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野下的高校科技创新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hberthirs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这就是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历史责任,就是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就是国家对大学科技创新作用的制度安排。明确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增强对高校技术创新工作的认识,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
  
  高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89项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占立项总数的57.05%。高校承担“863”各类项目(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专题项目)占总项目数的近40%。“‘十五’期间,高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1.9万项,发表论文146.3万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17.6万篇。截至2005年底,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达3.5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拥有量2万项。过去五年,中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55.07%;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64.40%;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53.57%。2005年,中国高校科技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超过25万,全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400多亿元,是1998年的6倍以上,年均递增18.5%。根据国家整体规划,目前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113个,占总数的61.7%。已经启动试点的国家实验室,有50%设在高校。”[1]高校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虽然具有学科综合、人才集中、新生力量不断、学术环境比较自由宽松等特有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一是高校科技体制落后,主要涉及到科技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制度落后、分配制度不合理、绩效考核与评估评价制度不科学等问题;二是高校科技人才队伍整合难,要把同一院系不同研究系所或不同院系的研究力量整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较大科研项目,在组织管理上往往要花很大力气,而且很容易分裂,更不用说不同高校间科研力量的整合了;三是科技资源共享难,由于不同高校、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壁垒,导致科研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设备利用率低下;四是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2005年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只占全国研究与发展经费总数的9.9%,而美国1993年这一比例就已达14.4%,英国为19.7%,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等国更高,在1996年时都达到了20%以上[2];五是科研成果产业化难,政策不配套,转化机制不健全,虽然我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有1万项左右,但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3];六是高层次人才(硕士生、博士生与博士后)培养机制不科学,模式单一,不能有效培养创新性人才;七是忽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大部分表现为论文和著作等形式的名誉产权,2000~2002年科技成果数量和科技论文数量分别是专利申请量的7.9倍和45.9倍,是专利授权量的18.4倍和106.9倍。数量相差之悬殊可见,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国家鼓励技术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显然不符 [4]。
  高校科技体制、人才机制(包括科技人才队伍与研究生培养)、资源共享机制、科技投资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知识产权制度,它们共同组成了高校科技创新这一大系统。这些子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严重影响到高校科技创新的正常发展。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当积极的增进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内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使其成为一个联动机构、一个活的系统,通过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统筹规划提升高校整体的科研能力。
  
  系统论视野下高校科技创新的再认识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中枢、协调和促进体系,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紧密相关,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已成为现代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也已成为提升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要通过高校科技创新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变革,就必须从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角度来全面审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并将其提升到一般管理理论之上进行多重维度下的系统思考。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组织的稳定和发展取决于这些子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和相互匹配。系统论的方法要求立足整体、统观全局,着重从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从而达到系统最优化。单就高等院校而言,高校本身也是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的有机系统,只有保证高校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和匹配,才能发挥高校自身的自组织、自适应功能,实现系统的协同效应。因此,在高校科技创新中,高校必须确保其系统内科技体制、人才机制(包括科技人才队伍与研究生培养)、资源共享机制、科技投资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知识产权机制诸要素的协调匹配,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这也意味着,要实现它们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互相匹配,传统的局部、单一、线性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要求,必须考虑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全面规划。
  
