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有效推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rmghgw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读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当我们在直面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常常会感到困惑,不知该如何入手。整篇都教,还是拦腰截断?断在何处合适?截取的内容教什么?怎么教?是根据作者创作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师生一问一答,顺顺利利地一路高歌,还是教师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并作出智慧处理,让第一课时发挥最大效益?显然,后一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更有帮助。笔者现以《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为例,试着从这一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改进中,摸到精读课文第一课时如何“让学”的门道,以与同仁共享。
  【第一次教学】文本内容讲解唱主角 学生一路高歌前进
  执教前,笔者翻阅了教参并进行了深入思考,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积累聋哑青年画鱼与人们赞美的句段,知道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画技高超,在敬佩他的同时学习他。
  3. 在品读关键词句的基础上,初步感悟理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含义。
  笔者按照上述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到了深入研读课文阶段,是这样教学的:
  1. 再读课题,谈体会。(原来是青年画的鱼栩栩如生,仿佛游到了纸上。一个“游”字非常传神地概括了青年的画技高超)
  2. 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写青年作画技艺高超的句子。
  3. 出示直接描写的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①朗读,以读促悟。
  ②抓重点词语体会,品悟青年作画的技艺高超。
  4. 通过围观者的赞叹侧面体现青年的画技高超。
  出示:“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①指导读好句子,体会女孩对青年由衷的称赞,并有感情地朗读。
  ②看图说说其他围观者的赞叹。
  然后就是聚焦看鱼、画鱼的句子,聋哑青年这样忘我地看鱼画鱼,就是课文说的“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正因为有这样的境界,让鱼游到了心里,所以画出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
  【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得非常顺利。笔者抓住“游”这个字眼生发开去,引导学生体会青年画技的高超,感悟他爱鱼的忘我,做事的勤奋、专注,所以画出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教学难点“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整堂课,教案走得很顺畅,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同事反映,教学完整,教材挖得有深度。笔者自认为也非常成功。
  但是课后有一个小练笔——“我好像看到了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我想把它写下来。”学生在写小练笔时要么咬笔头,要么挤牙膏,要么干巴巴的,赞美画得好的词语,除了“真好”就是“真像”,而且一律用纯语言表达,围观者议论时的神态、动作也没有,感觉单薄又单调。此时,我再回头看看走过的课堂教学之路,发现整堂课,学生除了在内容理解之间走了个来回,语言上有什么发展,我不得而知。很多环节的设计只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以说为主,没有将目标投向提高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语言能力这个高度。扪心自问,离开了学生的学,即使教案再严密,教学再流畅,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又能起多少作用呢?
  有句话说得好:“思想决定行为。”教学上没有摆脱费时多、收效微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是“灵魂没有跟上脚步”,不转变思想,就堵不住“内容分析之路”——尽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笔者决定,根据文本特色重新制定教学目标,要与分析式教学说“再见”。
  【第二次教学】文本内容讲解隐去 写作方法登场主演
  课文是例子,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这些例子,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基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理念指导,于是笔者将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以教材为习作范例,让学生发现和感悟表达方法。板块设计尽量和学生的需求挂起钩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着痕迹”地去发现和悟得作者的表达方法。
  时隔一周后,在同一个班级,面对同一群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阶段,笔者将教学过程调整如下:
  一、 直接描写教学
  师:如果要你来具体描述一个人的画技高超,你觉得可以怎么描述呢?(学生普遍感到为难)
  提示:记得二年级我们学过课文《画家和牧童》,回想一下,文章是怎么描写戴嵩的画技高超的?(通过作画者的动作神态直接写出他的画技高超,通过围观者的赞叹间接写出作画者的画技高超)
  1.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一处直接写出了青年作画的技艺高超,用波浪线画出来。
  2. 边读边用心地感受,哪个词语最能让你觉得青年画技高超?(生默读。抓住“一丝不苟、细致”等神态以及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动作体会青年的画技高超)
  (1) 想象一下:青年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什么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金鱼的这个部位怎么样呢?
  (2) 青年有时又挥笔速写鱼的动态。平时见过鱼的哪些动态呢?(甩尾巴!吐泡泡!吃东西)在青年的挥笔速写下,金鱼的这些动态跃然纸上,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多么高超的画技!
