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9月,中国教育部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明确指出,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而“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而素质教育改革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世界就是在批判性思维中前进着,而我们教师承担着社会进步的责任,所以,我提出了“批判质疑,培养科学精神”的这一观点。论文从“内容、策略以及应注意事项”等角度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批判质疑,培养科学精神,所举实例涉及“字词、插图、课文内容的查证以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有专家在这方面的论述。
关键词:批判思维;科学精神;写作方法
2016年9月,中国教育部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明确指出,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而“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围绕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正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中国学生缺少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亟待提高,科学精神亟待培养。而对学生从小就培养这种科学精神,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著名学者肖川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发展学生批判性的思考力,是建设一个自由社会所必需的,因而应该成为教育自觉追求的目标。语文课堂上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有哪些途径和方法策略呢?我在这里谈几点在实践中得到的粗浅的认识。
一、 质疑课文内容,鼓励大胆论证
课堂是学生思维碰撞的地方,是学习的主渠道。要想让学生在思考中寻求真理,在阐述中得以辨析,教师应在这灵动的课堂中,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允许学生阐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允许课堂的争论。如能长期营造这种氛围,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去辨析,去批判,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西门豹》这篇课文,讲了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为百姓破除迷信,治理漳河的故事。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到“邺”在今河南安阳县,而“漳河”却在河北省,两者相距甚远,怎么可能发生这样一个故事呢?问题一出,教室立刻安静,师生全部陷入了沉思,这是怎么回事呢?短暂的安静之后,便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接下来,学生便快速查阅自己手中的资料进行辩论。一河南籍的学生也肯定地陈述:自己在预习课文时,问过了爸爸,爸爸也说没听说河南省有个漳河!孰是孰非?争执下去没有意义,但就此罢手吗?虽然它和理解课文内容没有很大的关系,但如果对这个问题草草收场,即便课文学完了,学生对这篇课文仍会心存疑惑,充满质疑。于是,教师抓住这一时机,把问题抛给学生:谁愿意回家深入研究,理清这个问题,明天讲给同学们听?那个河南籍学生显然对这个问题大感兴趣,主动领取了这个任务。第二天,这位“小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漳河是卫河支流。位于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邺本有二城,北城北临漳水,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南城兴建于东魏初年,在漳水之南,今河南安阳县境内。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书中的记载并没有错。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心中的疑团也如乌云般随之散去。正如科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再比如《嫦娥奔月》一课,文中叙述了嫦娥为了不让奸佞小人逄蒙吃掉仙药,奸计得逞,才机智地吞下仙药,导致她飞升上天,不得不与后羿分开。而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却发现此故事还有另外几个不同版本,有“后羿赠药说”,是说后羿主动把仙药送给了嫦娥;有“嫦娥偷药说”,是说嫦娥听说后羿有这样的仙药,趁着后羿不在,偷偷吃掉了仙药;更有说后羿是一个残暴统治的苛政国王,他偷盗仙药想长生不老,嫦娥为了救黎民于水火之中,毅然吞掉仙药之说。学生们课前查阅资料反倒讓学生心生迷茫,故事情节差异非常大。哪个版本是正确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版本?老师在备课时同样也遇到了这个问题,经过多方查证,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此时,老师非但没有急于把答案抛给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个建议:可以回家深入研究一下“民间故事的起源与发展”和“民间故事的特点”。第二天,学生有了汇报结果——不能简单说哪个是错的,哪个是对的。是因为民间故事流传下来的形式主要是口口相传,因为社会发展的局限,很少有明确的文字记录。流传了千百年,自然会传出来很多版本,学生们听了恍然大悟。看似为一个问题寻找答案,实则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就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浅尝辄止的科学精神。
在这两个课例当中,如果教师不能在意学生的想法,不能给学生这样一个质疑和辩论的空间,就错失了这样一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的良好的教学时机。是向课本挑战,还是盲目跟从?是浅尝辄止?还是刨根问底?探究这些问题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已。 牛顿正是因为质疑了苹果为什么会往下落,而没有飞上天,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风起于青蘋之末,谁又敢说将来的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不是从这些细微之处开始培养的呢?
