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技能迁移规律 提升体育课堂效果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slon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技能迁移是指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即将要学习的运动技能的影响作用。遵循运动技能的迁移规律,避免负迁移,合理使用正迁移,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一、夯实基础,避免负迁移
  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角度看,每一个技术动作的形成都是一个建立神经联系的过程,新技能的神经元联系要超过之前的神经元联系需要漫长的时间。学习一项新的技术动作,容易被之前所学的技术动作所干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学生在学习蹲踞式跳远动作时,已经掌握了快速跑和立定跳远技术动作,多数学生已经达到动力定型,此时,学习蹲踞式跳远技术动作时,会受快速跑和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的干扰,容易形成“单脚起跳,单脚落地”“双脚起跳,双脚落地”和“双脚起跳,单脚落地”等错误动作。针对错误动作,教师在教授蹲踞式跳远技术动作时,可采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单脚起跳,双脚落地”技术要领,结合“左、右、跳”的提示性语言,让学生反复进行原地及2~4步短距离的“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进行完整技术动作的教学,从而避免出现错误动作,降低负迁移的干扰。经过10min的练习后,学生在完整技术动作的练习中,虽然在加速助跑或助跑距离拉长时,仍然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动作,但只要多加练习,及时提示和纠正,这种负迁移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
  二、挖掘异同,巧用正迁移
  动作之间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已经掌握的技术动作与即将学习的技术动作之间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产生。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对比,充分利用正迁移为技能教学服务。
  如,教师在教授足球掷界外球技术动作时,发现学生已经掌握的双手前掷实心球技术动作与即将学习的足球掷界外球技术动作相似。二者的相同点是球摆向头后方,都是由头后方向身体正前方发力以及上肢发力都有挥臂、甩腕、拨指等技术环节;而最大的不同点是双脚的离地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一般应先复习学生已经掌握的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技术动作,在复习中提示学生在最后用力完成投掷实心球后可以换脚缓冲,以解决因前冲造成踩线违例的错误动作问题,然后再教授足球掷界外球技术动作。此时,学生则依据已经掌握的双手前掷实心球技术动作对足球掷界外球技术动作产生正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运用“双脚不踩线,离手进场地”的口诀进行强化,让学生明确在足球离手后即可迈步进入场地继续参加活动与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在掷出后不能踩线的区别,增强学生对新学技术动作的强化,充分发挥正迁移的积极作用。
  另外,如果所学2个技术动作差异较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相互干扰。如,蹲踞式跳远和跨越式跳高,虽然2个技术动作都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等技术环节,但在助跑方向、步幅要求、踏跳时的重心高低、踏跳后的蹬伸方向及落地姿势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这2种技术动作不管先学哪一项,都会对后学技术动作产生干扰。这种差别较大、干扰较强的项目,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间隔时间长一些,建议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期进行。
  三、单元教学,实现正迁移
  动作技能的正迁移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构建单元教学体系实现。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本原理,坚持以运动项目的运动规律为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教材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其教學顺序,将一些复杂技术的学习安排在已经掌握的技术动作之后,从而实现正迁移,保障学习效果。
  如,在远撑前滚翻单元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复习已经掌握的前滚翻动作,然后让学生从站立式前滚翻过渡到同伴助力下的远撑前滚翻,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远撑前滚翻技术动作。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可逐渐解决学生在学习远撑前滚翻动作时容易发生的蹬地力度不够、远撑动作不明显问题,可消除部分学生对远撑前滚翻的恐惧心理。同时,体育教师应采用语言鼓励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勇于大胆尝试,从而达到心理正迁移。
  通过构建单元教学,将前后连贯、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单元进行教学,以已经掌握的“前滚翻”“站立式前滚翻”技术动作为复杂的新技术动作“远撑前滚翻”的动作和心理基础,充分体现了教材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特点,容易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迁移效果,提高了远撑前滚翻的学习效果。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可能发生迁移的各种因素,尽力排除负迁移对新学技术动作的干扰,发挥正迁移的积极作用,缩短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进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牟保真(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中学,256506);王国来(浙江省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310000)整理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对教师队伍培养力度的加大,名师工作室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促进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载体,名师工作室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广东省深圳市在名师工作室建设方面给予了行政与经费上的大力支持,为各个学科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建设环境。  裴玲云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是2015年深圳市教育局评选产生的首批体育学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是广
