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寄小读者》的“三宗罪”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s5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冰心的《寄小读者》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价值。然而,如以“儿童文学的本质”为标尺,重新考量这部作品中“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两极关系,仍然不可避免存在某种时代的局限。本文即以此为着眼点,以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的书信体散文集《致未来的你》为参照,先后从创作动机、文本内容以及由此建立起的抒情立场三个方面入手,“追究”其与“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相疏离的“三宗罪”,以此揭示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关键词:冰心 殷健灵 “自我表现” “故事性” 儿童观
  一、创作动机之“罪”:病态的“自我表现”
  儿童文学中的“自我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它要求“以儿童的生命内核为根基”{1},“儿童的价值观,成人作家的价值观,丰富而健全的人生,这三者依次由小到大构成三个向外流动的同心圆。”{2}然而,《寄小读者》却呈现出病态的“自我表现”倾向,即冰心忘记了“以儿童的生命内核为根基”的初衷,转而置换成了对病态心理的自我抒发。
  回到创作《寄小读者》的前期,冰心心中还是葆有隐含读者的。其时,《晨报》副刊开辟了“儿童世界”一栏,怀着给弟弟及其学友们报道沿途见闻和游学景况的创作动机,冰心起初还会感觉“执笔时总像有一个或几个小孩子站在我面前,在笑、在招手,虽然我写这些通讯是多少经过一些思索的;我想:他们要听的是什么?我能写的是什么?我要对他们说的是什么……”{3}但通读《寄小读者》之后,不得不对其抒情动机发生怀疑:冰心果真是为儿童创作的吗?如果是,为什么二十九篇通讯当中就有十篇写于病院和疗养院中,儿童会对病中的这些琐事产生兴趣和共鸣吗?不仅如此,其中至少八封是私人信件(其中四封写给父母,四封写给弟弟),原本作为家书的它们直接转给小朋友们看,是否符合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期待呢?答案是否定的。《寄小读者》多半是成人作家在病中的自语,而非与小读者的倾心对话,是一种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正如她日后在反思其抒情动机时所说的:“我也写过几篇给儿童看的作品,如当年的《寄小读者》,开始还有点对儿童谈话的口气。后来和儿童就疏远了——那时我在国外,连自己的小弟弟们都没有接触到——就越写‘文’,越写越不像。”{4}
  与冰心“只顾自己抒情”{5}而忘记儿童不同,殷健灵在欲创作《致未来的你》之前,就已经把“像莲花一样的少女”尊崇为自己的隐含对象了。如是,她在前言中这样界定自己的言说对象:“十五封信,写给那个名字叫做‘伊莲’的我疼爱的女孩,而事实上,每一个女孩都是我疼爱的‘伊莲’。”{6}在这里,“伊莲们”与成人作家之间真正实现了一种同构关系,殷健灵的“自我表现”是“站在儿童利益的根本立场上,引领着儿童去‘谋’取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发展。”{7}
  二、文本内容之“罪”:“寡淡的故事性”
  “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8}这就要求成人作家在作品中应尽力保持故事性,以贴合儿童读者的故事性思维。从这一审美特质出发,不仅小说需要故事性,散文亦是如此。只不过,这一抒情为主的文体,对儿童文学作家提出了“形式”{9}上不同于叙事性文本的需求:简要的情节、简洁的语言、简缩的用典。
  若以此为标准重读《寄小读者》,显然坐实了它在“文本内容上缺乏故事性”的罪名:通讯内容虽然涉及爱父母、爱祖國、爱自然等多重主题,却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取而代之的,是“悱恻的思想”“藻饰的文字”以及“过剩的用典”。
  首先,“悱恻的思想”与抒情主体的自我设定有关。在这部本应记述异国风土人情的游记中,作家感怀叹逝的消极情愫俯拾即是,触目所及竟无多少“新奇的事情”,不过是“我”这个自怨自艾、自怜自爱的“闺秀派作家”{10}在自说自话,全然说不出故事的内核。无怪乎冰心会在“友人严峻的责问”下如此反省自己:“我不宜只以悱恻的思想,贡献你们。小朋友们不宜多看这种文字,我也不宜多写这些文字。”{11}