  3. 小结:作者把青年的画技高超介绍得这么生动、形象,他是抓住青年的什么来写的?(抓住青年画鱼的神态、动作,引出直接描写。师板书:直接描写)
  二、 间接描写教学
  1. 过渡:作者抓住青年画鱼的神态、动作,直接描写了他的画技高超。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也能让我们体会到青年的画技高超?
  生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师:高超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读出惊奇的语气。
  2. 这一声惊奇的叫声可不得了,引来了许许多多围观者,他们会怎么惊叹呢?
  出示句式说话: “(语言) !”一位戴眼镜的老爷爷(动作) , (神态) 地说。
  3. 围观中,大伯伯、小弟弟、阿姨等他们又会怎么赞叹青年呢?拿出小纸条,学着这样的句式,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一写,最好加上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生自由写,评议,修改)
  小结:刚才我们从围观者由衷的赞叹中,间接地感受到了青年的画技高超。这是写人物的另一种方法,叫间接描写。(师板书:间接描写)
  4. 总结写法:写人,除了写必要的外貌与职业等信息外,还可通过直接、间接描写,重点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长。
  【教学反思】还是这些内容,还是这些学生,却用了不同的设计,结果迥然不同。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想想怎么介绍一个人的画技高超,然后自己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教师在内容理解上不作深度挖掘,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写作指导上去。如此之教,目的是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愤悱状态,有了内需,教学就会更加有效。课后,写人的几个要点清晰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围观者的议论”小练笔写得颇有质量。但是,整堂课气氛沉闷,学生学得兴趣索然,只有几个优等生与教师一来一往互动,其余学生普遍感到有种透不过气来的压抑感。更糟糕的是,语文课,尤其是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上着上着,变成了作文指导课,课文内容倒成了配角,是不是本末倒置?那阅读课的主角地位到哪里去了?
  我很苦恼,于是到学生中间去寻找答案。我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最有发言权,他们的意见最有参考性。于是,我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①两节课有什么不一样?②你喜欢哪一节课的教学,理由是什么?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以下是从学生中得到的部分答案,摘录如下:
  你还别说,学生评价得挺有见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连学生都感觉到了教学的不同倾向,教学已然从“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华丽转身。只是,转身的幅度有点大,有点偏离,但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黎明的曙光,看到了语文教学本质的召唤和回归。
  【第三次教学】教学目标聚焦 言意同生共构
  考虑到阅读课的主角地位不能动摇,写作指导也不可小觑,如何平衡两者关系呢?第一课时的“让学”之路何去何从?这简直是一次痛苦的磨炼。几次研课,终于拨开云雾,山清月朗——第一课时的量要适度,点要集中,效果要显著,于是将教学目标调整如下:以“这究竟是位怎样的青年,居然可以把鱼画活了”为总问题,辐射全文:聚焦描写青年的句子,搜集、介绍青年信息,并抓住重点词句,随机教写“徽”字,理解“挥笔速写““工笔细描”“一丝不苟”“福利工厂”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年轻人的画技高超;聚焦小姑娘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方式,迁移运用,间接反衬青年画技高超。
  现截取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段,以展示教学目标的聚焦与整合。
  片段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 初读课文后反馈:现在你读懂了什么?总结:鱼不是真的游到了纸上,而是这位青年画的鱼很逼真,像是活的一样。
  2. 过渡:这究竟是位怎样的青年呢?居然可以把鱼画活了!再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位青年的?用横线画出介绍青年的句子。
  3. 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从这些介绍青年的句子中获得了哪些关于青年的信息呢?(提示:从身份、外貌、爱好特长去考虑)再读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获得了哪些关于青年的信息。
  让学生找句子,捕捉信息,组织语言表达。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把对青年的整体印象留在脑海里。这个环节,既是初步感知文本,又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一举三得。
  然后由信息里青年的特长引入画技高超,切入重点句,抓住青年画鱼时(一丝不苟)的神态,还有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画鱼的动作,体会直接写出青年画技高超的写法。卡片出示四字词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绝妙之作、马良再世、出神入化,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并提示: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些词来夸赞别人画画得好。
  小结:我们从青年画鱼的动作、神态中知道,青年的画技是多么得高超!(板书:画技高超)
  片段二:朗读悟神,品读习法
  1. 说到青年的画技高超,课文里还有哪些语句也能看出来?找一找。
  生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青年的画技高超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①预设:特别是从这个“游”字,体会到青年画的鱼——(手指板书)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②这儿还有一句写女孩惊叹的话,请学生读一读,比较一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件呈现: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③这两句话字数相同,内容也相同,但作者为什么要把小女孩说的话放在前面?(把小女孩说的话放在前面,这样使惊奇的语气更为强烈,也更说明青年的画画得好;看到这么逼真的画,小女孩是情不自禁、不假思索地发出了赞叹)
  2. 小结:把人物说的话放在前面,更能表达人物由衷赞叹的情感。再读读小女孩说的话。
  3. 这一声惊奇的叫声可不得了,引来了许许多多围观的人,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①看,一位戴眼镜的老爷爷凑过头来,看着画,会笑眯眯地说什么呢?当一会老爷爷夸夸青年。
  ②出现句式1:“(语言) !”一位戴眼镜的老爷爷说。
  让学生学着这样的句式,把老爷爷说的话放在前面说一说。
  ③出现句式2:“(语言) !”一位戴眼镜的老爷爷(动作) , (神态) 地说。
  要是能加上老爷爷的神态、动作,就把老爷爷的形象说活了!
