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发生“线结反应”的临床病例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0110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后发生“线结反应”的病例原因分析及治疗办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9月术后发生“线结反应”的40例病例资料。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岁半-----65岁,平均35.5岁。术后3周---36个月继发“线结反应”,平均4周。根据部位分:四肢术后22例,腰椎术后1例,关节周围术后8例,骨盆周围术后3例,手部术后2例、足踝部术后4例。对术后继发线结反应的病例均采用外科方法将未暴露或部分暴露的线结取出。结果 发生“线结反应”的病例均采取将反应线头取出的方法治疗,再配合创面消毒处理后,创面均得到了痊愈。结论 术后继发“线结反应”的病例,均与患者存在“过敏体质”有直接关系。一旦发生线结反应,均采用外科方法将未暴露或部分暴露的“反应线结”取出,“反应线结”取出后创面处给予消毒处理,40例发生“线结反应”的病例均得到了治愈。
  关键词:缝合术后;线结反应;分析;线结清除;痊愈
  
  
  经骨科(外科)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在术后不久(多在术后4周左右发生)偶尔发现切口处轻微红肿或原伤口处鼓一个小脓疱,用镊子一揪,拽出来一个线结,还有的患者自己就能看到有黑色或蓝色的线头在原伤口处露出来了,这时患者会很紧张,担心是不是伤口处又感染了,其实这种情况我们在临床上称之为“线结反应[1]”,是什么原因导致“线结反应”的发生,发生“线结反应”后又该怎样处理,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9月术后发生“线结反应”的40例病例资料,经过单次或多次清除反应线结后,“炎性创面”均得到了治愈。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9月术后继发发生“线结反应”的病例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岁半-----65岁,平均35.5岁。术后3周---36个月继发“线结反应”,平均4周。根据部位分:四肢术后22例,腰椎术后1例,关节周围术后8例,骨盆周围术后3例,手部术后2例、足踝部术后4例。术后3---4周发生15例,术后1---3个月发生12例,术后3---6个月发生7例,术后6---12个月发生4例,术后12---36个月发生2例。
  二、处理方法
  术后继发出现切口“缝线反应”的病例,均采取“反应线结”清除的办法处理,如红肿轻微,皮肤韧厚无破溃,无炎性渗出,无线头暴露的早期“线结反应”可暂不处理,等待局部炎性反应逐渐成熟后再行炎性创面扩大,线结摘除的办法处理。部分患者切口处的“反应线结”不在同一时间发生,而是相继发生的,故类似这样的患者需要多次处理“吐出”的线結,直到切口内的线结相继清除干净后,切口处就恢复了正常。发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严重的,需将坏死的及炎症反应较重的组织一并切除,只有这样“炎性反应”才能得到控制[2]。
  在“反应线结”清除的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由于操作不严格带来的二次感染,“反应线结”处理后创面要保持干燥,在创面没有完全愈合之前,禁止创面接触水源,以防创面感染。炎性组织切除后,创面面积较大的可不必缝合切口,使伤口能够充分引流,加强换药处理。对腰部、髋部、膝关节周围又大又深的创面,可在创面内放置VSD(持续负压吸引海绵,可进行持续冲洗的持续负压吸引海绵效果会更佳),连续冲洗7---10天后,待创面炎性反应得到控制后,再对创面进行二次缝合。轻度的“线结反应”仅将“反应线结”清除后,创面可不必处理,中度反应者口服消炎类药物,重度反应者可给予卧床休息,输液及抗炎治疗,临床观察“反应线结”清除后3—7日炎性反应消失,创面均能治愈。
  结 果
  40例术后继发发生“线结反应”的患者经过以上方法治疗均得到了痊愈。临床观察发现“反应线结”清除后3--7日炎性反应消失,创面均能治愈。在处理40例继发发生“线结反应”的的过程中,一例腰椎疾病(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4周继发发生了严重的“线结反应”,将皮下缝合的线结全部清除,联合可进行持续冲洗的持续负压吸引海绵,一周后去除可进行持续冲洗的持续负压吸引海绵,全程缝合切口,术后12天切口处痊愈,后未再发生“线结反应”。一例行膝关节表面假体置换术后的病例,术后3周继发出现“线结反应”,同样采取皮下缝合线结全部清除,联合可进行持续冲洗的持续负压吸引海绵冲洗治疗,一周后去除可进行持续冲洗的持续负压吸引海绵,再次采取切口全程缝合的方法,术后14日拆线,切口处痊愈,未再发生“线结反应”。发生线结反应的患者采取“反应线结”单纯或多次清除的方法能达到95%的治愈率。
  结 论
  “线结反应”也就是指具有敏感体质的人,手术后对缝合线产生的排斥反应。具体表现为,在伤口无污染,体内伤口处无炎灶的情况下,伤口不能愈合,发生红肿等类似伤口发炎的情况。通俗的讲:就是患者对缝线不吸收,缝在机体深处的线结经过一段时间后由深处向机体浅层排出,创面形成破溃化脓,用无菌镊子可在化脓创面里找出未吸收的线结。实质上是一种机体对异物的排异反应。
  术后继发出现切口“缝线反应”的病例,根据其切口处的“线结反应”程度,而给予对症的处理。如红肿轻微,皮肤仅有轻度发红,皮肤无破溃,无炎性渗出,无线头暴露,可暂不处理,等待炎性反应逐渐成熟后再行处理。轻度的“线结反应”将“反应线结”清除后可不必处理。中度的“线结反应”将“反应线结”清理后,创面简单换药处理后,3---7日内口服消炎类药物即可。重度“线结反应”患者,需将“反应线结”或“反应组织”清除后,嘱患者需卧床休息一周左右,同时给予输液抗炎及创面换药治疗。临床观察“反应线结”摘除后3---7日炎性反应多会消失,创面均能治愈。随访发现,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继发发生“线结反应”的发病率也会减少。
  手术过程中建议术者不要进行连续缝合,一旦发生“线结反应”不扩大清创就很难将“反应线”清理干净[3]。术后一旦发生“线结反应”,切口内的“反应线结”就需要清除,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多次处理“吐出”的线结,甚至“反应的组织”也要整块切除。在“反应线结”清除的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由于操作不严格带来的二次感染。“反应线结”处理后创面要保持干燥,3---7日内禁止接触水源,以防切口处继发感染。发生“线结反应”的患者其实也不必害怕,应及时就诊,对于外科医生来说,“线结反应”是很好处理的,线头取出后,切口就会慢慢长好的。
  
  参考文献:
  [1]任范文、刘纲、张铁鑫等,切口线结反应87例临床分析,《沈阳部队医药》,2002年1月第15卷第1期
  [2]倪文联、陈良、谢文武,切口裂口与线结反应,《中国医药指南》,2010.8(4)
  [3] 明心平,下腹部手术切口应用连续皮内缝合的临床效果观察,《大众健康、理论版》,2012年第10期