  其次,“藻饰的文字”也是影响儿童接受的一个重大障碍。冰心的散文语言固然有平白的一面,但总体倾向偏于绚烂,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修饰语和修饰词的运用上:“青山真有美极的时候。(二月七日),(正是五天风雪之后)万株树上,都结上一层冰壳。早起极光明的朝阳(从东方)捧出,照得这些冰树玉枝,寒光激射。下楼微步雪枝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玉丛中)穿过。”{12}句中用括号和着重号标出的修饰成分,其数量之多,一目了然。而这些过度藻饰的语言,对于儿童来说,不但不会引起审美上的愉悦,反倒极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最后,“过剩的用典”也是导致成人作家与儿童读者产生“隔膜”的原因,尤其体现在通讯中对于古诗词的引用上。在《寄小读者》中,冰心在介绍美国风情时就说“‘斜阳却照深庭院’‘庭院深深深几许’……等句,在此都用不着了!”{13}无独有偶,行至山间时,冰心又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句,在此又都用不着了!”冰心在写给小朋友的通讯中,频频引用古典诗词来抒情达意,恰恰真如她自己所说“掉了半天书袋”{14}了。
  相比之下,殷健灵《致未来的你》则更容易引起儿童读者的共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以及实际的问题,都是这本书信体散文集的优点。围绕“伊莲们”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可能面临的心灵问题,殷健灵站在青春的必经之路上,谈及了“早恋”“孤独”“嫉妒”“代沟”等一系列现实性话题。十五封信中,每封都用一个甚至几个故事来向读者解释一个话题,娓娓道来,不讲一句大道理。殷健灵将自己作为一个共同体验者,怀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文关怀,将理解的态度贯穿于故事的始终。
  三、抒情立场之“罪”:“成人本位”的儿童观
  冰心的《寄小读者》在看取外在的世界时显然不是“儿童本位”的儿童观,而是选择了成人立场。无怪乎茅盾在20世纪30年代写《冰心论》时,就对《寄小读者》有所批评:“指名是给小读者的《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实在是要‘少年老成’的小孩子或者‘犹有童心’的‘大孩子’方才读去有味儿。在这里,我们又觉得冰心女士以她的小范围的标准去衡量一般的小孩子。”{15}的确,联想冰心在通讯中往往提及诸如“小朋友,愿你们用心读古人书,他们常在一定的环境中,说出你心中要说的话……”{16}之类的劝诫,便不难发现其想要改造、教育儿童的童心主义倾向。   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其最初动机相关——想要写给弟弟及其学友们,必以“姐姐”的身份自居,存在一种自上而下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与“五四”之后“非儿童时代”{17}的创作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关系。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儿童文学发展史,其生存极大地依赖着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不可能给儿童文学作家提供一个可以滋养西方式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感性体验。”{18}因此,以冰心为代表的坚持“成人本位”的童心主义作家的文学创作与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西方式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之间的错位,似乎是不可躲避的命运。
  与冰心“成人本位”的童心崇拜不同,殷健灵的《致未来的你》是以“曾经的女孩”这一抒情立场写就的“儿童本位”之作。殷健灵从曾经身为女孩的切身体验出发,深入体会和感知少女们的秘密心事,于是,“我”作为“曾经的女孩”与“伊莲们”的心灵成长形成了互为补充、互相阐释的两条线索。关于这一立场,殷健灵在《致成长中的你》中即强调:“我并不想居高临下以一个成人身份教化她们,只是作为一个‘曾经的女孩’,与今天的女孩倾心交谈。”{19}
  事实上,殷健灵非但没有“居高临下以一个成人身份教化她们”,反倒常常还会从“伊莲们”身上获得启示和思考,并以此践行起了“教育成人”{20}的儿童观。譬如,在《没有丑女孩》这封信中,作者就反思了自己的想法,在《认识另一个自己》中,“我”甚至开始质疑做一个“乖孩子”的合理性。这一点,与刘绪源在《儿童文学三大母题》中所提到的“顽童”心性有异曲同工之处,儿童本无根本意义上的好坏之分,顺遂儿童的天性则是儿童文学使他们快乐的根本。
  四、结语