  高校科技创新系统规划的维度
  
  1.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高校科技创新的体制保障
  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新的机制——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资源共享、竞争创新。科学的管理体制是推动高校科技工作正常进行、高效运转的基本保证。在科研管理体制上,沟通高等学校内部及高校系统与科学院系统之间的联系,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善对现有科研机构的管理,继续大力加强对高校的国家级研究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2.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高校科技创新的力量源泉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贯彻“人才强国”战略,高校要走向世界一流,关键是建设一支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表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研究型高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学科发展推动和国家需求牵引;二是结合研究型高校的优势和特点。学科发展、交叉、融合、分化是永恒的,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问题仅依靠单一学科或单个科学家努力是不够的。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一方面应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应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牵引,组织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能力、年龄结构合理、凝聚力强的科技创新团队,提高研究型高校整体创新能力,担当起建设创新型国家引领社会发展的重任。研究型高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还应结合其优势和特点:一是优越的图书资源、信息网络、分析测试设备等公共科研基础条件,以及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高水平科研机构,这是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硬件条件;二是研究型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及深厚的学术底蕴、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这是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无形资源和软件条件[5]。
  3.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
  我国许多高校均成立了不少研究机构,但力量分散,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差距较大,难以形成合力。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统筹规划,加强科研基地整合,推动科技组织形式和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一批大学现有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以知识创新为主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实验室;同时整合一批大学现有的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组建成的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后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形成了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高校系统内的各种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科研人员的沟通。高校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行业特色,它将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从而更有实力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高科技攻关项目。
  4.加强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高校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水平大学参与科技创新的宝贵资源。随着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院校集聚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科研人才,这就形成了高等学校的独特优势,使研究型大学成为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孵化器。高校科技创新要与高层次人才(硕士生、特别是博士生、博士后)培养紧密结合,为培养多元化高层次人才作贡献。对于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一定要把研究生的培养放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学校科研项目、指导教师和研究条件,使之与博士生的培养和学科平台的建设紧密结合。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平台,要使学科平台的建设成为科研活动和知识整合互动的创新舞台,成为原始性创新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发源地,成为高层次的研究人才培养的基地。要探索并形成科研活动和教学工作良性互动的方法和机制,使科研活动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知识能够及时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同时也要使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能够为探索科学前沿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提供锐利武器。高校科技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要尊重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注意力从挑选和培养“尖子”和“苗子”转移到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中来,使得一批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能够从创新性科技活动中脱颖而出,而不是在繁琐的评比中产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层出不穷的大好局面[6]。
  5.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科技创新的价值所在
  加快高效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⑴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委托代理合作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供资金并规定创新目标;高校负责组织人力设备,并实施创新过程。基地合作制:由企业提供资金或设备,高校提供场地和研究人员,双方共同建立技术创新基地,并享受成果权。研发公司合作制:为了加速关键技术领域创新,以资产为纽带,由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与多个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共同组建股份制公司[7]。政府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积极构建合作平台: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进程中,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政府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倡导者、支持者,高校科研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合作者。政府积极参与引导,加强校企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既是企业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⑵高校内部建立专门的技术转化部门
  我国高校现有的高校科技处等部门,其功能单一,人员结构简单。新建立的专门技术转让机构,其工作人员来源应比较广泛,如有企业的、大学或科研部门的、校外某领域或部门的行家里手,由他们分工协作,相互补充,为本大学科学技术转化工作发挥作用。技术转化机构的主要的职能是:寻找新技术发明,评估其潜在市场价值;保护知识产权,为学校新技术发明申请专利;负责与具有能力、资源和兴趣的企业进行联络,根据本校某个专利的技术类型、开发程度、市场前景、可能风险,与企业讨价还价,并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提供技术孵化和部分启动经费;为创建的高技术公司寻找管理人员,协助组织产品开发与营销;并负责制定出合理的技术转让收入分配制度[8]。
  ⑶ 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完善的科学技术推广体系
  大力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科技机构及大学间架设桥梁和连接纽带,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和国际国内大中型企业的资源,尽快构建一批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研发平台。同时拓宽渠道,加大企业、社会对科研的投入,实现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成果的孵化、转化和嫁接改造。建立健全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加速高科技的推广和产业化应用。
  ⑷积极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
  高科技风险投资就是指投资于含有较高失败风险系数的高科技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加快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为了获取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为了使我国高校的科研实力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应大力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引入市场机制,加速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6.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保障
  科技创新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的需要具有内在动力和较长时间积累的复杂创造性劳动。近些年来,高校虽然普遍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不容乐观。知识产权制度具有可以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法律保护,并能激励高校科技创新行为,加速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公开和交流等功能,所以我们应该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明确个人的责任、产权和义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
  7.加大高校科技投入力度——高校科技创新的经济基础
  科研投入不足且投入比例不合理,这既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也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是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要进行科技自主创新,国家必须对高校的科技事业提供大量的、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重点资助研究型大学或者已经形成了一定学科优势和科研积累的大学,使它们不断积聚科研能量,为重大的科技创新创造条件。国家除对高校科研经费直接投入外,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财力保障。高校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引入风险基金、科技入股等多种渠道筹措科研资金,并合理配置科研经费,即在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的同时,应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逐步改善高校科技成果与社会市场需求相脱离的矛盾现状。
  
  参考文献:
  [1]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周济部长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23524.htm.2006-07-13.
  [2]冯敏.高校科研创新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5(4):52-54.
  [3]谢克昌.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5(5):46-47.
  [4]梁燕,吴锡尧.知识产权制度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121-125.
  [5]夏文莉,张敏.研究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运行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14.
  [6]薛澜,何晋秋,朱 琴.高校科技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及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5(7):16-18.
  [7]陈磊,张永宁.以全新运行机制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几点思考[J].中国建材,2006(12):68-71.
  [8]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78.
其他文献
性教育概述    性教育是一个涵盖面很广且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性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又包括两性人际交往、伦理道德和性意识观念的教育。因而,性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它是一种“人本教育”,是运用于生活的一门科学,所以,它可以不论场所随时都能施教,如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其次,性教育涉及的层面比较多,除性生理外,还包括性道德、性心理、性文艺等层面。因此,性教育是指结合教育学来传授各种性科学知识
飞行模拟机数字音效系统仿真真实飞行时的声音,为飞行员提供飞行训练时的听觉信息,是飞行模拟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仿真过程包括:声音素材的采集和处理,数学模型的建立,声
城市交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所共同关注研究的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快速路面临的问题在整个城市交通问题中显得越来越突出,交通拥挤是快速路运行中的主要问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看,现行的高校学生评价过多地注重量化的评价方式,把学生复杂的学习活动简单化为分数,从分数的多少直接判断学生学习的成效,而学生的发展应是全方位的,它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仅仅从单一的分数进行判断,往往看到的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生过程中有意义的探寻以及学生发展状况的丰富性。为此,运用“深度描述”学生成就的“质”的方法,关注学生“质”方面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入,国际竞争已经逐步演变成了科技的竞争,而科技水平依赖于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R&D水平。R&D活动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命之源,高新技术产
对睡眠分期进行研究有一定的临床和现实意义,睡眠分期在睡眠质量的评估和睡眠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工睡眠分期有它的局限性:效率低、耗时和耗费人力,
自2005年,广西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进入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从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这个时期在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国民对高等教育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也是一个容易浮躁、容易出事的时期。广西高等教育若在这个时期抓住了发展的机会,就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或迎头赶上;若错失了这个机会,它将再次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主
视频监控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等领域。车辆再识别是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可以实现对嫌疑车辆的跨相机追踪、轨迹预测等,对城市安
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较多,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应急广播在及时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等方面彰显了特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急广播消息发送软件依据四川省应
人物:安天惠,74岁,原贵州大学党委书记。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简历:1957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贵阳师范学院(现贵州师范大学)体育系党总支书记、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贵州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贵州大学党委书记、贵州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曾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四化”建设标兵称号。贵州省第六、七次党代会代表。  精彩回放:安天惠为了原贵州大学能够早日进入“211工程”,他和领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