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系列活动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wp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汉语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如何依据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教学?这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真语文、真教语文的重要基础。真语文强调,遵从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教学,是语文求真最基本的路径。循着这一路径,可以深入探寻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围绕上述问题,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认为,要将真语文落到实处,必须遵循汉语的特点和规律开展教学。为此,他提出应该从孩子自然习得母语口语的过程和我国古代私塾语文教学的经验中借鉴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语文教学要引导孩子大量阅读,大声朗读,背诵佳作,努力认字、炼词、选句,不断由模仿写作到有创意的写作,不断积聚、丰富汉语书面语的语感。
  江南大学吴格明、江苏师范大学尹逊才、吉林教育学院王鹏伟也结合其学术背景谈了各自的看法。他们或从宏观层面论述了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的理据,或以汉语的音乐性特点、汉字的象形特点和构形规律为切入点,从实践层面探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这些讨论既能在理论层面引发读者朋友深入思考,又能在实践层面为大家提供具体的参照。
  让真语文落到实处——循着汉语特点和规律的路径教学 陆俭明
  语文素养是国民素质的根基。20世纪90年代,鉴于国民语文素养与水平整体下滑,全国掀起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大讨论。2012年11月,《语言文字报》和《语文建设》又发起开展真语文大讨论。全国广大语文教师和关心语文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普遍认为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但是,真语文怎样才能落到实处,似并未取得一致的、明确的共识。如今《语文建设》以“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为选题,开展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讨论,这个想法很好,循着这一思路,会有助于真语文落到实处。
  一
  在探讨如何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之前,我们可以先改变一下探求的思路,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送孩子进学校读书?我想这对讨论可能会有些帮助。
  大家所以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去读书,首要目的是能让孩子识字,逐步学习、掌握母语书面语。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断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历史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传承中华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将来长大能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已故世界知名数学家、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教授说得好:“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已故的语言学界老前辈吕叔湘先生也说得好:“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老前辈所说的“语文”,指的就是汉语书面语。我自己亲耳听吕叔湘先生说过,也听我的老师朱德熙先生说过,孩子进学校“不是为了学口语”,“别看胡同里的老太太,农村里的老大爷,虽是文盲,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也可能很幽默,很风趣,而且说得溜着呢,但这只能说他们很会说话,不能认为他们有语文素养”。总之,让孩子进学校读书就是为了学书面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当然,书面语学好了也将有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语书面语素养与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
  那么,在学校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汉语书面语素养与能力呢?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是值得大家重视的一项倡议。要知道,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汉语跟其他语言相比,确实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有如下两点值得重视。
  第一,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是方块汉字。汉字不是音素文字,而是一种能直接表意的语素音节文字。这种方块汉字,一个汉字一个形,一个汉字一个音节,几乎每个汉字都有意义,因此汉字可以说是形、音、义融为一体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方言复杂,但在书面上基本是统一的,这就跟我们所使用的汉字有关。汉字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超越方言、古今,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而这正好与属于“非形态语言”的汉语形成极为和谐的关系,从而确保汉语在书面上一直保持统一,并且确保汉语在长期的发展中保持稳定的延续。这也是汉字能成为世界上古老文字中唯一能流传至今,而且一直充满青春活力的一种文字的根本原因。此外,汉字与汉语的词汇关系密切。一方面,由于汉语的词汇绝大部分是单音节或双音节的,这无疑使汉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同音语素,而汉字就起到了很有效的别词作用(也包括分别同音语素的作用)。另一方面,汉字产生后就直接参与了汉语造词的历史过程,如“授”(交付)和“受”(接受)的施、受分化,“鱼”和“渔”的名、动分化,“弯”和“湾”的形、名分化,“见”和“现”的使动、主动分化等。[1]再说,由于汉字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多种造字方式,还有假借、转注这样的用字方式,所以在汉字中蕴藏着有关中华文化,有关汉语的语音、语义乃至语法等丰富的内容。可见,汉字对研究中华文化、对研究汉语的历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要让孩子学习、掌握好汉语书面语,首先必须让孩子学好、写好汉字。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抓好汉字教学,为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书面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上,我们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首先要看他掌握和运用字词的能力。
