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岱的自然审美观及其成因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68471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从先秦时期产生到汉代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中,经历了“比德”“比情”“畅神”三个阶段,到了最后一个阶段,人们开始把自然山水当作一个独立个体进行审美,学会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力量。山水小品文正是在“畅神”说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论文以张岱的小品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研究基础,整合自然审美观从魏晋时期到汉朝的发展,辨析了“自然”的概念,分析张岱的自然审美观及其形成原因,特别是时代和环境对他的影响。
  关键词:张岱 自然审美观 成因
  一、自然的概念
  《说文解字》中, “自,鼻也,象鼻形”,即“自指”为“鼻”的引申义;“然,烧也”,本意为燃烧,常作助词,表示事物的状态,作词表为“如此”“……的样子” a。两字连起来看,就是指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这个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此处的“自然”并非现在所指的大自然,而是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准则。只有遵循“道”,世界才始终维持平衡有序的状态。
  到魏晋时期,“自然”演变成了魏晋玄学的一种核心思想。高压政治的氛围使得文人的创作题材转向个人的悲欢离合,文学不仅是政治的衍生物,也是抒发诗人个体直接感受的方式。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超脱的独立个性,不为世俗所拘禁。而“自然”也由此从一种哲学概念演变成了文艺创作理论,主张反对人性的束缚,释放天性和真我。在魏晋时期,人们也常用有美感的自然对象来表达对某个人的赞扬或是欣赏,譬如: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c这样以自然景物来做比喻更具体更形象化。
  在中国古代“自然”这一概念牵扯甚多,涉及具象的生活环境譬如天文、地理、山川、河流,还包括内在的心理状态。本文使用周均平在《“比德”“比情”“畅神”——论汉代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和突破》的结论为“自然”下定义:“自然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在自然,天地山泽风雷水火等所有外在于人的自然界;二是內在自然,即人体的生命机能的活动。” d
  本文结合“自然”的内外定义分析张岱小品文中涉及自然界题材的文章,从他眼里的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分析张岱的自然审美观,他眼中的世界以及他文章中透露出的看待世界的态度和人类自然的关系。
  二、张岱的自然审美观特征
  (一)晶映空灵之美 这里要分为两个部分概述:空灵与晶洁。张岱在《跋可上人大米画》中说:“天下坚实者空灵之祖,故木坚则焰透,铁实则声宏。可一师最喜宋画,每以板实见长,而间作米家,又复空灵荒率,则是其以坚实为空灵也。与彼率意顽空者,又隔一纸。”e 可见“以坚实为空灵”是张岱对于艺术的审美追求。
  空灵,需得空间大且静谧,主为听觉。张岱好读书,尤爱寻一处幽静之所潜心研读。《梅花书屋》里记:“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璎珞。窗外竹棚,密宝襄盖之。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f层层叠叠的植被成了绝佳的隔音层,而这座世外桃源般的书屋,非张岱应允,普通朋客不得入内。再看《青莲山房》“跨曲涧,深岩峭壁,掩映林峦间”。这里树林窸窣作响、山泉清冽之音,都说明了青莲山房的幽静。天镜园是他家的一处园林:“天镜园浴凫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对坐兰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可见天镜园里种满了竹子槐树,形成了高高低低的屏障,对面是一池春水,鱼儿和碧绿的浮萍穿梭其间,树木倒映在水面上,四个字“类若乘空”把整个空间糅合到了一起,显得无比空灵通透。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写字,岂不快哉?