二、 激发思辨能力,掌握必要技巧
哥白尼在沉沉暗夜里,凭着独有的睿智和超人的勇气,突破了常人的惯性思维,大胆地提出了“日心说”,来挑战封建神学的“地心说”。正是由于他的批判精神,才使得人类文明的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对于教材或与教材相关联的资料,教师首先是一个阅读者,教师头脑中首先要树立起不迷信权威的追求科学的观念,要善于去发现、去捕捉一些值得引起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深度思索的问题。
课文《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请求主神宙斯赐给人类火种失败后,想办法盗得火种带给人类温暖、文明,而不惜被宙斯严惩,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受尽各种残酷折磨而不屈服的英雄故事。课文第18自然段就写了他受尽各种折磨,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是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高潮所在,并配以插图。教师在备课时查阅到了这样一条信息:高加索山海拔5642米,山上终年积雪。可插图中的高加索山却是绿草覆盖,树木繁茂,可见插图内容与事实并不相符,而且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升华。是要向教科书质疑,发起挑战呢?还是忽略该问题?如果挑战教科书,又该怎样处理呢?经过一番思考,我在课堂上这样引领学生:在理解这一段时,先说说自己了解的高加索山,在学生交流了课前查阅的资料后,接着追问:刚才××同学介绍了高加索山的情况,再看看这幅插图,大家觉得树上这幅插图画得如何?这一问,学生立刻拿文本与图画进行比较,接着,便有人大胆地提出——书上的插图画得不对!高加索山上应该是白雪覆盖,不应该草木茂盛。接下来,教师又出示了一幅被修改过的——被困在白雪覆盖的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的插图。此时,无需多言,学生已明显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在皑皑白雪的高加索山上,赤裸上身、身缠铁链所遭受的那切肤的寒冷与痛苦;深切体会到了他为了百姓们的幸福生活不畏强暴,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品质。于是,教师适时点拨: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应只带着眼睛,更要带着大脑,应该带着思考去读书,应该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该有一种科学精神去辨析事物,要大胆地去论证!
这个课例说明,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的精神,教师首先就要具有这样的精神。美国国家委员会理事、批判性思维专家也提出:“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师要在课堂中多鼓励学生总结他人陈述的内容,阐述的观点和概念,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举例论证,将相关概念联系起来,以促进思考。”
三、 利用课程资源,多个角度辨析
利用手中的语文课本,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像前面提到的几个例子中,有从预习时在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中发现问题的,有从课文插图中着手质疑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去引领学生。例如,可以从字词入手。比如“树荫”“树阴”两个词语,教材中都出现过,两个词语的异同是什么?何时该用哪一个词语?“荫”字的读音该读一声还是四声?分别有哪些不同的语境?这些问题都要引导学生去质疑,去辨析。通过查阅相关工具书或者网络查找等多种渠道,搞清楚這些问题,培养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探究精神,而不是盲目信奉课本,不以课本为权威。在探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得以培养。谁能说语文与科学相去甚远呢?
还可以从写作方法上入手,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比如在《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一课中,第五自然段从三方面写雷棣长大了,其中提到了他努力学习与关心政治,而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互相穿插叙述的,这就和老师平日讲的“条理清楚地叙述一件事情”的习作要求相背离,作者的叙述方式就是最完美的吗?不可以有其他的叙述方式吗?为何不让学生用我们平日的写作方法来为这一段操刀改写呢?于是,我让学生们来做编辑,重新编写这一段。学生们一听说要修改课文,积极性和热情立刻被调动起来,片刻就把这一段的叙述顺序重新做了调整,不仅过了当小编辑的瘾,更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的身上又多了一分科学精神。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于思考,善于批判,敢于质疑,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之精髓!带着思考来读书,带着质疑来思考,带着科学精神来质疑,这才是今天的教师要交会学生的,这才是新一代教师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 注意可控范围,提供源头活水
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斯坦利先生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可控制的犯错。他所说的这种犯错是指允许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推论;可控部分是指教师给予的引导和支持,让学生学会体验新观点。这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辨析、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但一定避免矫枉过正,让学生走入误区。培养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问题,只是为了让他的头脑中多一些为什么,而不是去钻牛角尖;是为了让他们与真理走得更近,而不是去为了哗众取宠,抑或歪曲理解;是要让他们懂得,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所以,如果当学生陷入误区,教师应及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走上正常的批判性思维的轨道,在碰撞中积淀智慧,在深入探究中寻找前进的方向。李四光曾经说过:“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批判精神,而不是信奉权威,人云亦云,才会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才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思维空间和科学研究的平台。教师有了这种批判思维还远远不够,一定还要有科学精神去探究深入问题。这样,才能给予学生不失时机的正确的引领,才能运筹帷幄,把控全局。
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释放每个人的潜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语文新课标也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课改走到今天,我们教师应更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更多地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不能再用唯一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为语文老师,一定坚守我们课堂这个阵地,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我们做的事情看似微小,其实是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这也是社会所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让我们在课改的路上,思考着、辨析着、前进着,成为一个思想深邃、内心丰富,敢于向权威说“不”的人!肩负起社会发展的重任,在“科学精神”的道路上与学生一起携手同行!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J].2018.7.2(108).
