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课文是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推敲、精选的例子。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反复体味、欣赏这些精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无论是习作的对象、文章的结构,还是表达的语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有所仿作。可是,眼下老师们指导习作,孩子们学习写作,却很少与学过的课文相联系。即便想到课文这个例子,也是抓住眼前所教的单元简单联系,有如蜻蜓点水,未能形成系列,使学生习作时未能调动平素课文的积累,有所模仿。那么如何才能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让学生有例可循,有文可仿呢?
一、认清习作对象,总结习作知识
1、写人记事
翻开语文书,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人物,一件件生动感人的事迹,如勇猛过人的哪吒(《哪吒闹海》),有钢铁意志的刘伯承(《军神》)等等。
这一类写人记事的文章在小学课本所占比例不少,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教给学生习作知识: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将人和事写具体,长此以往训练,学生写此类文章,一定会水到渠成。
2、写景
在小学的书本里。我们常常领略到祖国壮丽的山河。美好的自然。可是运用我们自己的笔该如何描景绘画呢?要注意按顺序抓住特点写,一般顺序有:
(1)方位顺序。
(2)时间顺序。
(3)游览顺序。
3、状物
自古以来。优秀的状物诗文层出不穷,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贺知章的《咏柳》,骆宾王的《鹅》……状物,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一条重要途径。
(1)动物。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样的文章也是他们青睐的,老师在教学课文更要抓住契机相机指导。如刘梦熊的《变色龙》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以及如何变色写得栩栩如生。我们不难发现介绍动物的文章无非按一定顺序写外形和记叙生活习性的吃、住、玩、逗……
(2)植物。清新怡人的荷花,人见人爱的石榴,在《荷花》、《石榴》两篇文章中可探寻到习作的奥秘。《石榴》一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其中。结果又按成熟顺序写出了它色彩的变化,结子的形状;而味道则又按照果实的外形、色彩、味道,记叙得有条不紊,一个个人见人爱的石榴跃然纸上,让人垂涎三尺。
二、借鉴文章结构,学习构建方法
1、结构
这里所说的构段方式包括段落与篇章的结构方式,即是组织方式。
(1)总分式。“总分式”主要指写一段话的时候。首先将这一段要说的意思。用一两句话概括地写出来,然后再将这一“总”的意思“分”几层或几方面从头细细说来。
(2)总分总式。“总分总式”既指段落,也指篇章。“总分总”式的段落指在一段的开头。用一句简洁的语言,先告诉读者它这一段主要讲个什么问题,然后接着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叙述。最后再一次对全段的意思进行抽象概括。全段的结构就成为“总——分——总”。如《莫高窟》第二段,先写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接着具体写彩塑的个性与神态,最后总结游人看到彩塑的赞叹,第三段也是如此。
2、过渡
所谓过渡。就是指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段落,把前后两层意思连接起来。一般经常使用的方法有: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
(1)过渡词。即使用一个词语。连接文章前后意思。
(2)过渡句。即使用一个句子,连接文章前后意思。
(3)过渡段。即使用一个段落,连接前后意思,如《秦兵马俑》一文,前面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后面则具体分类型描述兵马俑的个性、形态。第3段写道:“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晰,自然过渡。
使用了这些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不仅使文章衔接自然。过渡巧妙,还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归纳段意、概括内容。
三、学习文章语言,增强表达效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章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语言。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即指语言的文采,如果说思想是习作的灵魂,那么语言便是习作的外表。课文中值得学习的几种语言:巧用成语。使语言生动凝练;妙用修辞,使语言形象具体;善用名言。使语言蕴含哲理。
我们在课本里学过鲁迅、老舍、巴金、冰心等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文字精确、简练、生动、活泼。尽管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但他们还是会在文章中引用名言来增色。因为名言警句,经过时空的检验。我们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效果。
综上所述,如果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时时注意,处处留心,把所学课文与平时习作联系起来。我想。久而久之,长此以往,学生将会获得一笔宝贵的习作资料,届时,学生习作再也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了。
一、认清习作对象,总结习作知识
1、写人记事
翻开语文书,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人物,一件件生动感人的事迹,如勇猛过人的哪吒(《哪吒闹海》),有钢铁意志的刘伯承(《军神》)等等。
这一类写人记事的文章在小学课本所占比例不少,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教给学生习作知识: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将人和事写具体,长此以往训练,学生写此类文章,一定会水到渠成。
2、写景
在小学的书本里。我们常常领略到祖国壮丽的山河。美好的自然。可是运用我们自己的笔该如何描景绘画呢?要注意按顺序抓住特点写,一般顺序有:
(1)方位顺序。
(2)时间顺序。
(3)游览顺序。
3、状物
自古以来。优秀的状物诗文层出不穷,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贺知章的《咏柳》,骆宾王的《鹅》……状物,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一条重要途径。
(1)动物。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样的文章也是他们青睐的,老师在教学课文更要抓住契机相机指导。如刘梦熊的《变色龙》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以及如何变色写得栩栩如生。我们不难发现介绍动物的文章无非按一定顺序写外形和记叙生活习性的吃、住、玩、逗……
(2)植物。清新怡人的荷花,人见人爱的石榴,在《荷花》、《石榴》两篇文章中可探寻到习作的奥秘。《石榴》一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其中。结果又按成熟顺序写出了它色彩的变化,结子的形状;而味道则又按照果实的外形、色彩、味道,记叙得有条不紊,一个个人见人爱的石榴跃然纸上,让人垂涎三尺。
二、借鉴文章结构,学习构建方法
1、结构
这里所说的构段方式包括段落与篇章的结构方式,即是组织方式。
(1)总分式。“总分式”主要指写一段话的时候。首先将这一段要说的意思。用一两句话概括地写出来,然后再将这一“总”的意思“分”几层或几方面从头细细说来。
(2)总分总式。“总分总式”既指段落,也指篇章。“总分总”式的段落指在一段的开头。用一句简洁的语言,先告诉读者它这一段主要讲个什么问题,然后接着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叙述。最后再一次对全段的意思进行抽象概括。全段的结构就成为“总——分——总”。如《莫高窟》第二段,先写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接着具体写彩塑的个性与神态,最后总结游人看到彩塑的赞叹,第三段也是如此。
2、过渡
所谓过渡。就是指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段落,把前后两层意思连接起来。一般经常使用的方法有: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
(1)过渡词。即使用一个词语。连接文章前后意思。
(2)过渡句。即使用一个句子,连接文章前后意思。
(3)过渡段。即使用一个段落,连接前后意思,如《秦兵马俑》一文,前面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后面则具体分类型描述兵马俑的个性、形态。第3段写道:“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晰,自然过渡。
使用了这些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不仅使文章衔接自然。过渡巧妙,还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归纳段意、概括内容。
三、学习文章语言,增强表达效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章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语言。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即指语言的文采,如果说思想是习作的灵魂,那么语言便是习作的外表。课文中值得学习的几种语言:巧用成语。使语言生动凝练;妙用修辞,使语言形象具体;善用名言。使语言蕴含哲理。
我们在课本里学过鲁迅、老舍、巴金、冰心等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文字精确、简练、生动、活泼。尽管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但他们还是会在文章中引用名言来增色。因为名言警句,经过时空的检验。我们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效果。
综上所述,如果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时时注意,处处留心,把所学课文与平时习作联系起来。我想。久而久之,长此以往,学生将会获得一笔宝贵的习作资料,届时,学生习作再也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