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初新韭,秋末晚菘

来源 :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th_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汪曾祺的文字,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你觉得它好,一时却又说不出好在哪里。
  一次,我在老舍先生的《我怎样学习语言》中读到一句话:“我无论写什么,我总是希望能够充分地信赖大白话。”当下便想,若论“写大白话”,汪曾祺可算一位好手。
  在阅读了大量的世界文艺名著后,老舍先生——这位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师确认“世界上最好的著作,差不多也就是文字清浅简练的著作” 。于是我想,是了,“清浅简练”正是汪老文字的魅力。他的作品,是称得起这四个字的。
  不说《人间草木》的诗意和情味,也不说《四方食事》的乐生和洒脱,我要说的,是一本写人的散文集子《一辈古人》。这本集子中收录的作品,算不上汪曾祺最著名的作品,也不能代表汪氏散文的精髓,却一样地清新隽永,深得我的喜爱。
  一个随遇而安、独居闹市的老人,在汪老的眼中成了一个活庄子。“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小锅里坐上水,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赶’进锅里。他拨的鱼儿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我为看他拨鱼儿,宁可误一趟车”。这样的文字,不拘不纵,亲切温和如家常聊天,又精致细腻如小桥流水,读之常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
  他写一个傻子,并没有将他描写得多么不堪,他这样说:“两只小圆眼,鼻梁很低,几乎没有。”多么洗练省净,无以复简。“他一天在人行道上走来走去。走得很慢。一步,一步”。真是绝了,这几个字,不多不少,意思恰好。我仿佛看见那个人,那个孤单又落寞的傻八子就在我的前方踽踽独行,而他的脚步似乎都有了节奏感。他问这傻子:“你怎么不结婚?”傻子用手指指自己的太阳穴:“这儿,坏啦!”可见这个傻子也不是什么都不明白的。每读至此,我都没来由地为他感到一丝心酸,知道自己是傻子,比不知道自己是傻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在回忆金岳霖先生的文章中,汪老如是说:“金先生有一次给人讲课,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寥寥几笔,金先生朴实风趣、个性鲜明的形象如在眼前。
  汪先生说:“说实话而能使人笑,才是一个真正的丑角。”我以为然也。他写京剧名优贯盛吉,说他是个“冷面小丑”,不但在舞台上逗人乐,在生活中也是那么逗,临死了,还逗。
  ——贯盛吉病了好长时间,家里人知道他的病不治了,就为他准备好了后事,买好了寿衣。他有一天叫家里人给他穿戴起来,都穿齐全了,说:“给我拿个镜子来。”他照照镜子:“唔,就这德行呀!”这份“视死如睡”的洒脱,多么让人敬佩和叹息,这样的胸怀,能与比肩者,又有几人乎?又有一天,他很不好了,家里忙着,怕他今天过不去,他却瓮声瓮气地说:“你们别忙。今儿我不走。今儿外面下雨,我没有伞。”这一段文字,浑然天成而又下笔成趣,明明是家常闲话,由他写来,却平添了许多妙不可言的韵味。
  汪老的文字,以白描见长,既有废名的朴讷、洗练,又师承沈从文的清空、明净,自成一种简峭利落的风格。“散而庄,澹而腴”正是汪曾祺作品的真味。
  他说起父亲,语气平静:“他是我所知道的一个最聪明的人。”倒像是在说别人的父亲。他说:“父亲后半生不常作画,以懒出名。”父亲懒到什么地步?“他的画室里堆积了很多求画人送来的宣纸,上面贴了一个红签。有一次,我的继母提醒他:‘这几张纸,你该给人家画画了。’”父亲看看红签,说:“这人已经死了。”真是让人哑然失笑。人云:写一人既肖一人口吻,真是没错!人既死了,自然不用再急着画画了,连言外之意都不想多说,其人之懒可见一斑。这短短一句,不着痕迹却可堪玩味,一个本性散淡、笃定的懒父亲呼之欲出。
  我总以为,汪氏恬淡冲和的文风,和他通达、率真、自然的性格有关。他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自称:“为人无争,性情通达。”而他这种通达的性情,又似乎深受其父的影响。
  他说:“父亲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这样的文字,不由让人会心一笑,这可真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了,想必他很受用于这样可亲的父爱,因为语气中流露出一丝得意。
  汪老的散文,似乎并无多么深刻的思想,但这率真的品性读来尤为动人。