  第二,汉语是节律性很强的语言。正是这种汉语的节律性,加之上述汉字的独特性,对汉语文学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不仅突出体现在古代骈文、对联的产生和诗词格律的发展上,而且即使是现代文,一般称得上好文章的,也一定很注意语句的节律,让人读着朗朗上口,让人容易顺着语句的节律读出情趣、读出感情。“琅琅书声”就来自汉语的节律。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注意并利用汉语的这些特点。
  三
  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好路子。如何有效实施,从而有效帮助孩子学得汉语书面语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方面,可以从孩子自然习得母语口语的过程加以借鉴。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母语口语是从小自然习得的。孩子呱呱落地,大人就不断地跟他说话。虽然孩子在相当长时间里听不懂大人所说的话,但大人还是一个劲儿地跟孩子说话,而孩子也总是很愿意跟大人“交谈”。就这样,孩子由襁褓到孩提,到少年,开始咿咿呀呀与大人“对话”,慢慢地学会了像样的说话,慢慢地话越来越多,慢慢地可以自若地与大人对话交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自然习得的过程中,大人从来没有孤立地教过孩子一个元音、一个辅音,没有孤立地教过孩子一个词,更没有孤立地教过孩子一条语音规则或语法规则。孩子学会说话,完全是在大人话语的不断熏陶下,在跟大人的不断“对话”中,逐渐积聚母语口语的丰富语感,进而逐渐准确把握了母语的发音,掌握了母语的词语和语法。可是,母语书面语主要是学得的。怎样算学习、掌握了母语书面语?说透了,就是在人脑心智中能积聚丰富的母语书面语语感。孩子入学前,对母语口语已有一定的甚至可以说已有相当丰富的语感,而对母语书面语则缺乏甚至可以说没有语感。如何能够使孩子逐步有效地学习、掌握母语书面语呢?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让孩子逐渐积聚丰富的母语书面语语感,而这正是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所应负的主要责任,所应担当的主要教学任务。要使孩子有效积聚丰富的母语书面语语感,就必须如“孩子自然习得母语口语”那样,让孩子大量接触母语书面语,具体说就是要让孩子大量阅读,大声朗读,尽可能背诵好的书面作品,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从模仿写作到有创意地写作。   另一方面,可以从我国古代私塾语文教学的经验加以借鉴。古代私塾语文教学的特点是,除了要求天天写字、练字外,就是大量阅读、大声朗读,要求背诵,并不断由模仿写作到有创意地写作。其中特别注重大声朗读和背诵,因此历来有“琅琅书声”之说。这大声朗诵正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汉语重节律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朗读将课文深深地印记在脑海中。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和手写的感觉大量接触汉语书面语,不断积累丰富的书面语语感,从而逐步掌握汉语书面语。学生当时对所读之书的内容可能不甚了解,甚至完全不懂,但他们积累了很好的书面语语感,打下了坚实的书面语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他们会逐渐领悟书中之意,而从小所读所背诵之语句段落深深印在脑海之中,长大后随时可以“调用”,甚至能做到信手拈来。我们看到,我们的老师辈,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的老师,语文程度都相当高,语文能力都相当强,其主要原因正是他们大多在私塾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我们今天要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值得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遗憾的是,现代的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抛弃了老祖宗的做法,代之以教师用大量时间对孩子进行讲解、说教或展示视频画面,传统的琅琅书声也逐渐消声,其后果是不再让孩子大量接触汉语书面语,这样,孩子如何能从小积聚汉语书面语语感呢?
  当然,对古代私塾的做法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古代私塾老师基本上是不给学生讲课文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小孩子一开始读这些字句哪懂意思啊?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大声朗读、勤于写作的同时,还要适当讲解。这种讲解要求少讲甚至不讲理论,少作知识性的介绍,重在对课文进行恰如其分的点拨,以帮助学生在积聚语感的基础上,能体会到文章之妙处,能体会到该如何根据文章主题和上下文情景炼词选句。很高兴从报刊上看到,在真语文大讨论中,一些知名语文教师,如贾志敏、黄厚江、余映潮诸位老师,在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朗读、背诵、写作等方面都已不同程度地超越了传统私塾教学模式。
  总之,语文教学的真正出路就在于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具体说,要引导孩子大量阅读,大声朗读,背诵佳作,努力认字、炼词、选句,不断由模仿写作到有创意地写作,从而使孩子在大量接触书面语的过程中,不断积聚、丰富汉语书面语的语感。我认为,这也是真语文的真正落脚处。
  四
  据以上看法,我想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两点建议。
  改革建议之一:小学语文实行分课制,将现在的语文课分为“国文”与“作文”。“国文”课,就是读文言经典,要求大声朗读,要求背诵,不要求明其意。“作文”课,就是写现代白话作文,不采取命题作文的办法,要求学生观察、记录、描述实情,到高年级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搜集资料,思考分析,立论成篇。
  开设“国文”课的前提是要编纂一个好的一至六年级的文言读本。这文言读本具体怎么编,选什么样的课文,得充分研究,不能简单照搬私塾的做法。“作文”课成功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开设“作文”课的前提是学校要有充足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读物,并规定学生的阅读量。在“国文”课里是否要写作,如果要写该如何“写”、写什么,这些都需要好好研究。
  改革建议之二:中学语文教育可基本按照现行的做法,不用分课,更不要回到20世纪50年代“文学”与“汉语”那样的分课制;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要改革。
  其中最首要的是教材革新,要编好语文课本。关于课文的选取,童庆炳、陈平原、钱理群等诸位先生的意见值得重视。从内容上讲,能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特别是懂得怎么做人,同时还一定要符合青少年的发展和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唤起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探索;能激发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2]。在语言文字上,不但要规范、优美,更要富于表现力、感染力;要“经得起学生的咀嚼”[3];“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美的欣赏,对语言魅力的感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4]。目前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曲、文、赋,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而积淀下来的,在语言文字上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优点或特点。现当代作品,在语言文字上经得起分析和咀嚼的也有,如大家所熟知的鲁迅、朱自清、杏林子等人的一些作品。抛弃自古至今的经典,会让中华文化断裂,那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去年教育部出台了弘扬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这是一个可喜的开头。
