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制空间性角度解读《梦十夜》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04468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绘制”一词是比喻意义上的,指对空间性元素的建构。空间性的绘制既包括作者层面的空间叙事,也包括读者层面的空间批评。本文从作者层面的空间叙事角度出发,认为《梦十夜》运用一定的技巧呈現出表达上的空间性,通过对梦境空间和“空间中的空间”的书写,呈现出内容上的空间性。关注《梦十夜》中空间性的建构,能够深化对“不安、恐惧、怀疑”这一主题的理解,并进一步洞察夏目漱石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并置 梦境空间 空间中的空间 空间性
  一、引言
  《梦十夜》是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或小品文),被认为是展现夏目漱石内心世界的重要作品。作品由十个梦的故事组成,充满了神秘色彩。相比于夏目漱石的其他作品,学者们对于《梦十夜》的研究较少,但是对于《梦十夜》的解读角度和方法却呈现出多样性,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梦十夜》作为一部作品解读,也可以对每一夜单独解读。
  日本学者对于《梦十夜》的研究从战后开始发展尤为迅速,佐佐木充认为伊藤整提出的“原罪论”和荒正人运用精神分析法提出的“弑父说”是《梦十夜》研究的两个支配性观点。此外,日本学者围绕着“不安、恐惧、怀疑”“轮回、永恒”“等待”“被背叛的期待”对夏目漱石的内心世界进行探讨,从主题上包括对夏目漱石命运观、人生观、爱情观的探讨,《梦十夜》中篇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时间问题也是日本学者关注的重点。中原丰以时间问题为视点对《梦十夜》进行整体解读,他认为:“时间是通过被置换到天体运动等自然现象、直线、圆等空间概念上被客观化,才初次得以被认知的。”a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等的概念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学者们往往更加关注《梦十夜》的时间问题。
  国内学者侧重对某一夜进行分析,主题方面与日本学者类似,包括夏目漱石的爱情观、女性观、文学观,还包括从怪谈、《野草》与《梦十夜》的对比研究、文明忧患意识等新的角度进行分析,视角多样。近年来有硕士论文对《梦十夜》叙事问题与空间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还没有论文从空间叙事角度进行解读。本文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表达和内容两方面展开,指出在空间背后隐藏的作家内心的“不安、恐惧、怀疑”,进一步理解夏目漱石作品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上的空间性
  “绘制空间性”一词是我国学者方英在《绘制空间性:空间叙事与空间批评》一文中提出的。方英认为,绘制空间性在(文学)空间研究中应该分为空间叙事与空间批评两个层面。本文中表达的空间性,指的是通过一定的叙事手法,实现叙事的非线性发展,实现叙事模式的立体化和表达层面的“空间性”。借用几何学的术语来说,“表达的空间化”令叙事逻辑和叙事线索呈现出立体、网状的特点,而非平面上的线条变化——无论这种线条是直线还是曲线。b《梦十夜》在表达上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叙事模式,从整体来看,全文十个梦境共同构建了非线性的叙事模式。单独看每一夜可以发现其中对画面并置手法的运用,在第八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将从整体和部分两方面分析夏目漱石是如何采用独特的叙事技巧进行自由创作与尝试的。
  《梦十夜》中的十个故事除了第二夜和第八夜和社会现实比较接近之外,其余几夜总会有一种荒诞之感,故事经常突然就结束了。但是透过这些荒诞的故事,可以看到每一夜都没能如“我”所愿,“我”总是感到恐怖,不知去向,这种不安与怀疑渗透在每一夜中。十个故事互相独立,讲述了不同的内容,它们看似神秘怪诞没有联系,却都在表现同一个主题。在《空间叙事研究》一书中,龙迪勇认为“把一系列‘子叙事’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中,也就等于统一在同一个‘场所’也即同一个‘空间’中”。他接着写道:“‘子叙事’也正是在这同一个‘空间’中而形成一种‘并置’性结构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主题并置叙事是一种空间叙事。”c这不失为一种有力的分析,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并置结构使得全篇的叙事不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具有立体性特点的空间性表现方式。夏目漱石的作品多为长篇小说,而《梦十夜》作为短篇小说,呈现出灵活的创作特点,常被认为是创作手法的尝试之作,主题并置叙事可以认为是夏目漱石进行的新尝试。《梦十夜》从整体上来看具有立体性特点,单独看某一夜也具有空间性,下面以表现明显的第八夜为例。
  第八夜的故事发生在理发店中,理发这一情节包含了“我”和理发师两个人的行为动作。但是理发这一情节却通过窗户和墙上的镜子得以在理发店内外两个层次上展开。“镜子里映出我堂堂的仪表。在我的脸后面有一扇窗。(中略)能够清楚地看到窗外往来的人自腰以上的部位”。理发店内我被理发师“摆布”,理发店外“庄太郎带着一个女人过去了。庄太郎不知什么时候买了巴拿马帽戴上了”。接着“卖豆腐的吹着喇叭过去了。喇叭紧紧地贴到嘴上,脸颊鼓得像被蜜蜂蛰了一样”。紧接着“艺伎出现了。还没化妆”。“我”虽然坐在椅子上无法移动,却可以对发生在同一时刻的理发店内外的场景进行观照。第八夜下文中提到,“我”突然听到大声说“危险”的声音,睁开眼睛一看,在白衣男子的袖子下面看到了自行车轮子和人力车把。接着作者又开始了画面的并置,“突然,白衣男子两手用力把我的头斜按下去”。整个场景之中,叙事的时间流被弱化,画面的并置引领读者在理发店内外不断切换。在画面的不断并置之中,形成了对于理发店内外的强烈对照。这个场景的书写背后的意味需要通过对各种意象的联系加以思考。又如第五夜中“我”原本在大将面前,但是因为在死前想要见恋人一面,画面随即切换到恋人所在的时空,也存在一种画面的并置。“我”和恋人处于不同的时空,为何画面可以如此自由地切换呢?除了梦的特点之外,也体现了夏目漱石对于画面并置手法的尝试。
  综上所述,从整体来说,十个梦境的故事服务于同一个主题,构成“主题并置叙事”,弱化了时间流,呈现出立体性的特点。单独来看以特征显著的第八夜为例,“我”的位置虽然无法移动,但是在同一时间可以捕捉理发店内外的画面。第五夜中画面从大将面前一下切换到恋人所在时空,也形成了画面的并置,呈现出表达上的空间性,以此可以窥见夏目漱石对于创作手法的尝试。
其他文献