  儿童文学作家与成人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之外,还必须考虑到“成人”与“儿童”的这层特殊关系。所以,如何以“成人”的个体经验和人生阅历丰富儿童的心灵世界,从而构成一个同心圆,是“五四”直到现在一直面临的共同问题。
  不过,冰心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的局限不是她一个人的,也不是“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家本身的,而是那个“非儿童文学”的时代“赋予”作家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可见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冰心的《寄小读者》尽管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问题上存在某些偏离“儿童本位”的倾向,但以冰心为代表的新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国自己的、新的儿童文学”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恰恰正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现代性发蒙。
  中国儿童文学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自“五四”时期的现代性启蒙以来,历经新中国成立后短暂的“黄金时代”,到新时期向文学性和儿童性回归,中国儿童文学在新世纪这一史无前例的“分化期”中不断寻找着自身的出路。从“成人本位”到“儿童本位”,从“白纸说”到“种子说”,从“教育儿童”到“教育成人”,从“儿童文学的本质”这一基点出发的儿童观穿行了一个世纪之后,终于来到我们身边,并且日益受到更大范围的认知和实践。可以说,从冰心的《寄小读者》到殷健灵《致未来的你》,正是一个昭示,“解放儿童的文学”正在并将一直成为重要的儿童文学观,被时代所认识,被时人所重视。
  ①②⑦ 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第113页,第113页。
  ③ 冰心:《〈冰心散文選〉自序》,《冰心全集》(第7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④ 冰心:《笔谈儿童文学》,载《少年文艺》1978年6月号。
  ⑤ 冰心:《〈小桔灯〉初版后记》,《冰心和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⑥ 殷健灵:《致未来的你·序言》,青岛出版社2013年版。
  ⑧ 朱自强:《“故事”的价值》,《儿童文学研究》1995年第1期。
  ⑨ 这里所谓的“形式”,并非指具体的文体形式,而是一种更具有普遍性的形式。
  ⑩ 毅真:《闺蜜派的作家——冰心女士》,转引自范伯群、曾华鹏:《冰心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1}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五》,《冰心全集》(第二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12}{13}{14}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六》,《冰心全集》(第二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版,第56页,第54页,第56页。
  {15} 茅盾:《冰心论》,转引自范伯群、曾华鹏:《冰心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8页。
  {16}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四》,《冰心全集》(第二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17}{18} 朱自强:《1908—2012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版,第181页,第176页。
  {19} 殷健灵:《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自序),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20} 引自朱自强教授在《1908—2012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朱自强.1908-2012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2015.