  不止挑选读书的地方有讲究,张岱赏景也有他独特的方法:领略山水的自然状态。越喧闹越繁华的时候越要避开,厌嚣杂而喜幽静。他曾在寒冬大雪三日,驾舟前往西湖赏雪;又于夜深人静,放舟湖上,酣睡十里荷花之中。因喜四下无人之时赏景,可见他的性子并不寻常,笔下的山水也似画中景。
  晶洁,张岱最喜“冰雪”。他的文章中常出现以“冰”“雪”二字给身边事物起名的情况,譬如骡子为“雪精”,茶为“兰雪茶”,凡以花草和瓜果都以冰雪喻之,其文诵于口也似带着冰雪之气。他虽喜雪,但真正写雪的文章也仅有《湖心亭看雪》和《龙山雪》而已,不多,但皆为上品。最著名的一段大概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听觉、视觉以及整个宏大的感官,让读者沉浸在这片晶透的美中。文末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只有“痴”者才能体会其中韵味。结尾用笔精炼,将西湖美景与作者心中蕴含的深意结合在一起,使人的心性和自然之景达到完美的统一。《西湖梦寻》里另一篇写湖心亭:“夜月登此,悄寂凄凉,如入鲛宫海藏。月光晶沁,水气滃之,人稀地僻,不可久留。”万籁俱寂的月夜,笼罩着月光下的西湖和湖心亭像是东海的水晶龙宫,寒气沁人,似误入仙境。另外一篇《陶庵梦忆·龙山雪》:“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侵之,竟不得醉。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在大雪天不畏严寒出门赏雪饮酒,张岱这个人有意思得很,还真是个痴雪之人啊。
  (二)古朴和谐之美 张岱出身官宦世家,自小长在张氏一族的精美园林里,对园林建筑之美颇有心得。他认为园林建筑仅精美绝伦还不够,还须古朴别致,别出心裁,带着些野趣,与四周自然环境和谐整体。
  他家里有一处筠芝亭,是张岱的高祖所建。亭内不设一墙一楼,亭外更不增一椽一瓦,可张岱却说“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后此亭而楼者、阁者、斋者,亦不及”。皆因其高祖植树前后,清风窸窣,听起来如有秋水流过一般;亭前有一石台,升高眺远,将山中景色尽收眼底;台下有一老松,曲盘生长,树干犹如车盖羽扇,松意甚畅。青莲山房也是一处清幽别墅,修竹古梅,倚着莲花峰,“深岩峭壁,掩映林峦间……一室之中,宛转曲折,环绕盘旋,不能即出”。房屋与自然融合,既具有观赏性自然古朴的一面,也同时具有使用的居住功能,在房屋四周种满绿植鲜花,窗外的景色便能根据季节变化而随之变化。巘花阁最初在筠芝亭松峡下,层层的古木,枫林尽染,坡下水流湍湍冲刷着石头,用张岱的话说“阁不槛不牖,地不楼不台,意政不尽也”,这无疑是一处天然去雕饰的好地方。可五雪叔后来将巘花阁进行了大改造,“台之,亭之,廊之,栈道之,照面楼之,侧又堂之阁之,梅花缠折旋之”。这就缩小了楼阁的格局,张岱并不赞同五雪叔的改造,显得刻意呆板有违自然意趣。因此他做了一对对子反讽五雪叔:“身在襄阳袖石里,家来罔口山图中。”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在美学领域上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赵国乾在《“畅神”说和中国传统美学精神》里写道:“人们开始把自然山水当作一个纯粹的美的客体,并在这一美的自然景物中逍遥散怀,陶冶性情。”如果说,“比德”审美观主要在象征意义上来赞美自然山水,而“畅神”审美观则把审美的目光投向整个大自然,更强调人与自然物之间的情感联系。k这无疑影响到了明代山水小品文的审美方式,使得文章不只是经世致用的学说载体,更是人们审美活动的载体。
  从“比德”到“畅神”,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系列的蜕变过程,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观开始独立起来了。“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比德”的美学观,把自然山水作为“畅神”的对象。人能在大自然中纵情遨游不觉倦怠,能从山川湖泊中得到心灵的蕴藉和超脱的自由。可见以张岱为首的晚明小品文家正是延续了“畅神”说的审美方式,从每一次游历中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给予人的力量。这一思想的源头来源于老庄之道、禅宗之道,遨游山水之乐成为名士之乐。也因为明朝末期政治的黑暗,士人只得醉心山水,修禅问道,效仿魏晋名士,玄学更加横行于世。只有观山坐水才能从中“悟道”,从而推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景物由此变成大家争相亲近的对象。也正是在这个不断创新改变的过程中,才形成了明朝时期山水小品的审美特征:具有强烈的审美功能、个性天真质朴、小中见大。
  (二)晚明社会思潮的综合影响 明朝是启蒙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这时是中国文化经历着雅俗共存、多种哲学思潮兴起的一个阶段。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开始重物质、重人欲,当时的“阳明心学”追求本真,主张弘扬“人”的个性精神也让传统礼教和程朱理学对人的道德伦理束缚作用削弱,人们开始寻求满足自己“审美”需求的文艺活动。小品文短小精悍,讲究以小见大,以小见奇。小品家们总能以寥寥数语就把事物刻画得传神出奇,以清新脱俗的短小篇幅抒发作家自己的个体情感。这时小品文作为具有强烈审美作用的文体很快风靡文坛。“文以载道”“经世致用”不再是创作的唯一标准。张岱处在这样一个启蒙思潮勃发的个性时代,必然深受个性文化的影响。
  张岱出生于绍兴士家大族,徐渭就是其高祖父之友。家里有多处园林,个个皆是别出心裁,别致古朴,筠芝亭便是高祖父苦读场所,悬杪亭是其叔父的书房。张岱自小见识了这么多巧夺天工的园子,故而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他在自然审美方面自是比旁人更加在行,在他看来既不破坏自然和谐,又有淡远之高雅,就能算得上是古朴和谐的好建筑了,审美也由此启蒙。
