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是机遇,还是挑战?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zhch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文化差异和新兴教学手段的应用,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面临挑战。教师利用名著影视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陌生感,消除文化之间的隔阂。恰当地使用这一资源既能引发学生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整体感受力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外国文学 名著影视 教学 挑战
  
  在高校教学中,作为外国文学重要维度的西方名著,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对人名、地名的不熟悉,加上对相关的西方文化不了解,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不强,甚至感到厌烦,转而倾心于时尚、漫画式、零深度、搞笑轻松的读物。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好奇心很强,在“网络时代”、“读图时代”、“赛博空间”中,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于感受新鲜的事物。而名著具有更多的“传统”色彩,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外国文学课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文化差异。文化上的“不可通约”,导致了学生不能彻底地理解西方文明文化。中西文学中同样的题材和主题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历史背景、社会风尚等都很难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清楚理解。虽然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但文学中涉及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情感表达等因素仍然是纸上谈兵,不能让学生全面感性地掌握。外国文学比其他学科更需要丰富形象的资料来填补文化差异的鸿沟,名著影视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图景。
  一、经典阅读与图像影视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精神的宝库。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强化能动性、想象力、创造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文本特有的表现手段对学生参与再创造的能动性培养,对阅读者审美心态的陶冶,对学生素质拓展与精神涵养等都有着特殊意义。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审美素养,获得人生感悟等重要方法。
  但伴随着时代进步,阅读面临巨大的挑战。本雅明曾经忧虑地宣告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消失,“韵味”蒸发,逐渐被新兴的电子传媒、影像艺术所替代。今天,网络、电视、电影等技术的发展,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被称为“第二媒介时代”。经典阅读曾被马克·吐温调侃:“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这种情况在跨语言文化的外国文学课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电影艺术乃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文学、表演、导演、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武术、杂技、戏剧诸元素之大成,通过摄影电脑成像与剪辑、映现手段,把叙事性的时间艺术同呈现性的空间艺术熔于一炉的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动态造型艺术”。[1]因而,影视艺术是一种形象、逼真、生动、表现力极强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在给人们带来一种视听享受的同时,更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做出反映,把一个富有艺术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而其他艺术很难做到这一点。
  名著影视资料通过直接、丰富的视觉听觉冲击,提高了学习者的认识,加强直观感受,将此运用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外国影视作品在两个小时中,通过画面将时间跨度很大、牵涉到很多人物和事件的故事叙述得清楚简明,不仅故事情节清晰、重点突出,而且人物形象极为丰满。为了抓住观众,影视剧导演会把原著中历时的故事转变成共时的冲突,把时间上先后叙述的风格转变成紧凑的蒙太奇情节。这样既能强化故事逻辑,又可以节约时间。通过观看影视剧,学生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从而产生对外国文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影视作品《安娜》对多线索、多人物进行了简单有效的安排,既省略了拖沓的枝节,又突出了主题故事。BBC莎士比亚系列动画片都是将故事压缩到二十分钟左右,莎翁的几十部作品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了解清楚。Discovery的《耶稣转》、《佛陀传》、《彼得大帝》等作品亦史亦教,以个人的经历陈述恢宏的历史,全面地展示了时代背景,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
  名著影视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外国文化。服饰、地理、礼仪、习惯、举止等一系列感性知识替代了哲学、世界观、理念、人文等抽象的文化因素。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接受,将不可触摸的“想象物”置换成可感知的鲜活的场景事件,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英雄”、“荣誉”、“爱情”、“理性”等观念很难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透彻。但一些影视作品可以完全传输,《特洛伊》展示了英雄和悲剧思想;《勇敢的心》表现了自由和英雄感的精髓;《罗密欧与朱丽叶》演绎了千古爱情绝唱。
  一些作品还展现了西方风俗信仰习惯。在讲到哥特式风格时可以播放《断头谷》、《僵尸新娘》等电影,阴森恐怖的气氛、古怪玄妙的对话能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埃及王子》中坚定的宗教信仰,《简·爱》中维多利亚式的风尚,《巴黎春梦》中的宫廷生活,《海上钢琴师》中的绅士风度等都可以从某个侧面显示西方文明中的文化特质。《七封印》等电影中的表现手法,“摒弃了常规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大量使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梦幻、幻觉、自由联想、回忆等各种不同的意识层面呈现”。[2]这样的影视使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并比较意识流流派、新小说流派和荒诞派的风格。同时,影视剧中的服饰、建筑、礼仪、音乐、日常交往方式等知识原点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影视剧中可以完美地体现。
  二、影视艺术与素质教育
  名著影视不但可以帮助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影视是“科技、传播与艺术性的联姻,是通俗文化、教育与娱乐性的互渗;在传播中不断输送新思想,新知识,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3]这种方式将被动的知识接受变为主动的情感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全方位接触西方文化。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与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在内容上、精神上完成对人的塑造,引导人们追求智慧、内化道德信念、树立人生理想、珍视有限生命。《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坚强和自立彰显了女性主义思想;《托尔斯泰》能让我们领会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伟大的心灵。
  随着社会多元化,简单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当今教学需求。扩大知识面,使受教者越来越博学,成为“通才”,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名著影视是“参与性反映”(participatory responses),[4]也是最有效、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从技术手段上,它集声、光、电、色于一身;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它又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直观、多功能、综合性等一系列优势,学生可以在娱乐中感受文化的精彩。
  学生欣赏名著影视,还可以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电影中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优美的主题音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将单纯的言语描述转变为直观的语言交流,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名著影视以直接、真实的方式集中展现社会文化场景,并以丰富的语汇全面生动地传递着异域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学生学习外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名著影视的缺陷和选择
  名著影视虽然有诸多的实用性,但也有弊端。
