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教与学的评价及其管理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y_1012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学的基本途径,教育教学的改革已成为人人关注的主题,被提升到议事日程上来,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课业负担。
  改革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确立起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是本次新课改的首要任务。教改是攻坚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最终要转变到学生本人身上来,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为学习和教育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这就深刻地体现了本次课改中最明显的特征和核心任务。
  这次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课改的呼应。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内容都有教师自身的理解,在给定内容和意义上都有自身的解“读”,这是从课程层次上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开发新课改教育教学中,本人学会运用其他先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结合我们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行尝试。目前,已初具效果。我认为,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为一体,这种教与学的统一是实质的交往和互动。对新课改(程)的理解,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整个课堂教学没有半点拘束。师生共同分享了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了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了新的发现,达到了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共同发展。
  我认为,师生是教学中的战友,如果重认识知识而轻视情感,重教书轻教人是不正确的,这是对学科与本位教学的失职。为此,改革教学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育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实施新课改以来本人的教学实践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这样,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能进入其人格的健康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生知识的获得,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在这一方面,本人体会最深,每一届学生都要求我升级,继续教他们的科目——因为你有爱心、有同情心、爱护学生,学生有痛苦、有情绪,你过问了;学生有困难,你解决了)。
  在新课改中提到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新型师生关系这一问题,本人特别注重这一方面的工作。因为它是课改和实施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又是课改教学实施的内容和任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论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教师教学才能提高的师生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迷人的光彩。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教师应建立起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全身心投入新课改教学之中,不断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时代变了,课程变了,内容变了,要求也变了。作为教师本人,在新课改大潮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紧跟形势,转变观念,不能因循守旧,要善于创新。教师在这场课改中,应当是学生的促进者,因为教师是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教师作为促进者,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必须引导学生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最终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养成的良好催化剂。
  今天,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进行约束、支持和保障,才能清除课改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过去,分数的管理过于绝对化,即使有了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会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盖布”。其次,形式主义泛滥,教师疲于应付,即使改革,也不过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罢了。再则,学校的管理(建立)要依靠权力机构,权力至上,否则,就会成为无政府状态。可见,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也势在必行了。本人认为应:①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②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构;③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这样,才能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权力至上,为教师建立成长课程中的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在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后,进一步向自己成长的方向努力。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人在实施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制者与研究者,都要关注新课改的实施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来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实。尽可能激发新课程实施者的创造性,减少实施过程的衰退,这是领导者和实施者的共同责任,国家和社会各条战线都要共同关注,在今后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时要紧跟形势,防止“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再次出现,争取做一名实施新课改工作的创新者和开拓者。
其他文献
自1992年以来,图表题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连续多年成为分值较大的压轴题。但许多考生对此类题型感到非常棘手,失分现象较为严重。现笔者谈谈图表题的解题方法,以便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审题——解题的前提      审题是解答政治图表题的前提,包括审设问、审材料和审联系三个方面。   1、审设问   设问是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在做题时,最好是先审设问,再审材料,这样
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训练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    一、让情感自然喷发    就初中生而言,能否写出好文章主要看是否有真情实感,而不一定是写作技巧,因为初中生的作文在写作技巧上还属于学习阶段。如果我们有
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方法已经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英语学习中,那些学习有困难、进步慢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不得法者。所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英语呢?    一、重视听说,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英语是一门有声语言,就我们所处的环境而言,想学好英语,首先要过好语音关。在英语教学中,大家都普遍认为语音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模仿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听不同的音,给
初中音乐欣赏课是通过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音乐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场白”——导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便是我这些年来上音乐欣赏课的一些体会:      一、直接用优美的语言讲述音乐情境      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很快就能把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中去。如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关于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我认为:素质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想像的无限空间。这样,学生才能享受语文及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获得语文营养的浸润,积淀成长养料,使语文教学能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走上符合并体现自身特性的发展道路。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习惯。当前,我们教师在辩证评价“预设”和“生成”时尚存在争议。如何关注生成?如何通过生成教学激发课堂活力,激活课堂生命力?笔者想通过三个教学片段,来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提供生成的“温床”    孔子有云:“不愤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培养学生在口头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很多英语教师仍只重视读写,忽视听说,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而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大胆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适应21世纪的要求。但提高口语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   如何进行口语训练呢?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任何一种感情都具有信号和调节功能,即传导意图信息和引导行为方向的功能。每个人对一定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情感,而有情才有感。   初中生在思想品德课时,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追求。如果把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融于有情有趣的案例、事件或故事中,就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探索,总结出一条可操作的重要途径,就是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在激疑、置疑、解疑、存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引趣激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引趣激疑经过两个阶段:激起兴趣和引起探索。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
纵观近几年来的语文试卷,作文占了“半壁江山”,要想在中考作文取得理想的分数,务必做到“一新一异”,即“立意新,表达异”。    立意新    “立意”,简言之。也叫确立文章的主题,它是全部构思活动的重要环节,“怎么写”主要靠它主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材料就像文章的“血内”,结构就像它的“骨骼”。有骨有肉四肢发达、体格健壮,这当然就好了,但是,它如果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只不过是一个躯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