  4. 围观的人,除了老爷爷,还有大伯伯、小弟弟、阿姨等。他们之中可能有学生,有老师,有真正的画家,他们又会怎么赞叹青年呢?拿出小纸条,学着这样的句式,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一写,把他们情不自禁发出赞叹的话放在前面,提示语放在后面,加上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就更生动了。(生写,然后评议、修改)
  5. 阅读教学要显示段的特点,注重连句成段的训练。教师提供一个总起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纷纷赞叹着——”让学生把不同人物的赞叹组合起来,就是一段话。
  小结:围观赞叹的人越多,越能看出青年的画技高超,这是写人物的另一种方法,叫做间接描写。直接写青年画鱼的神态、动作也好,间接写女孩和其他围观者赞叹的语言也好,都是为了突出青年的画技高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成为构筑学生文化底蕴的元素。这样的集中、铺垫,然后直指课堂教学目标、文章主旨,曲径通幽,妙不可言。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呢?笔者认为,在提高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有效性方面,有以下三点值得借鉴:
  1. 文本重组量适中,变“天女散花”为“重点突破”
  综观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第三次教学,教师对文本作出了个性化的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并作出智慧处理,教学朴素自然地显出,“教“建立在学生“学”的理念上,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进行引导、激励和唤醒,完全褪去了披在语文外表上形形色色的新衣,显露了其原本朴实健壮的容颜。它告别了烦琐的内容讲解与分析,担当起语文课堂本该担当的字词句篇的教学责任,坚守住语文提高学生读、写的教学本色。显然,这不失为让第一课时发挥最大效益的方法之一。
  2. 聚焦文本内容,变“讲课文”为“学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教师要退出“讲课文”的舞台,引导学生去“学”,要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设计教学方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鱼怎么会游到纸上?”“这究竟是个怎样的青年,居然可以把鱼画活了?”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画出描写青年的句子,获取信息。这个环节,既是整体理解文本内容、落实一词一句的教学,又在培养学生组织、表达语言的能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 关注言语形式,变“悟课文”为“学表达”
  有心的教师,除了理解课文主要写什么,更应关注怎么写这些内容,就是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如写小姑娘赞叹的句子时,作者为什么要把人物语言放在前面呢?这个理解性的问题是从表达的角度提出来的,这一问,使学生的思维再进了一层,从而悟到这样写体现了小姑娘是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由衷赞叹,这是间接反衬出青年的画技高超。
  教学时,让学生在江海中学习游泳,学生才可能成为弄潮的高手。于是,教师搭建了一个学写围观者赞叹的平台:“(语言) !”一位戴眼镜的老爷爷说。因为有表达的情景和训练的梯度,又有人物表达的范例在前,学生说话练习水到渠成。教师又提出更高要求,称赞人物画得好时的词语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词语,再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就更好了。“(语言) !”一位戴眼镜的老爷爷(动作) ,(神态) 地说。学生在教师的有心引导下,纷纷提笔练写,而且写得轻松、生动。有学生这样写道:
  “哇,这个小伙子的画可真是栩栩如生,大有前途啊。”一个阿姨挤过来,不住地点头。
   “画活了,画活了,我也要像大哥哥一样学画画。”一个小姑娘踮起脚,急切地说。
   “呵呵,小伙子简直是马良再世。这样的作品堪称是绝妙之作。”一位教书先生扶了扶眼镜,由衷地称赞。学生在练笔的同时又反哺了文本的深度解读。
  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量适中,点集中,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设计教学方案(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学习氛围),以语言学习为中心,既全面正确地理解语言文本落实的思想内容与感情,又及时地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容,用语文的方式来学习语文,理解、感悟、运用,同构共生,是一个有机整体,把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为第二课时的深入研读文本打下扎实的教与学的基础。
  (浙江省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校区 315600)
其他文献