  张氏家族大多数人都参加科举,有自己的应考之道。祖父对长孙寄予厚望,亲自教他读书。“余幼遵大父教,不读朱注。凡看经书,未尝敢以各家疏注横据胸中。”l 从小家里的教育熏陶让他幸运地避免沾染程朱理学的迂腐。张岱就曾在《石匮书·科目志总论》表达过对科举考试八股文的愤懑:“八股一日不废,则天下一日犹不得太平也!”m 他对程朱理学针砭时弊,而同时因为家乡是王阳明心学人物的主要活动地点,所以张岱的成长过程深受心学影响。他在《石匮书》中也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出,有如暗室一炬。”n而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张“心无外物,心无外理”,强调“本心”。其产生的美学思想便是文章写作要有初心,顺其自然,尚真任情。
  对徐渭、三袁等前辈,张岱自己曾说:“余少喜文长,遂学文长诗,因中郎喜文长诗而并学,喜文长之中郎诗,文长、中郎以前无学也。后喜钟、谭诗,复欲学钟、谭诗,而鹿鹿无暇。”o张岱虽喜这些前辈,但非一味摹仿,而是学其精髓。袁宏道放浪任情的性格也同样影响着张岱的性情,吴地人本就任情适性,崇尚奢华,二者让张岱沾染了声色犬马之习;江南的山水却又恬适清净,张岱生于斯长于斯生就了一份性灵之气。因此张岱的作品毫不隐晦自己对于“物”的癖好,也不避讳生活里“俗人”“俗气”,故此他的笔下海纳百川,既俗又雅。张岱继承了公安派在行文上的求真写意,还继承了这些前辈潇洒快意的人生态度。
  明朝社会,在心学这种发扬本心的思想下,也助长了禅宗在明末的兴盛。《六祖坛经》上记载:“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p六祖慧能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修炼法门,强调明心本性。而李贽的“童心说”认为“童心”即“赤子之心”,文学要去假存真,保留一颗童心,文章皆是自胸臆流出,亦受禅宗影响。而公安派的谭元春、钟惺、徐渭也个个是参禅名手。这些对张岱的文学审美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佛学的研究在后来甚至到了一个痴狂的地步,著成了《四书遇》,用禅宗之理重新诠释了四书。幸而张岱从他的学识修养和佛禅思想的浸润中,体会到了豁达开释,才能面对这一场国破家亡的巨变,坚守自己的理想。作为一位明朝遗臣,张岱历经半世颠沛流离,披发入山。为了撰写这一部史书巨著,他忍受着饥饿贫穷,随着流民四处逃难。而这一切都与他养尊处优、纵情游乐的前半生大相径庭。但他没有消极避世,反而用豁达的人生态度、超脱物外的人格品质去面对这一切,这与他看待自然事物所带着的一份豁达从容是离不开的。在他璨若星河的诗歌散文中,我们能够发现他对自然和世界的感悟,体会到人与宇宙的关系。
  a 钟仕伦、刘敏等: 《中古宗教与自然审美观》,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52頁。
  b 〔明〕王弼:《老子注》(第二十五章),《诸子集成》(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第14页。
  c 〔清〕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di周均平:《“比德”“比情”“畅神”——论汉代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和突破》,《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第50页,第51页。
  eg〔明〕张岱著,云告校点:《琅嬛文集》(卷五),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13页,第245页。
  f 〔明〕张岱著,夏咸淳、程维荣校注:《陶庵梦忆 · 西湖梦寻》 (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32—269页。(下文所引用张岱原文皆是出自此版本)   h 〔明〕张岱,夏咸淳、程维荣校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自序。
  j恽寿平:《南田画跋》,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
  k 赵国乾:《“畅神”说和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第17页。
  l〔明〕张岱:《朱宏达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m 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n 〔明〕张岱:《石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o 〔明〕张岱:《张岱诗文集·琅嬛诗集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p 丁福保:《六祖壇经笺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73页。
  参考文献:
  [1] 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 胡益明.张岱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 史景迁.前朝梦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管才君.魏晋自然审美观念研究[D].扬州大学,2016.
  [5] 安思余.“雪月花时,千空幻梦”——张岱小品文的自然审美路径、意蕴及内涵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
  [6] 夏咸淳.论张岱及其《陶庵梦忆》《西湖梦寻》[J].天府新论,2000(2).
  [7] 张则桐.“冰雪之气”: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3(3).
  [8] 张则桐.试论张岱的园林美学思想[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9] 周均平.“比德”“比情”“畅神”——论汉代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和突破[J].文艺研究,2003(5).
  [10] 薛富兴.魏晋自然审美概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1] 薛富兴.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3).