  [2] 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
  [3] 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谭旭东.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6]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 者:任慧,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从1981年的诗集《七里香》到2011年的诗集《以诗之名》,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在“爱情”“乡情”“世情”三个方面均有体现:在爱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从爱情甜蜜的忧伤而至失去爱人的悲痛之情;在乡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失根的哀愁而至故土变貌的忧愤之情;在世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由孤独的感伤而至易逝时光的珍惜之情。  关键词:《七里香》 《以诗之名》 愛情之变 乡情之
摘 要:英美新批评的理论主张采取“细读”方法,对文学文本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和解释,并把文本语言当作阐释文学及其特点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对象。采用“细读”方法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从结构、主题、意象、描写手法、句式等角度详细分析和欣赏这首词作,而不把文本内容刻意联系词人的生平,可有助于读者找出文本的多种含义,而且可从新的角度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深入地发掘其中的内涵和特色。  关键词:新批评 蒋
摘 要: “绘制”一词是比喻意义上的,指对空间性元素的建构。空间性的绘制既包括作者层面的空间叙事,也包括读者层面的空间批评。本文从作者层面的空间叙事角度出发,认为《梦十夜》运用一定的技巧呈現出表达上的空间性,通过对梦境空间和“空间中的空间”的书写,呈现出内容上的空间性。关注《梦十夜》中空间性的建构,能够深化对“不安、恐惧、怀疑”这一主题的理解,并进一步洞察夏目漱石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感染力。
摘 要:鲁迅在作品中提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亦舒用笔下的女性都市传奇将这些思考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走向了对“女性理想”的探索。本文将简要分析《喜宝》中,亦舒对女性理想实现路径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所遇见的歧途,并對于女性理想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做出讨论。  关键词:喜宝 女性理想 现实 距离  《喜宝》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便是“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爱。如果没有爱,很多钱也是好的。如果两者都没有,我
摘 要: 《淮南子》中远古圣王的形象与早前文献中的相比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圣王本身德行的强调和圣王与英雄关系的改变上。《淮南子》对圣王形象的重塑目的在于树立君王的权威并为君王塑造可效仿的典型,由此建立民族认同感,增加新生政权的合法性。  关键词:《淮南子》 远古圣王形象 重塑  一、绪论  汉朝建立在秦朝的废墟之上,秦二世而亡的结局使得汉代的政治家们意识到要使统治合法化,完备的刑罚措施不是
摘 要:《某傻子的一生》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遗稿,于1927年芥川服药自杀后,由友人久米正雄整理发表。整篇作品看似语焉不详,实则自喻了他的一生。本文以此篇作品为切入点,结合芥川龙之介的其他文学著作,探讨了文本大致的写作背景,以及身处时代背景下的作者的心态与情怀。同时,《某傻子的一生》中体现的对自身的反省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对于了解芥川的个人性情和美学追求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芥川
摘 要:《庄子·逍遥游》中隐含着一条众人,也就是一般人通往逍遥的道路。本文通过对《逍遥游》中几组典型对立物的分析,揭示了这条路径,并指出了,众人究竟如何向自在而无待的逍遥之境前进。  关键词:庄子 逍遥 众人  《庄子·逍遥游》所描绘的逍遥,大概是一种自在而无待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状态。在《逍遥游》中,庄子其实也给出了一条通往逍遥的道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路是指给资质平庸的众人的。然而,由于《庄子
摘 要: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从先秦时期产生到汉代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中,经历了“比德”“比情”“畅神”三个阶段,到了最后一个阶段,人们开始把自然山水当作一个独立个体进行审美,学会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力量。山水小品文正是在“畅神”说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论文以张岱的小品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研究基础,整合自然审美观从魏晋时期到汉朝的发展,辨析了“自然”的概念,分析张岱的自然审美观及其形成原因,特
摘 要: 孝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血缘基础,对孝道的书写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然而在书写父母之爱的时候是论心还是论迹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论心与论迹体现出了作为书写者的儿女是被动地享受父母之爱还是主动地去爱父母。《背影》一文通过写“父亲”的背影和“我”的眼泪,情感始终处于一种感受到的爱和走不进的心的境况。如何穿越文学经典作品中“感恩——愧疚——不相见”的孝道书写模式,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无愧的关系,成为
摘 要:《新星》在现实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全面地展现出了改革所面临的困境,而同时也具有“现代”的审美意识。在其进行经济“改革”的背后,尽管处境艰难且结局具有悲剧色彩,其“改革精神”的呈现却是贯穿始终的。  关键词:“改革精神”现代 提喻法  “改革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始终扮演着自己的“社会身份角色”,采用了与改革开放前不同的策略性话语,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探索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新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