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小心地捧着鸟蛋,
连忙走到树边,
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我小心地拿着鸟蛋,
走到树边。
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教师课件出示两个类似的段落)
师请你找找不同?你喜欢哪小节,为什么?
生:第一小节里有个“连忙”,第二小节里没有。“连忙”就是很快,不想让鸟妈妈着急。
生:第一小节里是“捧”,第二小节里是“拿”。“捧”是这样(学生用手势表示捧的动作),“拿”就是这样(学生用手势表示拿的动作),不小心会弄碎的。
师:同意吗?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让大家知道你爱护鸟蛋呢!(指名读)
师:还有哪几个词也告诉我们小男孩很小心?跟同桌找一找,画出来。
(生画出“小心地”“轻轻地”……)
师你们能读懂课文里的每个词语,真了不起!
师老师请一名读得好的同学来当小演员。(生上台表演:把乌蛋放回鸟窝)他表演得怎样?
生:他表演出了“连忙”的样子,动作也很轻,但没表演出“小心”的样子。
生如果不小心,会把鸟蛋弄碎的。
师那好,再请一位同学当小树,另一位同学当送鸟蛋的小男孩,一起来演一演。(生演出小心翼翼、动作快的样子)
[设计理念]
1 让“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进来。在这一片段的设计中,引进了教材没有的内容,虽然这次引入的是“反面”教材,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与教材的比较中,孩子们发现了文本的优秀之处,为朗读铺设了基石。
2 让语文知识深刻起来。“对语文知识形成深度理解”是“让学”的核心目标,深度不是深奥。如果脱离了引入文本,一味地跟孩子说这几个词在理解上对朗读的重要性,那是“强扭的瓜,不甜”。这里,教师结合孩子原有的认知水平,作了引领和发现。让这些不起眼的文字“亮”起来,让语文知识深刻起来。
3 让语文学习思考的过程显现出来。教师不花工夫,只让学生背诵或者抑扬顿挫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朗诵这个文段,教学目标也是可以达到的。“让学”的学习观认为,过程的显现,思考的实践无疑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效果,是真正让学生的学大于教师教的“学多于教”。
4 把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一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种学习权利的转让,拱手把学习和机会让给学生,促使学生思考。这样一来,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差距,教师在这时主动“示弱”,让学生尽情“逞强”。“捧”字就是学生在和“拿”的比较中,自己做动作,体会其妙处的。
(陈晓雁)
连忙走到树边,
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我小心地拿着鸟蛋,
走到树边。
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教师课件出示两个类似的段落)
师请你找找不同?你喜欢哪小节,为什么?
生:第一小节里有个“连忙”,第二小节里没有。“连忙”就是很快,不想让鸟妈妈着急。
生:第一小节里是“捧”,第二小节里是“拿”。“捧”是这样(学生用手势表示捧的动作),“拿”就是这样(学生用手势表示拿的动作),不小心会弄碎的。
师:同意吗?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让大家知道你爱护鸟蛋呢!(指名读)
师:还有哪几个词也告诉我们小男孩很小心?跟同桌找一找,画出来。
(生画出“小心地”“轻轻地”……)
师你们能读懂课文里的每个词语,真了不起!
师老师请一名读得好的同学来当小演员。(生上台表演:把乌蛋放回鸟窝)他表演得怎样?
生:他表演出了“连忙”的样子,动作也很轻,但没表演出“小心”的样子。
生如果不小心,会把鸟蛋弄碎的。
师那好,再请一位同学当小树,另一位同学当送鸟蛋的小男孩,一起来演一演。(生演出小心翼翼、动作快的样子)
[设计理念]
1 让“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进来。在这一片段的设计中,引进了教材没有的内容,虽然这次引入的是“反面”教材,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与教材的比较中,孩子们发现了文本的优秀之处,为朗读铺设了基石。
2 让语文知识深刻起来。“对语文知识形成深度理解”是“让学”的核心目标,深度不是深奥。如果脱离了引入文本,一味地跟孩子说这几个词在理解上对朗读的重要性,那是“强扭的瓜,不甜”。这里,教师结合孩子原有的认知水平,作了引领和发现。让这些不起眼的文字“亮”起来,让语文知识深刻起来。
3 让语文学习思考的过程显现出来。教师不花工夫,只让学生背诵或者抑扬顿挫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朗诵这个文段,教学目标也是可以达到的。“让学”的学习观认为,过程的显现,思考的实践无疑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效果,是真正让学生的学大于教师教的“学多于教”。
4 把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一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种学习权利的转让,拱手把学习和机会让给学生,促使学生思考。这样一来,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差距,教师在这时主动“示弱”,让学生尽情“逞强”。“捧”字就是学生在和“拿”的比较中,自己做动作,体会其妙处的。
(陈晓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