摘 要:“顽童”是儿童文学文本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每一个儿童都是顽童,而顽童更是童年精神的代表,其以儿童心理思维与游戏精神表现了儿童的生命本质,所有的顽童形象都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很大的乐趣。本文从林格伦童话文学的故事情节入手,挖掘顽童身上折射的人性魅力,探索该形象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林格伦 顽童形象 皮皮 卡尔松  林格伦(1907—2002)是20世纪儿童文学作家的杰出代表,是瑞典儿
摘 要: 梦境是作家们常常运用以使得叙事更为生动的一种建构手段,因而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都能够见到梦境的影子。《断章》与《预言》两首诗都运用了梦境建构的手段,但若细论,《断章》以梦境建构的手段来阐释关于爱情和哲理的思考,而《预言》则是托梦境之笔来描绘纯情的青春追求。作为诗性的栖息之地,梦境为这两首诗的创作提供了一种诗意的手段。  关键词:《断章》 《预言》 梦境建构 哲理  一、梦境:作为一种
摘要:作为一个执着于河南乡土叙事的作家,李佩甫的小说一直以鲜明的现实风格而存在,但是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现实乡土,李佩甫对乡土也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感情:有眷恋也有批判,有逃离也有救赎,有忏悔也有无奈,从他小说中的复杂感情入手,分析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即作家理智与情感的内在冲突,并结合当下乡土作家创作的普遍问题,探讨乡土作家的特色与困境。  关键词:乡土 理性 情感 困境  对于作家李佩甫而言,三十多
摘要:不同的艺术种类要在创作上进行合作,需要有共同的点以实现彼此的对接,从而保持作品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叙事是说唱艺术与电影艺术共用的表达路径。电影《血观音》中,传统说唱艺术——念歌从叙事层面上与电影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它用叙事补充参与了故事悬疑特征的建构、叙事介入揭露出电影的主题、视角的转换实现了文本内外的对话效果、叙事形式的改造营造出传奇与纪实交织的风格,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探讨传
摘 要:在《西游记》 小说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是一把独特的兵器。一方面,作为一把武器,它暗示着铁扇公主凄凉的内心,也揭示了她的佛道背景;从杨景贤的元杂剧《西游记》 到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铁扇公主的法器也经历了从铁扇到芭蕉扇的变化过程,这一转变也暗示着铁扇公主性格的变化。另一方面,芭蕉扇在“火焰山”一难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各条叙事线索以它为核心展开叙事。本文即从以上两个方面来探讨铁扇公主芭蕉扇
摘 要: 在长篇小说《王阳明》三部曲中,许葆云叙写了王阳明跌宕起伏而又充满传奇的一生,再现了他从青年到晚年时期的人生历程。小说一方面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王阳明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遇;另一方面又注重从人物语言和故事情节来塑造王阳明不同人生阶段的三个形象,也即青年时期的狂者形象、中年时期的儒将形象和晚年时期的师者形象。  关键词:许葆云 王阳明 狂者 儒将 师者  王阳明是
摘 要: 《送宗伯乔白岩序》是王阳明写的一篇赠文,文章通过问答体的书写方式,融叙事、议论、抒情等手法于一体,提出了“学贵正”“学贵专”“学贵精”的观点。全文文笔流畅,寓意深刻,是王阳明为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对当代工匠精神培育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送宗伯乔白岩序》 为学思想 工匠精神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绍兴府余姚人,明弘治十二年进士,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
摘 要:艾丽斯·门罗通过对小镇中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及命运变化进行书写,展现了女性意识觉醒和小镇保守文化之间的复杂张力。本文以其短篇小说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的第一篇同名短篇进行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两个方面的分析,来探索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其叙事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艾丽斯·门罗 叙事视点 女性主义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门罗曾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摘 要:从1981年的诗集《七里香》到2011年的诗集《以诗之名》,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在“爱情”“乡情”“世情”三个方面均有体现:在爱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从爱情甜蜜的忧伤而至失去爱人的悲痛之情;在乡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失根的哀愁而至故土变貌的忧愤之情;在世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由孤独的感伤而至易逝时光的珍惜之情。  关键词:《七里香》 《以诗之名》 愛情之变 乡情之
摘 要:英美新批评的理论主张采取“细读”方法,对文学文本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和解释,并把文本语言当作阐释文学及其特点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对象。采用“细读”方法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从结构、主题、意象、描写手法、句式等角度详细分析和欣赏这首词作,而不把文本内容刻意联系词人的生平,可有助于读者找出文本的多种含义,而且可从新的角度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深入地发掘其中的内涵和特色。  关键词:新批评 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