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乡土文化这块德育土壤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文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德育力量。乡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德育资源,如何认识与把握它,是用活用好它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以崇明地区学校教育的相关实践为例,就这种资源的本质属性、类别差异、开发利用等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对乡土文化德育资源的理解
  乡土文化德育资源是指特定地域环境中能影响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乡土文化资源。可从三个要点去理解:一是这种资源是学生脚下的、身边的、可接触的资源;二是有助于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资源;三是乡土的文化资源。要理解这种资源的关键点在于对乡土文化的理解。
  1.乡土文化,是一种可以遗传的社会文化基因
  我们很难对乡土文化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大致可以理解为同一地域中的人相对一致的生存理念及其外显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风习俗、方言、民间文化艺术、建筑样式、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等,它们是这个地方历代人持续努力演变而来的,是可以遗传的社会文化基因。如地处于长江口的崇明岛,已有近一千四百年历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崇明岛没有相对固定的地域与地形,大小沙洲,涨涨坍坍,逐步延展扩大。这块神奇的水土,使历代崇明人始终处在“抗坍”“围垦”与“相对隔离”之中。崇明人始终走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路上,养成了特殊的精神品格:对大自然特殊的敬畏之心,“天人合一”的朴素生存哲学,不断垦拓新的生存空间,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与坚韧。这块与外界相对缺乏交流的岛地,使崇明地域文化走了一条相对独立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不少特殊的民俗、民间艺术、方言、生活习俗等,特色鲜明,代代相传。
  2.乡土文化,蕴藏着激发孩子家国情怀的特殊潜在功能
  对孩子,尤其是小孩子来说,“世界”“国家”等概念是抽象的、模糊不清的,可触及的生活才是具体的、可体验的、可理解的。“知”是“情”的基础,乡土是孩子脚下的这块土地,是生他养他的“母亲”,是孩子最亲切、天天生活其中的家园。对崇明孩子来说,崇明是认识中国的一个最易懂、最直接的样本。崇明孩子真的认识了脚下的“崇明岛”吗?据以往的调查来看,多数孩子是浅认识,部分孩子甚至对养育自己的这块土地有陌生感,这就必然导致情感上的疏离。有了乡知,才会有乡情。从乡知开始进而认识中国,乡情就能逐步迁移到民族情、中国心。这是乡土文化对孩子最突出的德育功能。
  3.乡土文化,在演化中正离我们而去
  现实中,乡土文化远远没有我们意想中的强大。随着全球一体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与崇明岛高度开放,外来强势文化对本土文化的生存挤压日益严重。如崇明乡土文化中,不仅许多乡土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甚至连我们的乡音——崇明话都在丢失之中,崇明人特殊的精神品格也在被漂白。渐渐地,“崇明人”只留下地理概念,退去了其作为一个文化概念而存在的实际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用好乡土文化资源,更有责任保护和发展好乡土文化,使之得以健康发展。
  二、乡土文化德育资源的类别
  乡土文化德育资源种类繁多,不同资源作用于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机制存在着较大差别,对此作多维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与开发利用。
  1.生存时态的类别
  乡土文化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不断互动中流变演化。随着全球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外来强势文化影响下,乡土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大浪淘沙、历经磨砺,同时,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又在整合打造着新的乡土文化。在这双重作用下,乡土文化呈现出以下四种时态。一是记忆中。不少乡土文化已经只存在于先人或前辈的记忆里,如崇明人的“谚语猜天”“四汀头宅沟”。二是丢失中。大量的乡土文化正在离我们而去。如崇明的“土布制作工艺”“民间健身游戏”“芦苇制作工艺”“竹子制作工艺”“崇明方言”“灶花艺术”等。三是生活中。当然,也有不少乡土文化不仅没有丢失,而且得到发扬光大。如“崇明菜的制作工艺”“崇明糕的制作工艺”“崇明老白酒制作工艺”“间作套种的耕作模式”等。四是期望中。崇明正在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岛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保护环境中实现生态致富成了崇明乡土文化演变的追求方向。
  2.情感空间的类别
  台湾师范大学吴明清教授认为:“乡土是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画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织成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文化。”这个定义,提供给了我们认知“乡土”的一个逻辑架构,即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及以这个半径土地上所承载的“东西”(家与生活、人与事、景与物、历史与文化)为具体内容。