作者简介:
庄伟,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
关键词:批判思维;科学精神;写作方法
2016年9月,中国教育部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明确指出,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而“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围绕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正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中国学生缺少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亟待提高,科学精神亟待培养。而对学生从小就培养这种科学精神,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著名学者肖川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发展学生批判性的思考力,是建设一个自由社会所必需的,因而应该成为教育自觉追求的目标。语文课堂上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有哪些途径和方法策略呢?我在这里谈几点在实践中得到的粗浅的认识。
一、 质疑课文内容,鼓励大胆论证
课堂是学生思维碰撞的地方,是学习的主渠道。要想让学生在思考中寻求真理,在阐述中得以辨析,教师应在这灵动的课堂中,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允许学生阐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允许课堂的争论。如能长期营造这种氛围,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去辨析,去批判,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西门豹》这篇课文,讲了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为百姓破除迷信,治理漳河的故事。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到“邺”在今河南安阳县,而“漳河”却在河北省,两者相距甚远,怎么可能发生这样一个故事呢?问题一出,教室立刻安静,师生全部陷入了沉思,这是怎么回事呢?短暂的安静之后,便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接下来,学生便快速查阅自己手中的资料进行辩论。一河南籍的学生也肯定地陈述:自己在预习课文时,问过了爸爸,爸爸也说没听说河南省有个漳河!孰是孰非?争执下去没有意义,但就此罢手吗?虽然它和理解课文内容没有很大的关系,但如果对这个问题草草收场,即便课文学完了,学生对这篇课文仍会心存疑惑,充满质疑。于是,教师抓住这一时机,把问题抛给学生:谁愿意回家深入研究,理清这个问题,明天讲给同学们听?那个河南籍学生显然对这个问题大感兴趣,主动领取了这个任务。第二天,这位“小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漳河是卫河支流。位于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邺本有二城,北城北临漳水,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南城兴建于东魏初年,在漳水之南,今河南安阳县境内。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书中的记载并没有错。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心中的疑团也如乌云般随之散去。正如科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再比如《嫦娥奔月》一课,文中叙述了嫦娥为了不让奸佞小人逄蒙吃掉仙药,奸计得逞,才机智地吞下仙药,导致她飞升上天,不得不与后羿分开。而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却发现此故事还有另外几个不同版本,有“后羿赠药说”,是说后羿主动把仙药送给了嫦娥;有“嫦娥偷药说”,是说嫦娥听说后羿有这样的仙药,趁着后羿不在,偷偷吃掉了仙药;更有说后羿是一个残暴统治的苛政国王,他偷盗仙药想长生不老,嫦娥为了救黎民于水火之中,毅然吞掉仙药之说。学生们课前查阅资料反倒讓学生心生迷茫,故事情节差异非常大。哪个版本是正确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版本?老师在备课时同样也遇到了这个问题,经过多方查证,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此时,老师非但没有急于把答案抛给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个建议:可以回家深入研究一下“民间故事的起源与发展”和“民间故事的特点”。第二天,学生有了汇报结果——不能简单说哪个是错的,哪个是对的。是因为民间故事流传下来的形式主要是口口相传,因为社会发展的局限,很少有明确的文字记录。流传了千百年,自然会传出来很多版本,学生们听了恍然大悟。看似为一个问题寻找答案,实则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就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浅尝辄止的科学精神。
在这两个课例当中,如果教师不能在意学生的想法,不能给学生这样一个质疑和辩论的空间,就错失了这样一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的良好的教学时机。是向课本挑战,还是盲目跟从?是浅尝辄止?还是刨根问底?探究这些问题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已。 牛顿正是因为质疑了苹果为什么会往下落,而没有飞上天,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风起于青蘋之末,谁又敢说将来的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不是从这些细微之处开始培养的呢?
