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区隧道围岩多场参数反分析研究

来源 :铁道建筑技术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eason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水区岩体蠕变特性对工程长期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如何能简单、快速、准确地确定耦合条件下岩体蠕变多参数,对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某隧道为工程实例,利用IA-BP算法的反分析方法进行富水条件下隧道围岩蠕变多参数反演。研究结果表明:IA-BP算法可有效避免BP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极小值问题,且收敛速度快,具有精确的全局寻优性能;各参数试验值和反演值残差值较小,对于多参数反演具有较高精度。将基于IA-BP算法的智能反分析法应用到多场耦合参数反演中,以拓宽反分析应用范围,同时为富水
其他文献
为研究轨道结构对多跨简支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以新福厦(福州—厦门)铁路多跨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线路纵向阻力,建立了考虑桥墩弯矩-曲率非线性和
通过对石太(石家庄—太原)线半径小于400 m曲线区段上股铺设的不同热处理钢轨磨耗情况进行跟踪观测,拟合得到通过总质量与磨耗速率的关系,分析不同热处理钢轨的磨耗规律。结果表明:侧面磨耗是影响重载铁路上股钢轨使用寿命的主要影响因素;相比强度等级最高的热轧钢轨,在小半径曲线上股选用强度等级更高的H370钢轨可以减小侧面磨耗速率,延长使用寿命1倍以上,且使用过程中表面状态良好;对于各强度等级的上股钢轨,同一通过总质量下圆缓点侧面磨耗量最大,建议在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圆缓点附近钢轨磨耗的观测。
为解决传统双块式无砟轨道底座板采用人工整平或简易整平方式施工易产生混凝土振捣不足、凹槽四角裂纹、底座板标高误差大等问题,研发了可遥控操作,具备推平布料、振捣密实、提浆、整平塑型等功能的单双线一体化底座模板系统和自动整平设备,并在郑州—万州高速铁路湖北段桥梁上开展了现场应用。与采用传统设备相比,该模板安装简单,凹槽定位准确,伸缩缝可自由调节。一体化底座模板系统和自动整平设备可显著提高底座板施工精度和作业效率,实现施工过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和质量可追溯,并通用于路基、桥梁各种工况无砟轨道底座板施工,具有广阔的应
针对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的损伤问题,利用有限元方法对钢弹簧浮置板进行静载抗裂非线性损伤仿真分析。采用C45、C50、C55三种强度混凝土结构建立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分别计算应力-应变关系和损伤因子,分析钢弹簧浮置板的损伤情况、位移和应力,并将C50混凝土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等级对结构开裂荷载和开裂挠度影响较大;C50混凝土的钢弹簧浮置板开裂荷载仿真值与试验值误差为1.1%,开裂挠度误差为5.7%,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参数非均匀分布等原因造成;所建立的混凝土损伤塑性分析模型对结构宏观损伤分析
为提高地铁9号道岔侧向通过速度并降低钢轨磨耗,结合基于质点运动的基本参数法提出了6种线型设计方案,结合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研究线型优化对车辆以45 km/h速度侧逆向过岔时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和钢轨磨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线型相离值能够延后曲尖轨最大磨耗点发生位置,增强道岔钢轨耐磨性,而过大的相离值会造成动能损失超限;采取直曲组合、刨切直基本轨加宽曲尖轨的方法优化线型,能够降低动能损失值,并实现低磨耗设计;对比车轮踏面磨耗前后动力学仿真结果,道岔线型6能在实现侧向允许通过速度提升的同时,保
针对传统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扣件状态检测方法对偏移扣件检测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掩膜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ask R-CNN)的铁路扣件状态检测方法。首先通过现场试验建立图像数据集,并对图像进行标注;然后利用该数据集建立基于Mask R-CNN的扣件状态检测方法,提取扣件位置并进行分割;最后针对偏移扣件,采用最小外接矩形法改进Mask R-CNN的输出层,获取扣件角度信息,以提高偏移扣件检测的准
鉴于火箭撬滑轨的精密测控需求以及高精度智能型全站仪在高速铁路轨道控制网测量和轨道平顺性测控中的成功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智能型全站仪在火箭撬滑轨两侧建立平面控制网,并采用多控制点后方边角交会测量对滑轨平面直线度进行测控的方法。两次测量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达到火箭撬滑轨平面平顺性测控的精度要求,为火箭撬滑轨安装测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以某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为工程依托,对管廊项目周边进行监测点布置。基于盾构法施工的地下综合管廊现场监测值,利用最小二乘法最优化方法对Peck公式进行拟合。对工程监测数据进行沉降回归分析,并拟合各监测断面的回归曲线;对其沉降规律及曲线误差相关度进行分析,反算地表沉降槽宽度系数及地表沉降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砂土层进行盾构施工,适用于该地区的地表沉降槽宽度系数i取值范围为2~5,最大地表沉降量Smax取值范围为10~14 mm;周围土体隆起和沉降发生在盾构机前后15~20 m范围,且在盾尾脱出部位沉降速率最大
省道S103在K982+008处采用8~18 m不同跨度的连体框构桥下穿既有瓦日(瓦塘—日照)双线铁路。由于瓦日铁路上下行线间距为4 m,无法使用D型便梁,最终确定采用纵横抬梁法加固线路。首先对横梁最大容许跨度进行计算,然后采用MIDAS/Civil建立数值模型,对中-活载作用下纵梁、横梁的竖向位移进行了分析。发现工字钢横梁变形较大,该处是加固体系的薄弱部位。据此提出严控土方开挖量和顶进步距、加强纵横抬梁加固体系关键处所的检查和整修、对轨道竖向位移实时监测三项控制措施。经实施,竖向位移变化总体可控。
针对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中静态弦测标准体系不完善及动态、静态两种检测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不够清晰等问题,以高速动车组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波长范围为前提,在已有10 m弦、60 m弦中点弦测法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弦长传递函数,结合动力学仿真,增加了20 m弦长检测管理值,形成了10 m弦、20 m弦、60 m弦轨道几何不平顺静态弦测标准体系,并在实际高速铁路线路中进行试用。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准确地控制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可以更好地指导养护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