  那么,这个情感半径究竟是什么?有多大呢?这依然是一个让人难以把握的问题。从我们的已有实践来看,这个情感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别。一是生活的情感半径。即学生日常生活可以触及的范围。从实际看,这个范围不大,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可触及的真实生活狭窄。但这种生活才是学生日常可真实体验的,有真情实感的。问题在于这个情感半径所涉及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并不完整具备了解中国的标本意义。二是乡爱的情感半径。有专家认为,对于具体的人而言,省县之域,尤其是县域最合乡土称谓。对学生而言,县域对于自己是近的,但不少内容不是日常生活可及的。三是国爱的情感半径。知国才能爱国,乡爱的情感半径有其狭隘性,尤其是大城市的乡知,或农村的乡知都有偏见之处,都不能完整地了解中国。所以不少上海城市学校牵手云南、陕西等外省学校及崇明等郊区学校,开发异域乡土文化课程,这种课程对爱国情感的培养是重要的。
  3.价值量级的类别
  乡土文化资源众多,但每种乡土文化所隐含的潜在德育功能却有很大差别。那么以什么标准去鉴别其潜在价值究竟是什么,价值有多大呢?在我看来,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判别。一是看是不是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要求。二是看是不是有这块乡土特有的文化特质传承要求。崇明乡土文化特质是“垦拓”“绿色”“鸿志”,如“芦苇恋歌”课程,不只是学有关芦苇作品的编制工艺,更要把其背后崇明人的垦拓精神挖掘出来。三是看是不是适合这一年龄段、这群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与特点要求。如“瀛洲琵琶”是中国三大琵琶流派之一,诞生在崇明岛,其传承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这是一个高技巧要求的项目,只能适合少部分人群去练习。   以价值量级为标准,可以把乡土文化德育资源划分为三类:一是价值有争议。如2015年12月24日,重庆某小学举办了“民俗文化代代相传——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特意从乡下买了两头猪,当着学生面杀猪,边杀边讲猪年的习俗,这一活动的价值受得很大争议。二是价值需要文化挖掘。一种民俗或民间工艺,其文化精神已经不被人关注。如“崇明糕制作工艺”,多数人把它纯粹看作是一种民间工艺。其实,这种糕大而实,主要是用于崇明先辈离家较远去围垦或在渔船上打鱼充饥的方便。三是有经典意义。如崇明先辈种养结合的生态型生产模式,今天已经得到发扬光大,是一种能够很好体现崇明人“天人合一”生存理念的生产模式。
  三、乡土文化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
  几个关键点
  1.乡土文化德育资源的潜在功能唯有通过德育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功能
  乡土文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作用于孩子的道德成长。一种是日常生活的浸润。即同一地域内相对一致的生存理念及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俗等文化力量让人的生活浸润其中,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让孩子获得道德感悟。二是在学校或家长主动设计的乡土文化活动中给孩子作有向的道德生长引导。总之,不管是何种乡土德育资源,都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开展,才能对孩子的道德生长发生作用。
  2.记忆中和丢失中的乡土文化德育资源需要作价值甄别和资源抢救
  由于乡土文化在演变着,需要对已经丢失和正在丢失的资源作丢失原因及其德育潜在价值的挖掘。在确认其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合适可行的方式,尤其是以乡土课程的方式对其作抢救,让其相对固化下来,情境再现出来,然后,通过教师对相关德育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习。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抢救与再现有时需要原汁原味,但有时则需要对其作适当的改造,使之能适合当下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如“猪八戒背媳妇”是“崇明扁担戏”的经典曲目,这种艺术样式可以传承,但其内容可以选择反映学生当下丰富有趣的生活题材。
  3.挖掘乡土文化德育资源真正的文化内涵
  不少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浅进”活动,即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对孩子的道德生长意义不大。如让崇明孩子学习芦苇作品制作,多数情况下,我们偏重于对具体制作技能的训练,偏重于工艺。其实,这种工艺隐含着崇明先辈在艰苦甚至可以说是恶劣的围垦生活中,利用滩涂芦苇资源建房、架床、织帘。这是崇明先辈的一种生存智慧、一种乐观精神、一种坚韧不拔、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有了这种文化内涵,学生的芦苇工艺制作活动便有了更丰富、更有意境的情感体验,也不再是纯粹传承一种民间工艺,更重要的是传承了崇明人的“垦拓精神”。
  4.异域乡土文化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德育资源
