四乡会景”尤其在民间民俗艺术表演上,继续弘扬广东的民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留了广州地区优秀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还吸收了具有珠三角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项目加盟,同时还加入了国际文化元素,大胆进行国内、外民间民俗艺术资源整合的尝试, 专门邀请长隆集团艺术团表演了丝绸之路沿海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民间艺术。整个庙会期间,30支国内外文艺表演同台竞技,千年庙会变身民俗盛典,广州番禺沙坑龙狮团表演的《龙凤呈祥》让我们看到了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美好祝福和欢乐场景。佛山的民间艺术奇葩——《南海十番》、《舞花龙》、《划彩船》,把本届庙会装点得更加争奇斗艳。来自中山的《醉龙》同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万千观众,令大家与龙同痴,与龙同醉。 除了佛山、中山两地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外,我们还看到了来自粤北山区连南的瑶族原生态舞蹈《长鼓舞》和《八排刀韵》。以及由广东京剧促进会文苑剧社表演的《梨园春秋》,领略了京剧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的服装、脸谱、造型,以及唱、念、做、打的功夫,除了热热闹闹的《梨园春秋》,我们还在庙会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中看到了脍炙人口的粤剧传统例戏之一的《六国大封相》的身影,强大的阵容、雄厚的实力、盛大的场景再次将本届庙会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推向高潮,让围观者赞叹不已。昔日烟雾缭绕的庙会活动,今天成了国际、国内和岭南民俗民间艺术展示的大舞台。仅开幕式当天就吸引了七万多市民冒雨赶庙会,盛况为历年之最。   第四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注重保护、传承我省的民间民俗传统和艺术,庙会期间分别组织的“万众同欢”、“洪圣祈福”、“喜庆满堂”、“诗书雅会”、“四乡会景”、“百花闹春”、“花朝盛会”等7个主题日,内容包括大型综艺演出、民俗文化艺术精品展演、五子朝王四乡会景、古代女仕化妆创意秀、民间女艺人及妇女手工艺术展、集体婚礼、动漫展览、旅游商贸推介及文化旅游研讨会等活动让这一广州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人气鼎盛,气象万千。尤其在开幕式民间民俗艺术表演上,继续弘扬广东的民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留了广州地区优秀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还吸收了有鲜明广东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项目加盟,民俗特色更加明显,令波罗诞的开幕式异彩纷呈。
  由此可见,政府行为的正确引导和组织对民俗的社会规范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力、有效地促进和传承了民俗活动的进步和发展。
  三.优秀的民俗文化活动的展开,必然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民俗是广大民众共同创造、共同享用、共同认同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自发地参与,自然会被一种社会和谐、祥和的氛围所感染,良好的民俗无不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民众的审美情操。
  广州民俗艺术节以黄埔波罗诞庙会为平台,令庙会活动有序地进行,成为广州市民俗活动的一个品牌,“波罗诞”庙会期间彰显的是一种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美好祝福和欢乐场景,宣传的是一种无烟的环保意识,既为民众提供了参加活动的各种便利,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让“波罗诞”这一民俗活动得以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各地丰富的民俗活动将会在各级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健康有序地发展,它不仅会大大地丰富城市的多元文化,也必定会为城市的多元文化带来积极的影响,为城市的多元文化留下不可磨灭的注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章耀明.南海神庙:千年古庙的历史诉说 ——岭南文化之都——世纪广州.西苑出版社,2007年12月;
  [2]宋丽佳.赶千年庙会 看四乡民俗.神州民俗,2005年第52期;
  [3]宋丽佳.梅开二度的民俗文化盛会.神州民俗》2006年第1期;
  [4]宋丽佳.阳春三月赶庙会.广东社会文,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宋小平(1956—),男,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现任广州市文化馆创作调研部部长。
其他文献
许久以来,泉州一直在心中厮守着一块悠然娴静的领地,当走在雨后刺桐古老的街道,看着那一个又一个古老的遗迹,耳边传来委婉绵延的南音,抑扬顿挫、起承转合,似乎空气中都充满着久远的韵味。然而泉州带给你的除了视觉和听觉的滋养之外,也毫不留情地用极富闽南特色的美食小吃,牢牢锁住你的味觉,让人在无限回味中迷醉……称得上地道的一些小吃大都隐匿于泉州普通的街道胡同中,对于初次来泉州的人东奔西顾难以寻觅,所以如今的泉
期刊
