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也是习作的例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tian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课文是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推敲、精选的例子。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反复体味、欣赏这些精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无论是习作的对象、文章的结构,还是表达的语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有所仿作。可是,眼下老师们指导习作,孩子们学习写作,却很少与学过的课文相联系。即便想到课文这个例子,也是抓住眼前所教的单元简单联系,有如蜻蜓点水,未能形成系列,使学生习作时未能调动平素课文的积累,有所模仿。那么如何才能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让学生有例可循,有文可仿呢?
  
  一、认清习作对象,总结习作知识
  
  1、写人记事
  翻开语文书,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人物,一件件生动感人的事迹,如勇猛过人的哪吒(《哪吒闹海》),有钢铁意志的刘伯承(《军神》)等等。
  这一类写人记事的文章在小学课本所占比例不少,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教给学生习作知识: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将人和事写具体,长此以往训练,学生写此类文章,一定会水到渠成。
  
  2、写景
  在小学的书本里。我们常常领略到祖国壮丽的山河。美好的自然。可是运用我们自己的笔该如何描景绘画呢?要注意按顺序抓住特点写,一般顺序有:
  (1)方位顺序。
  (2)时间顺序。
  (3)游览顺序。
  
  3、状物
  自古以来。优秀的状物诗文层出不穷,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贺知章的《咏柳》,骆宾王的《鹅》……状物,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一条重要途径。
  (1)动物。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样的文章也是他们青睐的,老师在教学课文更要抓住契机相机指导。如刘梦熊的《变色龙》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以及如何变色写得栩栩如生。我们不难发现介绍动物的文章无非按一定顺序写外形和记叙生活习性的吃、住、玩、逗……
  (2)植物。清新怡人的荷花,人见人爱的石榴,在《荷花》、《石榴》两篇文章中可探寻到习作的奥秘。《石榴》一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其中。结果又按成熟顺序写出了它色彩的变化,结子的形状;而味道则又按照果实的外形、色彩、味道,记叙得有条不紊,一个个人见人爱的石榴跃然纸上,让人垂涎三尺。
  
  二、借鉴文章结构,学习构建方法
  
  1、结构
  这里所说的构段方式包括段落与篇章的结构方式,即是组织方式。
  (1)总分式。“总分式”主要指写一段话的时候。首先将这一段要说的意思。用一两句话概括地写出来,然后再将这一“总”的意思“分”几层或几方面从头细细说来。
  (2)总分总式。“总分总式”既指段落,也指篇章。“总分总”式的段落指在一段的开头。用一句简洁的语言,先告诉读者它这一段主要讲个什么问题,然后接着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叙述。最后再一次对全段的意思进行抽象概括。全段的结构就成为“总——分——总”。如《莫高窟》第二段,先写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接着具体写彩塑的个性与神态,最后总结游人看到彩塑的赞叹,第三段也是如此。
  
  2、过渡
  所谓过渡。就是指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段落,把前后两层意思连接起来。一般经常使用的方法有: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
  (1)过渡词。即使用一个词语。连接文章前后意思。
  (2)过渡句。即使用一个句子,连接文章前后意思。
  (3)过渡段。即使用一个段落,连接前后意思,如《秦兵马俑》一文,前面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后面则具体分类型描述兵马俑的个性、形态。第3段写道:“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晰,自然过渡。
  使用了这些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不仅使文章衔接自然。过渡巧妙,还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归纳段意、概括内容。
  
  三、学习文章语言,增强表达效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章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语言。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即指语言的文采,如果说思想是习作的灵魂,那么语言便是习作的外表。课文中值得学习的几种语言:巧用成语。使语言生动凝练;妙用修辞,使语言形象具体;善用名言。使语言蕴含哲理。
  我们在课本里学过鲁迅、老舍、巴金、冰心等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文字精确、简练、生动、活泼。尽管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但他们还是会在文章中引用名言来增色。因为名言警句,经过时空的检验。我们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效果。
  综上所述,如果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时时注意,处处留心,把所学课文与平时习作联系起来。我想。久而久之,长此以往,学生将会获得一笔宝贵的习作资料,届时,学生习作再也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了。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回归阅读教学的“原点”,彰显学生的智慧。    一、回归文本——个性化阅读的“起始点”  个性化阅读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揣摩,新
20世纪30年代,废名曾在北大课堂将他对新诗的特别的思考体现在每一个主题讲座中,其中对新诗成就的判断颇引人思考,他说:“中国的新文学算是很有成绩了,因为新诗有成绩。”〔1〕仅此一句,足见废名对新诗成绩的认可。然而,时隔半个世纪,在当代中学语文教学中,新诗的分量却是公认的不堪想象的轻,新诗能否承受如此之轻,这是教材编写者和教学大纲制定者等相关人士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审慎对待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谈新诗是反映
[摘 要]动画片能直接培养习作兴趣、激发写作情感,而且对培养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写作必备的基本智力元素极为有利。针对不同年龄段选取不同的动画作品,注意写“实”与写“虚”相结合,注重视频播放的技巧,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事物的能力,动画片将为小学生习作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  [关键词]小学生;视频;播放;读者意识;写作方法;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在核心素养取向的课程变革背景下,语文考试与评价在考试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所突破。笔者以2019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题为研究对象,探究语文考试评价理念与命题特点。研究发现,大部分省市中考语文命题明确测试构念与试卷主题立意,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的学习情境,但情境与问题融合度较低,如何借助试题的命制与设计,以评价带动学习、教学方式的积极变革,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考语文 统筹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本课的教学活动是这样设计的:聊春联、识春联、贴春联、读春联、品春联、诵春联、写春联。这所有的教学环节,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活动是本次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五
一、写识情况调查    最近,笔者为了解学生的特殊习字经历与他目前写字水平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对四年级5个班计180名学生的写字情况进行了调查。所有学生如实填写如下一份问卷:  1、是否练过书法(指接受过一年以上毛笔或硬笔专门训练)。  2、练过毛笔书法:从_____年_____月开始,共_____年。  3、练过硬笔书法:从_____年_____月开始,其_____年。  笔者又请每个班的语文老
【摘要】莎士比亚是闪耀于西方文艺复兴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先驱,利用笔和纸表述着普通群众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阶级的反抗。鲁迅则诞生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当中,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当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相互碰撞,强烈的人文思想又在其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共鸣。本文从鲁迅先生与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活动展开论述,对其作品中、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文精神;鲁迅,莎士比亚;分析  【中图分类号
[摘要]“口语交际”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训练的,这个具体情境就是来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站在儿童生活的角度去创设情境,实际操作,再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实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切实提高儿童的口语交际水平。  [关键词]口语交际;儿童生活;推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2020)13-009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8年对于教师来讲或许是黑暗的一年,仅2008年10月,就发生了3起让人触目惊心的“弑师事件”。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了自己年仅16岁的学生的刀下;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的女教师在做家访时被学生掐死;10月28日晚6点37分,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一名大学生将正准备上课的教师砍成重伤,后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接二连三的学生弑师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对青少
低年段的孩子能自己主动探求知识吗?教师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发现吗?孩子在学习中的第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吗?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以我的实践求证。我决定以苏教版第三册《小鹰学飞》为依托,组织学生来一次自主阅读下的“发现”。    一、一样的“发现”,不一样的效果  [第一次试教]  师:小朋友,这篇课文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自己来读读,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读)  师:能把你的发现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