  极端的本土意识会妨害我们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再进一步可能还会出现民粹思想。崇明是一个认识中国的样本,但中国太大,世界太大,也太多样复杂。只是从崇明看中国看世界,就窄化了崇明孩子的视野,不利于培育大国青年应有的豪情与鸿鹄之志。中国正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之中,大量随迁子女的涌现,也给异域乡土文化带来了新课题。我县前哨学校一个班级中只有3至5个本地学生,其他都是随迁子女。学校开展了“秀秀我家乡”系列活动,孩子们为了要“秀”家乡,查资料,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回家乡时作访谈、考察,多数孩子对自己家乡的名人、名胜、特产、民歌与民间艺术有了丰富了解。这一“知乡”过程,使这些孩子虽然身在崇明,但也心爱故乡。孩子们“秀”出来的乡土文化对各地孩子来讲都是异域乡土文化,但“秀”的结果却让每个孩子都对真实的中国有了更多认识。
  5.为乡土文化注入更强的生命力
  文化演变与选择淘汰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乡土文化的“死”保护作用有限,或者说只有短时效果。真正的文化保护在于它的发展,即给乡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元素,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可以在传承某种民间艺术样式、工艺时,赋予其新的、当下人更喜闻乐见的内容;可以给传统文化插上现代信息技术的翅膀,让其更容易被感知与接受;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要,对乡土文化推陈出新。如崇明先辈运用竹工艺编制出的篮子等日常用品,在生态文明时代,它是拒绝白色污染,替代塑料袋的生态用具。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工艺,让崇明人乃至所有中国人回归原有的环保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万变不离其宗,保有乡土文化的内核,标配多元的现代元素,与时俱进,做新时期的生态人。
  【宋林飞,上海市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其他文献
为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和华人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学术组织———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家学会SCBA每两年举办一次全世界范围的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这次大会吸引
好教育应该是贴着孩子的需求走,好德育更是如此。广州天河的学校立足生情、师情、校情、国情,围绕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创造,不断生成,走出了一条德育特色发展之路。
近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赞扬了“虎妈”式的“严教”方式,引起不少争论。有人认为这种专制、高压的教育戕害儿童心理健康,有人则赞成儿童须严格训导才能成才。其实,教育一直就存在宽松与严格、轻松与吃苦这类把握起来难度很大的现实冲突。追溯“虎妈”对女儿严格要求的初衷,是她担心女儿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在吃喝玩乐中,丧失勤奋求学、吃苦耐劳的精神动力。这一点初衷我是很赞成的,因为能吃苦有着非凡的价值。  教育孩子做人
现如今,i Pad已经是随处可见的电子产品了。它的普及速度实在太快,以至于我们忘记了i Pad从2010年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才不过短短五年的时间。也正因为在教学与学习中使用i P
教育部近日发布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1302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认定,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  据悉,1302个县通过督导评估认定,完成了2020年目标的47%。尽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新突破,但是还没有达到国务院提出的预定65%的目标,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秀超介绍,“今后工作重点是加大省级
绍兴市群贤小学坐落于浙江省绍兴市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群贤路北侧,是一所专门接受随迁子女的学校,
成都市实验小学战旗分校是一所以“和美”文化为基石的学校。学校尊重每一个生命,引导每一个孩子在和美校园里快乐成长。
從2016年起北京市将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围绕“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在今后五年将陆续推出8项主要举措,通过给予补助、开展相应培训等方式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乡村教师队伍。  据了解,北京市现有公办乡村中小学校296所,专任教师9076人。不过近年来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待遇相对较低等现实问题。为此,北京市将建立市级财政对乡村教师岗位实施生活补助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同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位于具有浓厚巴蜀文化历史底蕴的金沙片区,学校以走班制、导师制、学分制确立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及多元评价的新格局,以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塑造了差异教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创建于1948年。学校始终坚持“为一生幸福作准备”的办学宗旨,以德育课程一体化为核心,以“微德育”为抓手,积极探索培养“有根之人”的德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