滚翻是人体基本的活动能力之一,也是生活化场景中人体在“紧急状态下”的一种常用的自我保护方法。按照动作方法,滾翻类练习可以分为前后翻滚、左右翻滚、生活应用类翻滚。通过此类练习,既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柔韧、协调、力量、平衡等素质,增强肌肉力量及时空感,又能提升人在生活应用场景中摔倒时采用翻滚来减少冲击力,降低受伤概率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滚翻类练习也是中小学生进行体能练习的手段之一。  一、利用滚翻类练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強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要逐步完善“健康知识 基本运动技能 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模式,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健康知识和锻炼方法,还要让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动作和复杂专项运动技能。  现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已经初步建立,健康知识、技能学习、体能练习构成了以“教会、勤练、常赛”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育课程模块。但在课堂
“租借式评价”[1]是体育学业评价的新兴方法,学生对当前的体育成绩不满意,可以先向教师借一些分数,后期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偿还所借的分数。“租借式评价”活用了体育成绩,较好地发挥了体育学业评价的激励和鞭策作用。笔者有幸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20年第2期中《双分·双扶·双评:精准帮扶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能力》(以下称原文)一文,对于原文有关“租借分数”的阐述,笔者有不同的思考。  一、方法与合理性  根
一、在写作中提炼与升华教育思想  笔者的案例《师生共情,唤醒挑战和拼搏的激情》初稿是在教学故事发生后不久,一时突发灵感总结撰写而成。当时比较心血来潮,希望能记录下美好瞬间。为了参加此次案例评比,笔者便静下心来,仔细梳理、反复修改、精心提炼、认真校对,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自己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教育思想更加明确,体育教学工作也变得越发具有价值和意义。  二、在参与中让生活更有美好的期待  自从笔
一、案例背景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要求把冰雪运动纳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并计划主要针对北方地区的中小学开展冰雪运动项目的冬季体育课。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我国迎来了推动冰雪运动和开展冰雪运动体育教育的良好契机。但相较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受限于自然条件,导致区域内对学生的冰雪运动知识教育不足,很多学生只是通过看电视了解冰雪运动,无
体育课堂中,肥胖学生算得上是个特别的群体之一,他们有的开朗,有的自闭,有的调皮,有的懒散……不一而足。教学中如何安排肥胖学生的练习内容,激发其练习的兴趣,促进学生锻炼,提高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一直是体育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四步入手,让肥胖学生能练、想练、乐练、多练。  一、鼓斗志,我能练  现象:肥胖学生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因,有能够锻炼的身体基础,但他们因怕苦、怕累、怕人笑话等
家、校、社联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教育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期待,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选择。但从当前我国教育全局来看,在这方面的联合发展还不够强劲,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体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居于重要位置,具有“以体育人”的特殊功能和价值取向,体育教育的家、校、社多元协同,无疑对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通过体能、运动技能、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等内容的融合和有效教学来实现”,并将体能模块列为必修必学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段必须修满1学分共18课时。同时指出“为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每节课最好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高中阶段要通过体能必修必学模块、体能课课练、体能
一、善引导 多感知  让每名学生充分认识体能练习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参加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体能练习往往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练习缺乏兴趣,甚至抵触。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体能练习与比赛、游戏相结合,练习前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清楚练习的方法之外,还需要求每个人都严格遵守规则,确保练习公平、公正的进行,并保质保量完成练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同伴、对手、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