  1.文本的扁平化。文学文本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趣味,培养想象力。而影视作品所使用的旁白、对话和文学作品相比,突出了口语化和语境化,没有文学中语言那样优美。为了节省时间,使冲突更清晰,电影对原著要删节情节和人物。对于景物描写、人生感悟、内心世界电影很难表达,所以也会被省略删减。文学文本是丰富的,但影视却将文本单一化,固定的人物形象和叙事风格取代了想象。读者通过阅读文本形成个性化阅读,形成独特的感受和审美。而在影视中,导演和演员的固定形象和思维替代了读者的解读,形成“角色霸权”,会使学生大脑产生惰性,弱化学生的想象。
  2.文本的“篡改”和“重新解读”。名著改编成影视,都会被重新解读,“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演和演员会形成不同于作者的思想和表现方式,从而修改文本中形象。像电影《特洛伊》对爱情的突出描写,《红与黑》中的俄罗斯文化背景和《浮士德》中的表现主义因素等,都远离了原著。名著影视能节约时间,让学生产生兴趣,但也有别于原著,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著,易使学生曲解误读。因此对名著影视的利用必须利于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并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和感受能力。所以在看完影视材料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写作、勤思考,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主题发言、主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分辨、评析能力,最好鼓励学生再去欣赏原著。
  当经典文本遭遇影视改编时,名著必然是二次创作的产物,甚至是颠覆式的再创造。所以影视资料要以文学作品为中心,避免使用“戏仿”、戏说或过多渗透导演自身好恶的影片,尽量选取忠于原著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有劳伦斯·奥利维尔的版本和佛朗哥·泽菲雷里版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取舍。很多文学作品曾被不同时代的导演改编,由于时代的变迁,电影技术上的革新,要考虑到现代学生的接受趣味,排除一些拍摄手法等相对陈旧的作品,尽量使用原声电影进行教学。如电影《安娜》,嘉宝、萨莫依洛娃、苏菲和费雯·丽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但课堂效果比较好的是苏菲和费雯·丽的版本。
  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恰当使用名著影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加深知识印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不能使其喧宾夺主,替代传统的讲解和阅读,从而使这种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5.
  [2]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9.
  [3]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3:187-195.
  [4]大卫·鲍德韦尔著.麦永雄等译.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35.
  
  基金项目:本文系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J200846)“读图时代:机遇?挑战?——论名著影视在本科教学中的运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应是作文修改的主人,教师应该放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应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找出学生的症结,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新意、深意来。以有尽之言达无尽之意,给人回味。此外,高中记叙文要有适当的虚构。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润色技巧 哲理味 散文味 小说味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重头戏。每当看到学生交上来的“流水账作文”,我们就大叫头痛,不知不觉已把批改学生的
摘 要: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通过对新课标中口语交际能力内涵的理解,探讨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指出将课堂训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口语交际 课堂教学 社会实践    一、口语交际课的误区  “敏于事而讷于言”是孔子对其学生的要求,是传
摘 要: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主客体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概念的混乱、对哲学史的遗忘和非哲学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史 主客体关系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既是“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又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1]但张树斌在《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问题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中认为,
摘 要: 陶渊明在他的仕宦过程中,写下了一些感人身心的“行役诗”。这些诗记录了陶渊明在羁旅行役中的艰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家人的思念及仕宦生活给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带来的巨大考验。  关键词: 陶渊明 行役诗 苦闷 真情    行役诗主要是指:游子外出仕宦或者服劳役时自己或者亲人所写的诗歌。这些诗歌充满了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也能够看到游子在外的艰辛。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期和刘宋政权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比较,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切身感受,对《二胡演奏与教学》从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三个方面论述独到之处。   关键词: 《二胡演奏与教学》 系统性 科学性 实用性    《二胡演奏与教学》一书,由张柏铭、朱小虎主编,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以来,被各大院校使用至今,充分体现了系统、科学、实用的特色。作为一名高校二胡教师,能够在如今良莠不齐的众多二胡教材中,得到这样一本
摘 要: 本文从当前高职教师职业礼仪存在的问题出发,剖析了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的必要性及对学生的影响力,突出强调了高职教师职业礼仪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意义。同时,针对高职教师职业礼仪要求对教师职业礼仪形象塑造的具体方面和注意细节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师职业礼仪 必要性 意义 形象塑造    教师职业礼仪是教师职业素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角色”一角多能,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学者,而且是传承文
摘 要: 早从18世纪开始,美学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探讨,它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此后关于美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文章通过对杜威思想和康德思想的对比,揭示杜威思想的内涵,尤其结合了杜威实用主义美学之“经验”、“环境”等理念,洞察现代社会生活,尤其是中国当下的审美现象,进一步分析现代社会审美观,以解读真正意义的审美和艺术。  关键词: 杜威 实用主义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    一、引言  实用
摘 要: 素描写生是在只有两维空间的纸上表现出有着三维空间的对象,学生在表现对象时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要化繁为间,由立体转化为平面。要做到这些,学生应该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  关键词: 高中素描教学 空间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素描材料是只有二度空间的纸,而我们所要描绘的对象却是有三维空间的立体。那么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就是提高素描教学质量的
摘 要: 音乐美的特殊魅力,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普遍喜爱并乐于接受。音乐课教学使学生在对美的享受中轻松愉快地接受了另一种美的教育,纯净、优化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因此,音乐课教学对学生的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音乐课教学 心理素质 学生行为    和谐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那么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在班级管理上推行值日班长轮流制,即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做到自我教育、自我评估、自我服务。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 值日班长轮流制    教育创新给班主任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班级管理模式应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班级管理模式应如何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往往以班主任管理为主,以几个班干部管理为主,少数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