秋分已过,我国的南方天气依然非常炎热,而北方已开始有一丝凉意。按照北方的习俗,立秋过后要“贴秋膘”,但是由于气温高,很多人担心多吃肉会上火。那么,“贴秋膘”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现在的天气适合多吃些肉吗?  按照24节气来讲,立秋后,往往白天很热,而夜晚比较凉爽,早晚温差变大。自然万物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变为阴盛的转折点,人体阴阳代谢自然也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立秋以后,我国民间,尤其
期刊
在甘肃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漠上,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这便是著名的魏晋古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艺术画廊”。  它东西连着酒泉市的果园乡,西北连着嘉峪关市新城乡。  后汉时,这里是“玉石障”,五代称“天门关”,是历代的军事必争之地。到了魏晋时期,战争越发频繁,特别是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瘟疫、蝗灾、战争连绵不断。百姓饥
期刊
在北京,我们住在钟鼓楼附近,晨钟暮鼓中悠悠然然地逛胡同看市井,一种让人怀念的生活。  那是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时日,有些时候甚至整天温度都在零下十几度,但我还是喜欢起得早早的,把自己包裹严实了就钻出大院到胡同里转悠。  清晨,胡同里弥漫着淡淡的雾霭,显得格外静谧。细细地看,才辨出雾是自己哈出的热气,它时时笼在眼前。胡同有些灰暗,灰的墙砖,灰的石板,灰的瓦楞。没有风,檐上的枯草一动不动,四合院外虬枝盘
期刊
201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始对俄罗斯联邦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俄罗斯女青年向习近平敬献面包和盐。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用面包蘸盐迎贵宾  在2013年9月3日的电视新闻中,观众们注意到一个镜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在飞机舷梯旁,习近平接过土库曼斯坦儿童递上的面包,蘸盐品尝。  在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等原苏联国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地方博物馆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享受,广泛收集和科学管理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和根本任务。因此,在新形势下,文物保管员为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在思想意识、管理方法、保存技术、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练好内功,以实现对文物藏品的科学有效管理。  [关键词]文物藏品 保管人员 保管法规 科学管理  博物馆是文化教
期刊
活活临江水,流丹落晚霞。波光归海曲,日色近毗耶。  列坐蹲危石,衔标瞩锦沙。不堪频北望,万里帝阍赊。  ——明·王佐《临江晚眺》  高山岭古称毗耶山,海拔193米,位于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西北4公里处,“临高八景”之首的“毗耶灵石”便在其上。  “毗耶”一词源自佛教,亦作“毗邪”、“毘耶”。其意有三种解释:一是佛教语,梵语的译音;二是指维摩诘菩萨,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说佛理之人;三是指《维摩
期刊
她本来可以凭着更多才气横溢的诗作留名于世,她本可以凭着二十五岁的流芳年华再觅夫婿,她本可以不给后世人们留下这惋之不尽的叹息,可是,偏偏地,她走得那么果敢,只遗落一首诗作在人世,传达着她曾经的气息。而这仅存于世的一首诗歌,也宛若黛玉的焚稿,是被分外爱惜她的人,于炎炎烈火中,抢出来的零星片语,所以,后世的我们,才能窥见她的一二芳踪。但我们只知其姓氏为曲,只知她曾生活在烟台市牟平区这块千年古州大地上……
期刊
[摘 要]粤讴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产生于粤曲之前、有唱腔特色及独特艺术魅力的本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粤讴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为保护和抢救民间艺术,作者经过细致的调查走访,梳理出对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认识及建议。  [关键词]民间艺术 现状 保护措施  粤讴,又名越讴,是一种广东民间音乐曲艺,与木鱼、龙舟、南音、板眼被称为粤调。它创始于清朝嘉庆末年,时约公元1820年左右。粤讴的创始人是招子庸。招
期刊
[摘 要]婚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基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溯可追寻至周代,古籍记载为“昏礼”。《释名》给婚姻的定义是“婚,昏时之礼也;姻,女因媒也。”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婚嫁程序就已确定,基本框架定有“六礼”:纳采(提亲)、问名(问姓名、请八字)、纳吉(订婚)、纳征(收受聘礼)、请期(定嫁娶之日)、亲迎(婚礼)。旧时南京的婚礼习俗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基本上承袭明代的仪式,从婚前到婚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