  [4]王泽华、谢小娥、李小红,医用胶粘合剖宫产腹部切口效果穿刺,《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2年第3期
  [5]刘佳、姥义,阑尾术后线结反应超声表现1例,《中国超声杂志》,2011年第12期
  [6]杨乾梅,快微乔线在会阴切口缝合中的应用(附40例报告),《广西医学》,2002.24(1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对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80例腹股沟疝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操作简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常见的外科疾
期刊
摘要:目的:以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发病机制为理论基础,研究克拉霉素对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基础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70例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之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通过常规的检测治疗后,实验组服用克拉霉素辅助治疗,对照组服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服用克拉霉素后,有显著效果的有27例,有效的有7例,1例患者
期刊
摘要:为观察针刺合云南白药涂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将60例确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合云南白药涂擦的方法治疗,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都取得了满意疗效,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带状疱疹;针灸治疗;云南白药  Acupuncture with Yunnan Baiyao inunction clinical observation o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骨折临床误诊以及漏诊的原因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013年间骨折患者资料60例,其中误诊8例。结果:60 例患者中出现误诊漏诊例数共有 8 例。误诊以及漏诊情况出现在肋骨骨折、脊柱骨折、膝关节骨折、肘关节骨折、踝关节骨折以及髋关节骨折患者中,占据总例数的 13.3%。结论:通过X线平片对骨折患者进行诊断是目前骨折诊断的主要方式,但也容易出现误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总结。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特异性。结论 掌握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临床特点;治疗策略       高血压是老年常见疾病之一,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其发病率在急剧增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应用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诊治的43例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行健康檢查的39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超声检查结果及肝脏弹性参数情况。结果:对照组研究对象超声表现未出现异常情况,研究组出现23(53.49%)例肝包膜不光滑,12(27.91%)例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附子理中汤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标准的IBS患者200例,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结合药物的综合组、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随访期间药物依从性。结果:经过1个疗程后,综合组有效率97.00%,对照组为86.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综合组不良反应4例(4.00%),对照组不良反应12例(12.00%),差异显著(P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8例。A组加用干扰素肌肉注射及布地奈德雾化气泵吸入,B组常规治疗。结果:A组患儿的喘憋缓解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治愈42例,治愈率87.5%,显著高于B组的58.3%(2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多发性脑神经损害临床特点及引发因素,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月多发性脑神经损害患者6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62例患者中鼻咽癌致脑神经损伤构成比率为32.3%;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构成比率为21.0%;多发性脑神经炎构成比率为17.8%,三种疾病类型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疾病类型P<0.05。结论:鼻咽癌、糖尿病、多发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高频电波刀(LEEP)应用于切除子宫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LEEP刀对1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治疗,术前均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证实。术后1年内行细胞学和阴道镜复查,对其疗效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05例(70.00%)LEEP与阴道镜活检病理完全符合,术后病理诊断级别下降32例(21.33%),其中下降一级27例占18.0%,下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