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上皮特异性抗原阳性肝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联合顺铂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靶向肝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联合顺铂治疗肝癌的疗效。

方法

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和PKH26染色法确定肝癌Bel7402-V3细胞中存在肿瘤干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单克隆抗体15D2识别的抗原蛋白与PKH26阳性细胞及上皮特异性抗原(ESA)在Bel7402-V3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无血清悬浮培养法检测流式细胞术分选出的15D2阳性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以及15D2对Bel7402-V3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CCK8法检测15D2对细胞顺铂耐药能力的影响。裸鼠体内治疗实验分析15D2联合顺铂对Bel7402-V3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

Bel7402-V3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11 d后形成的细胞球体中存在单个PKH26阳性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显示,单克隆抗体15D2识别的抗原分子能与PKH26和ESA在Bel7402-V3细胞上共定位。15D2阳性细胞和15D2阴性细胞的体外成球率分别为(30.4±3.4)%和(8.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D2阳性细胞具有更高的顺铂耐药性,15D2阳性细胞和15D2阴性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14和0.365 μmol/L。单克隆抗体15D2能够显著抑制Bel7402-V3细胞的无血清成球,抑制率为37.5%。经15D2处理后的Bel7402-V3细胞,顺铂耐药能力明显下降,其IC50为0.211 μg/ml,而对照组的IC50为0.325 μg/ml。抗体体内治疗实验结果显示,50、25、12.5 mg/kg 15D2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2.6%、71.4%和60.0%,50 mg/kg 15D2+顺铂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91.0%,顺铂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56.7%。

结论

单克隆抗体15D2是抗肝癌干细胞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为肝癌干细胞靶向治疗的候选抗体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分析技术在子宫腺肌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为腺肌症和腺肌瘤组,另设对照组40例。对所有受检者进行经阴道超声扫查后,采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分析技术得出11个弹性特征量测值,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三组超声弹性成像图像表现有不同特点,腺肌症和腺肌瘤两组与对照组之间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肌症组与腺肌瘤组之间各参数比较差异无
期刊
目的利用合成模块,建立68Ga标记合成PSMA抑制剂PSMA-11的新方法,研究其生物分布及代谢动力学特征。方法向4 ml含185~555 MBq GaCl3溶液中加入5 μg PSMA-11,调节pH值至4.0,常温或90 ℃反应10 min,HPLC检测其放化纯、产率,评价68Ga-PSMA-11的体外稳定性。利用22RV1和PC-3细胞考察肿瘤细胞与其结合能力。MicroPET/CT动态显像
目的制备68Ga-DOTA-环RGD(cRGD),评价其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并进行荷肺腺癌裸鼠的靶向显像。方法以HEPES为缓冲体系(pH值5.0),水浴合成68Ga-DOTA-cRGD。采用HPLC法测定其标记率及放化纯,观察其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建立荷A549肺腺癌裸鼠模型,并行68Ga-DOTA-cRGD microPET显像,勾画ROI,计算T/NT比值。用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
目的探讨咽喉或颈段食管癌切除后同期使用游离空肠瓣(FJF)修复缺损的疗效,以及综合治疗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间58例咽喉部或颈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8例患者手术时均采用FJF修复。结果58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血管危象7例(12.1%),其中抢救成功2例,FJF坏死5例,FJF手术成功率为91.4%(53/58)。下咽癌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49.3%,颈段食管癌患者的2
目的研究艾瑞昔布联合洛铂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人肺腺癌A549细胞接种于裸鼠右腋部皮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裸鼠分为对照组、艾瑞昔布组、洛铂组和艾瑞昔布联合洛铂组(联合用药组),并给予相应的药物,观察裸鼠生长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埃兹蛋白(Ezrin)和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zrin和E-cadh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适应证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至2014年间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按照肿瘤直径进行1∶1配对,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围手术期相关因素、术后营养状况及短期预后。结果共入组胃间质瘤患者100例,年龄为(58.99±10.41)岁。其中开腹组50例,腹腔镜组50例。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61.58±10.43)岁和(5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转移癌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转移癌患者实施了肝移植术,其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1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1例,胃间质瘤肝转移1例,结肠癌肝转移1例。手术方式均为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供体均为尸体供肝。结果4例患者肝移植手术顺利,术后早期恢复好,且生活质量良好。胰腺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移植术后4年半,肝脏肿瘤复发,行肝左外叶切除术,至今无瘤生存。直肠神经内分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间质瘤(GIST)消化道出血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200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和术后随访资料,比较消化道出血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200例GIST患者根据消化道出血情况分为消化道出血组(57例)和未出血组(143组)。在消化道出血组中,肿瘤直径为1.8~22.0 cm,平均为6.5 cm;肿瘤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