  以上改革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考虑;可以先在有条件的部分学校试行,以观其效应。
  参考文献
  [1]以字别词,有时也会遇到例外。汉语书面语也会存在虽字不同实为同一词的情况,如“啰唆”和“啰嗦”,“呱嗒”和“呱哒”,“粗鲁”和“粗卤”,“给予”和“给与”,“启程”和“起程”等(均见《现代汉语词典》),但毕竟是极少数。关于“汉字有别词作用”“汉字参与汉语造词过程”,具体参看朱德熙,在“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发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王宁,论汉字与汉语的关系[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5(15),
  [2]童庆炳,不要错过历史机遇[A],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5
  [3]陈平原,“发现”的乐趣[DB/OL],引自人教论坛,www.epe.com.cn,2007-7-26
  [4]钱理群,重新确立教育终极目标[A],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6
其他文献
一  《新唐书·柳宗元传》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新政失败,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被贬谪永州:“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所谓“诸文”,当以《永州八记》成就最高,其为古典山水游记开一代文风的杰作,已成共识。亦有论者不求甚解,以为柳氏至永州即作,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柳氏初到永州,身为官员,却无居处,和北宋被贬黄州的苏东坡一样,借住于十分简陋的僧寺之中。五年之间,四遭火灾,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1)阅读一组新闻作品,辨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的关系。  (2)精讀一组新闻作品,准确辨识客观叙述与表达倾向性之间的关系,理解新闻的导向性,更精准地把握新闻事实,进而逐步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  (3)阅读新闻采访稿,学会捕捉富有新闻价值的采访线索,挖掘能够反映采访对象新异独特存在的深层信息,并尝试采访,整理采访记录。  (4)浏览有关二战内容的网页,比较网络新
【摘要】《桥边的老人》入选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既是名篇,当作品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当结合文本具体细致地分析海明威借鉴绘画艺术创作可视的文字画面,运用物化的视角、类似“重章叠唱”手法,以及重复、错位、反讽、象征等手法,来创造性地表现其深博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艺术手法,物化视角,文字绘画,修辞秘蕴  初读海明威的文字,风味未必美好,时有粗粝生涩、琐屑无聊、落空茫然之感。一读
随着中高考的改革、语文教材的修订以及新时代学生心智水平的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也正呼唤着创新与变革。然而究竟路在何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唯有依赖一批批勇于探索、坚持创新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与总结。由邱晓云老师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变革之道》一书正是基于这一大背景,对于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开展的探索和研讨。  作者为我们呈现了其在十九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书名: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  在到来的教育变革  作者: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著;宋伟,译  出版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ISBN:9787515328232  定价:26元  “翻转课堂”在今天听来已不算新鲜,已然成为风靡全球的教学创新的范本。作为“翻转课堂先驱”,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两位教师经过对翻转课堂模式长达
【摘要】《祝福》作为经典文本,要想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发挥其巨大的价值,必须探寻适合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解读路径。作为小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生成文本的叙述线索。本文认为,可从谁能讲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是如何被讲述与被接受的角度,进入文本世界内部,在问题驱动中让学生与文本形成有效对话,从而打开文本世界的隐蔽之门,产生高层次的小说阅读体验。  【关键词】《祝福》,叙述路径,教学解读  《祝福》是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居柳宗元“永州八记”之首,其中“颓然而醉”之“颓然”,是易为人所忽视的问题。从字面看,“颓然而醉”的意思就是“醉倒”,然而,何以“颓然”却值得斟酌玩味。柳宗元的“颓然”,究竟是怎样的情态,其“西山宴游”中的心境又如何呢?  一、“怪特”的焦点如何得来  宴游而“颓然”,在于西山的“怪特”,这是宴游的焦点。“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莫怀戚的《散步》人选初中语文教材多年,其平实的叙事、真纯的情感、含蓄的说理和晓畅优美的语言表达,成为学生学习运用言语的范例和精神生命成长的养料。对这篇散文的解读,大致可分为四种角度:文本角度、作家角度、读者角度和三者交互角度。  第一种解读角度从文本叙事说理切人,所占比例较多,无论是由叙事推导出表现了美好的家庭人伦亲情,还是归结到中年人的担当和应尽的责任,都是基于文本文字叙事本身的阅读立场。  第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是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    一、童心无忌——作文立意的个性化    作文,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
古诗,我们从小就很熟悉,从牙牙学语的启蒙便开始与之相伴,到少年懵懂时对诗意的浅浅意会,一路走来对于古诗我们从来都不离不弃,即使是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也一如既往地喜欢甚至热爱。那属于古诗的文字之美和音律之美总是让人沉醉,其声其形不禁让人想在这诗歌的长河里倾心溯游。也许这就是古诗之于文学历史和历史中人的吸引力所在,它无尽的魅力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思,无数个曾经、现在与将来,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文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