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变身一棵树

来源 :特别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放弃传统墓园,选择自然生态墓葬方式.人们可以选择让自己的骨灰变成一棵树,或者选择葬在一棵树下面.rn德国人莫林专门生产可以长成大树的骨灰坛.在可降解的骨灰坛里,将树种撒到死者骨灰上面,几年之内就会从中长出新的绿色生命.莫林的生态骨灰坛已经售出2万个.环保的丧葬方式是当下的流行.就算有些人觉得把自己变成一棵树的主意有些出格,也可以选择把自己葬在一棵树之下,德国目前就有300座用于自然墓葬的森林.
其他文献
去年夏天,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来访,他喜欢研究养生之道。闲聊时我问他:“您最近在练什么呢?”他说在练静坐,每天练三个小时,感觉挺好,就是有冠心病,心律不齐,住了五次院了。  我跟他讲,像您这种情况,养生要以动为主。为什么呢?老人家在家无忧无虑,颐养天年,加上每天打坐三個小时,他的心已经够安静了。但物极必反,静中无动,全身的肢体不能配合心脏行血,心脏的工作量就大了,能不犯冠心病吗?形象地说,怡然自得
2008年,我退休后到朋友开的川菜馆帮忙。几个月后,走路一快,就感觉好像咽了一个卤蛋,从喉咙一路噎到胃部。体检时,我提起这个状况,医生未回应。我自己找理由:四川食物辛辣,大概我的胃不适应吧。  第二年,餐馆生意欠佳,关门大吉,我告别辛辣食物,谁知卤蛋噎喉咙的感觉越来越厉害。正好又到年度体检,这次遇到一位年轻女医生,我把疑问提出来。医生问了我的家族病史后,建议去心脏专科检查。  心脏专科医生听了我的
百岁老人张玉华,191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身经百战,戎马一生,曾任中央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等职务。  谈到养生之道,这位身板硬朗的老人笑着说:“长寿是要经营的。”  张玉华的秘诀就是懂得经营身体,主要体现在健脑、健肺、健肌、健骨等四个方面。  所谓健脑,就是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写文章,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活動大脑;而健肺,就是每天坚持做10次深呼吸,每次坚持憋气30秒钟,同时坚持每天唱歌,以
饑与饱3∶7  一般建议年轻人一天三顿饭按适宜进食量进食,其分配比例为4∶4∶2,强调晚饭少吃;但老年人生活方式与年轻人不同,晚上睡得较早,晚饭时间通常在六七点钟,这就使前一天晚饭到第二天早饭之间的时间间隔加长,为防止老人晚上饿,可将三餐分配调整为3∶4∶3。  荤与素1∶5  肉与蔬菜的摄入比例大约为1∶5。在肉类选择上,禽肉和鱼肉,肌纤维相对较短,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能保护心脏,比较适合老人
除了老伴之外,不少人还会给自己找其他的养老伙伴,对象包括亲家、保姆、病友等。  亲家合住:两家变一家  上海淮海中路1200弄71岁的童仌(音同冰)继找了个养老伙伴,对方是他的亲家,“两家合为一家,减轻子女负担”。  童仌继说,自己和亲家各自只有一个孩子,自己有高血压,亲家患心脏病,老伴都已去世,亲家住在崇明乡下。合住养老想法源于去年底亲家病倒,“他在医院不愿告诉女儿,给我打电话。我一下被感动了。
红糖又称赤砂糖,是一种未经提纯的糖,其营养价值优于白糖。产后食用红糖,能活血化瘀,使恶露行畅,解腹冷疼痛,是产妇的一种较好的补品。但产后如果无限制地食用红糖,对身体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初产妇,子宫收缩一般较好,恶露的色和量都比较正常(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为一周左右)。若产妇食用红糖时间过长,如达半月以上,阴道排的液体多为鲜红色血液,这样产妇就会出血过多而造成失血性贫血,还可影响子宫复原及身体健康。  
出现扭伤、挫伤等,可适当涂抹些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但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扭伤处是否破溃。一旦破溃,则严禁使用正红花油等活血止痛类药物,否则会导致血流速度加快,使肿胀加重。在扭伤急性期(24~48小时内),建议用毛巾包一些冰块,对扭伤处进行局部冷敷。严禁热敷或立即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否则会加重肿胀。  第二,找最痛点。肿胀和瘀血最厉害的部位,往往不是伤得最重的部位,最痛点才是最严重的。比
日常认为的“发物”有鱼虾、羊肉、鸡蛋、蟹、牛奶等,这种认知主要来源于我国传统医学。按照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尤其是对这些所谓的“发物”进行检测之后,并没有发现其相比其他食物在成分上有什么差异。  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在吃了“发物”之后伤口发痒,或者好得慢呢?首先,这只是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存在主观性。当人们都在讲某某食物是“发物”,吃了后会影响伤口愈合,这种信息的传递,會给人的潜意识带来影响,因此,在
跳舞之前先热身5~10分钟rn现在很多中老年人在跳舞之前都忽略了热身这个环节,往往是音乐响起便开始翩翩起舞,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因为身体由静止到运动,各个部位和关节还没
一位73岁的老翁,10年前曾因脑梗一度生活不能自理,老年痴呆症也悄悄走近。他经常站在离家只有几步远的村口,想不起家在哪儿。隔三差五,家人就要全体出动去寻找他。孝顺的女儿怕父亲走丢,就做了一张求助卡,挂在老人身上。老人意识清醒时,看到儿女为照顾自己东奔西走,既内疚又心疼。他决心为了儿女,为了不忘记自己最亲的人,更为了自己人生最后的尊严,作出改变。  从那以后,老人振作起来,开始每日背诵《道德经》,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