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butcher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的最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导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发展;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学比例尺这个内容时,我先设问:“在一张纸上能绘出中国行政区划图吗?大家想知道怎么绘吗?”在这种情境下,全班学生马上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态,有了这种欲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研讨。
  二、组织学生操作,形象地理解教学知识
  教师在组织学生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的抽象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安排。(2)操作设计要切实直观形象地反映出知识的特点,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3)操作活动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4)操作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揭示规律,以达到“明理”的目的。(5)组织操作要把握好时机,在教学的哪一环节中进行什么操作,要周密地安排。(6)要处理好教师操作和学生操作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操作的,尽可能指导学生去操作。(7)在学生通过操作,明确算理、规律后,要组织学生抽象、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算理、规律等,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8)要充分做好操作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好操作的学具或材料。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我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說”、“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 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并悟出环形面积公式:S(环)=S(大圆)-S(小圆)的道理,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是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从学生的未来着眼,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发现问题,提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
  如,教三角形面积公式,课前让学生带来许许多多的三角形,有实物的、有图片的……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补、拼,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再去学习梯形、圆形面积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耗时多、用力大而收获小的状况,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只有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技巧,让他们掌握方法,主动学习,提高能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 年级的教学重点。”在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进入小学后的语言学习主要是有目的、有系统地学习书面语言, 需要通过言语视觉活动即通过识字学词, 建立字词的形、音、义的联系, 进而进行书面阅读来学得, 识字与读写将成为儿童每天不可缺少的任务。所以要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积极引导,坚持训练,培养学生独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的好处毋庸置疑,但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做不到“好读书”,读书的兴趣缺乏,更静不下心去“读好书”,体会“读书好”,总是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因此,激发孩子“好读”、“乐读”、养成良好读书习惯,从而达到“气自华”,成为了教育者一种美好的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