  [12] 吴林桦,郭线庐.比德·畅神·见性——儒、道、禅山水审美思想比较[J].求索,2013(7).
  [13] 夏咸淳.晚明小品的审美特征[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1).
  作 者: 张誉尹,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硕士。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长篇小说《王阳明》三部曲中,许葆云叙写了王阳明跌宕起伏而又充满传奇的一生,再现了他从青年到晚年时期的人生历程。小说一方面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王阳明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遇;另一方面又注重从人物语言和故事情节来塑造王阳明不同人生阶段的三个形象,也即青年时期的狂者形象、中年时期的儒将形象和晚年时期的师者形象。  关键词:许葆云 王阳明 狂者 儒将 师者  王阳明是
摘 要: 《送宗伯乔白岩序》是王阳明写的一篇赠文,文章通过问答体的书写方式,融叙事、议论、抒情等手法于一体,提出了“学贵正”“学贵专”“学贵精”的观点。全文文笔流畅,寓意深刻,是王阳明为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对当代工匠精神培育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送宗伯乔白岩序》 为学思想 工匠精神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绍兴府余姚人,明弘治十二年进士,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
摘 要:艾丽斯·门罗通过对小镇中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及命运变化进行书写,展现了女性意识觉醒和小镇保守文化之间的复杂张力。本文以其短篇小说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的第一篇同名短篇进行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两个方面的分析,来探索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其叙事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艾丽斯·门罗 叙事视点 女性主义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门罗曾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摘 要:从1981年的诗集《七里香》到2011年的诗集《以诗之名》,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在“爱情”“乡情”“世情”三个方面均有体现:在爱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从爱情甜蜜的忧伤而至失去爱人的悲痛之情;在乡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失根的哀愁而至故土变貌的忧愤之情;在世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由孤独的感伤而至易逝时光的珍惜之情。  关键词:《七里香》 《以诗之名》 愛情之变 乡情之
摘 要:英美新批评的理论主张采取“细读”方法,对文学文本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和解释,并把文本语言当作阐释文学及其特点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对象。采用“细读”方法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从结构、主题、意象、描写手法、句式等角度详细分析和欣赏这首词作,而不把文本内容刻意联系词人的生平,可有助于读者找出文本的多种含义,而且可从新的角度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深入地发掘其中的内涵和特色。  关键词:新批评 蒋
摘 要: “绘制”一词是比喻意义上的,指对空间性元素的建构。空间性的绘制既包括作者层面的空间叙事,也包括读者层面的空间批评。本文从作者层面的空间叙事角度出发,认为《梦十夜》运用一定的技巧呈現出表达上的空间性,通过对梦境空间和“空间中的空间”的书写,呈现出内容上的空间性。关注《梦十夜》中空间性的建构,能够深化对“不安、恐惧、怀疑”这一主题的理解,并进一步洞察夏目漱石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感染力。
摘 要:鲁迅在作品中提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亦舒用笔下的女性都市传奇将这些思考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走向了对“女性理想”的探索。本文将简要分析《喜宝》中,亦舒对女性理想实现路径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所遇见的歧途,并對于女性理想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做出讨论。  关键词:喜宝 女性理想 现实 距离  《喜宝》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便是“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爱。如果没有爱,很多钱也是好的。如果两者都没有,我
摘 要: 《淮南子》中远古圣王的形象与早前文献中的相比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圣王本身德行的强调和圣王与英雄关系的改变上。《淮南子》对圣王形象的重塑目的在于树立君王的权威并为君王塑造可效仿的典型,由此建立民族认同感,增加新生政权的合法性。  关键词:《淮南子》 远古圣王形象 重塑  一、绪论  汉朝建立在秦朝的废墟之上,秦二世而亡的结局使得汉代的政治家们意识到要使统治合法化,完备的刑罚措施不是
摘 要:《某傻子的一生》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遗稿,于1927年芥川服药自杀后,由友人久米正雄整理发表。整篇作品看似语焉不详,实则自喻了他的一生。本文以此篇作品为切入点,结合芥川龙之介的其他文学著作,探讨了文本大致的写作背景,以及身处时代背景下的作者的心态与情怀。同时,《某傻子的一生》中体现的对自身的反省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对于了解芥川的个人性情和美学追求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芥川
摘 要:《庄子·逍遥游》中隐含着一条众人,也就是一般人通往逍遥的道路。本文通过对《逍遥游》中几组典型对立物的分析,揭示了这条路径,并指出了,众人究竟如何向自在而无待的逍遥之境前进。  关键词:庄子 逍遥 众人  《庄子·逍遥游》所描绘的逍遥,大概是一种自在而无待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状态。在《逍遥游》中,庄子其实也给出了一条通往逍遥的道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路是指给资质平庸的众人的。然而,由于《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