你知道这些人被比喻成什么吗?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 )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 )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 )  5.把浑浑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  6.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  7.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 )  8.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  9.把代人受过替人受罪的人喻为( )  10
我种了一丛凤仙花。  圆圆的、小小的金褐色种子进入土壤后,像喝了魔法药水,迅速地发芽、抽枝、长叶,远远超过了盆里也在生长的大豆苗和白菜苗。泥土下激烈的竞争在无言地进行着,没过几天,凤仙花越来越茂盛,独霸了这个花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去浇水,突然发现凤仙花开花了!大红大红的花儿艳透了我的心,它在晨风中轻轻地笑着。鸟儿在窗外欢快地叫着,似乎在庆贺凤仙花的开放。不久,菜粉蝶盯上了边上的白菜,偷
在成长的道路上,许多往事已经随风飘散,但总有一些经历令人难以忘怀,或带给人欢笑,或带给人忧伤,而更多的是成长的回味。  学骑自行车那件事就让我经历了一次“成长”。  我从小就羡慕在大街上骑着自行车来往穿梭的叔叔阿姨们,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有一辆自行车,还有着高超的骑车技术。如果我也能像他们那样,那该多好啊!在我九岁生日时,妈妈终于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爱不释手,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学骑车。
【摘 要】如何能在尊重学生认知起点、尊重文本体裁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以学定教”,这是当下课堂教学要直面的问题。从对三位青年教师执教《瀑布》时的共性问题的分析着手,可以梳理出“尝试自读”“师生对话”“精当点拨”的有效策略,从而让学生切实“入诗境”“体诗情”。这样的学习进程既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又不偏离诗文教学的特点,从而达到教学“得言、得意、得法”的效果。  【关键词】以学定教 诗境
摘 要:2019年12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与首都体育学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揭开2022北京冬奥背景下朝阳区推进体育强区建设和首都体育学院创建一流体育大学的新篇章。地方政府与体育高校合作的模式具有强强结合、优势互补的示范效应,形成共促发展的新契机,为以奥运教育为特色的学校体育工作注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资源力量,打造广阔的教育实践平台基础,形成强有力的发展动能,合作共建意义深远。  关键词:202
部编本语文一年级教材中,汉语拼音教学的亮点是强调了故事情境,增强了实践运用。那么,如何将拼音教学融入有趣的故事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呢?现以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的《d t n l》第一课时为例,与大家分享具体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情境图中学会d、t两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并正确书写。  2.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区分d和b。  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拼读d、t和单韵母组成的带调音
【摘 要】阅读策略单元是统编教材的特色和亮点。五年级上册安排的阅读策略是“提高阅读速度”。教学时,教师要“探寻编排特点,研读单元整体教材;聚焦阅读策略,设计单元整体教学;关注心理机制,助力单元整体学习”,推动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同步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走上语文学习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阅读策略;阅读速度;单元整体教学;编排特点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要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您是我最好的朋友—《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自从认识您以来,我便与您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您的一名忠实读者。我每年必订,每期必看,并且经常向您投稿,也就经常有文章和指导的学生作文刊登在您的上面,这让我和学生都特别高兴。  您的主打栏目《作文一点通》,每期介绍一种作文方法,让学生从中获得写作方法;《习作T型台》是全国各地的学生展示习作的园地;《名师心得》更是全国各地的教师交流作文教学心得、体会的
第一集 目标大峡谷  进去吧,我们可要好好谢谢人家啊!
第三集 铁坚杉千年神古木  偷猎者下套时把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树上,另一端圈成一个圆形的活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