二、 激发思辨能力,掌握必要技巧
哥白尼在沉沉暗夜里,凭着独有的睿智和超人的勇气,突破了常人的惯性思维,大胆地提出了“日心说”,来挑战封建神学的“地心说”。正是由于他的批判精神,才使得人类文明的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对于教材或与教材相关联的资料,教师首先是一个阅读者,教师头脑中首先要树立起不迷信权威的追求科学的观念,要善于去发现、去捕捉一些值得引起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深度思索的问题。
课文《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请求主神宙斯赐给人类火种失败后,想办法盗得火种带给人类温暖、文明,而不惜被宙斯严惩,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受尽各种残酷折磨而不屈服的英雄故事。课文第18自然段就写了他受尽各种折磨,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是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高潮所在,并配以插图。教师在备课时查阅到了这样一条信息:高加索山海拔5642米,山上终年积雪。可插图中的高加索山却是绿草覆盖,树木繁茂,可见插图内容与事实并不相符,而且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升华。是要向教科书质疑,发起挑战呢?还是忽略该问题?如果挑战教科书,又该怎样处理呢?经过一番思考,我在课堂上这样引领学生:在理解这一段时,先说说自己了解的高加索山,在学生交流了课前查阅的资料后,接着追问:刚才××同学介绍了高加索山的情况,再看看这幅插图,大家觉得树上这幅插图画得如何?这一问,学生立刻拿文本与图画进行比较,接着,便有人大胆地提出——书上的插图画得不对!高加索山上应该是白雪覆盖,不应该草木茂盛。接下来,教师又出示了一幅被修改过的——被困在白雪覆盖的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的插图。此时,无需多言,学生已明显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在皑皑白雪的高加索山上,赤裸上身、身缠铁链所遭受的那切肤的寒冷与痛苦;深切体会到了他为了百姓们的幸福生活不畏强暴,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品质。于是,教师适时点拨: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应只带着眼睛,更要带着大脑,应该带着思考去读书,应该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该有一种科学精神去辨析事物,要大胆地去论证!
这个课例说明,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的精神,教师首先就要具有这样的精神。美国国家委员会理事、批判性思维专家也提出:“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师要在课堂中多鼓励学生总结他人陈述的内容,阐述的观点和概念,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举例论证,将相关概念联系起来,以促进思考。”
三、 利用课程资源,多个角度辨析
利用手中的语文课本,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像前面提到的几个例子中,有从预习时在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中发现问题的,有从课文插图中着手质疑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去引领学生。例如,可以从字词入手。比如“树荫”“树阴”两个词语,教材中都出现过,两个词语的异同是什么?何时该用哪一个词语?“荫”字的读音该读一声还是四声?分别有哪些不同的语境?这些问题都要引导学生去质疑,去辨析。通过查阅相关工具书或者网络查找等多种渠道,搞清楚這些问题,培养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探究精神,而不是盲目信奉课本,不以课本为权威。在探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得以培养。谁能说语文与科学相去甚远呢?
还可以从写作方法上入手,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比如在《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一课中,第五自然段从三方面写雷棣长大了,其中提到了他努力学习与关心政治,而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互相穿插叙述的,这就和老师平日讲的“条理清楚地叙述一件事情”的习作要求相背离,作者的叙述方式就是最完美的吗?不可以有其他的叙述方式吗?为何不让学生用我们平日的写作方法来为这一段操刀改写呢?于是,我让学生们来做编辑,重新编写这一段。学生们一听说要修改课文,积极性和热情立刻被调动起来,片刻就把这一段的叙述顺序重新做了调整,不仅过了当小编辑的瘾,更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的身上又多了一分科学精神。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于思考,善于批判,敢于质疑,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之精髓!带着思考来读书,带着质疑来思考,带着科学精神来质疑,这才是今天的教师要交会学生的,这才是新一代教师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 注意可控范围,提供源头活水
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斯坦利先生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可控制的犯错。他所说的这种犯错是指允许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推论;可控部分是指教师给予的引导和支持,让学生学会体验新观点。这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辨析、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但一定避免矫枉过正,让学生走入误区。培养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问题,只是为了让他的头脑中多一些为什么,而不是去钻牛角尖;是为了让他们与真理走得更近,而不是去为了哗众取宠,抑或歪曲理解;是要让他们懂得,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所以,如果当学生陷入误区,教师应及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走上正常的批判性思维的轨道,在碰撞中积淀智慧,在深入探究中寻找前进的方向。李四光曾经说过:“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批判精神,而不是信奉权威,人云亦云,才会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才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思维空间和科学研究的平台。教师有了这种批判思维还远远不够,一定还要有科学精神去探究深入问题。这样,才能给予学生不失时机的正确的引领,才能运筹帷幄,把控全局。
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释放每个人的潜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语文新课标也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课改走到今天,我们教师应更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更多地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不能再用唯一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为语文老师,一定坚守我们课堂这个阵地,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我们做的事情看似微小,其实是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这也是社会所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让我们在课改的路上,思考着、辨析着、前进着,成为一个思想深邃、内心丰富,敢于向权威说“不”的人!肩负起社会发展的重任,在“科学精神”的道路上与学生一起携手同行!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J].2018.7.2(108).
作者简介:
庄伟,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