  他写父亲画画得好,却并不在他的画法、画技上费多少笔墨,只举一例,却当得上大巧无工:“扬州有菊花名种‘晓色’,父亲说这种颜色最不好画。‘晓色’很空灵,不好捉摸。他画成了,我一看,是晓色!”这一节,清新脱俗、简净优美,父亲不凡的画功跃然纸上,真是妙极!细细咀嚼,不由颔首——这一朵“晓色”,真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矣。
  汪曾祺的文字,融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于一体,可亲可感、自成一格。王安忆曾说:“汪曾祺的文字,可以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此言于我,亦心有戚戚焉。他的《花园》《旧病杂忆》《泡茶馆》《晚年》《大妈们》无不如是。
  汪老似乎是一个好脾气的人,他说:“人不可以太倔强,活在世界上,一方面需要认真,有时候只能无所谓。”这多么让人感叹。说起理发这种生活小事,汪先生也是娓娓道来,他自称自己对理发一事常常妥协,随便一个理发店,钻进去就是。“理发师问起这个那个,我只说‘随你’!忍心把一个头交给他了”。这样的句子,以简胜繁,朴素中含有至味,可谓是绚烂之极后的复归于平淡。
  他有一颗睿智的心灵,善于感知并捕捉人物的“神”。他写一个毫无生气的堂倌,不用辞藻、逸笔草草,却神形具备,如在眼前:“他看到别人笑,别人丧气,他毫无表情。他的眼睛空漠漠的,不看任何人。客人点菜,说什么他都是那么一个平平的,不高、不低、不粗、不细、不带感情的‘唔’。我们叫了水饺,他也唔。等了半天,水饺不见来,我们叫他:‘水饺呢?’‘没有水饺。’‘那你不说?’‘我对不起你!’他的方脸上一点不走样,眼睛里仍是空漠漠的。”多么精妙、传神的描写,简简几笔,神韵全出,这个呆头呆脑的堂倌已然立在你的面前。这一节,无字处亦成妙境,行文全无机栝,却轻盈流丽、妙到毫颠。   我时常纳闷,为什么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日常口语一到了汪曾祺的笔下,就有了一种特别的韵味?思来想去,盖因其真正做到了“高僧只说平常话”。
  汪老学贯中西,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更深受古典文学如古代散文、笔记小说的影响,但他却从不在文章中卖弄学识、堆砌词藻,他只说家常话、大白话、大实话。也因此,他的语言不但亲民、接地气、鲜活和富有生机,而且简丰有味,炉火纯青,令人回味不已。
  他写西南联大教授唐立厂先生讲词选:“‘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凤。’——好!真好!一首《花间集》就算讲完了。学生听懂了没有?听懂了!从他的做梦一样的声音和神情中,体会到了温飞卿此词之美了。讲是不讲,不讲是讲。”如此特别的讲课,真令人绝倒!有道是“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最长”。就欣赏文艺作品而言,一千个人或有一千种看法,又或许千言万语不如莫言。许多时候,喜欢一件物、一个人、一篇字,或许,你只须道一声“真好!”便已足矣。
  在《自报家门》中,汪曾祺如此自陈他所向往的文章风格:“我很向往苏轼所说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汪老还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他谈到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我以为,汪先生的文字,亦可作如是观。
  《一辈古人》大都写人,不但描绘了汪老的童年旧事、父母师长、也有他所见所闻的高人雅士、市井人物,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汪老的生活是平民化的。他热爱美食,热爱生活,自称生平三件乐事是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也因此,他对自己笔下的芸芸众生,总怀有着一种亲切、温情、包容的审视。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绝无卑贱猥琐、庸俗可厌的市侩之相,而是由内向外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清高自赏的古意。
  汪老晚年的文风已臻老境,行文天真质朴,不事雕琢,疏朗洁净。以薄霜微寒的况味,胜过繁花似锦的绚烂,可谓洗尽世间的铅华。
  1987年,汪老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出版时,拗不过作家出版社的再三邀约,时年六十七岁的汪曾祺无奈“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地给自己写了一则广告语:
  齐白石自称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虽非定论,却有道理。
  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虽是几笔勾勒,却称得上言简意赅、风致楚楚、沁人心脾。
  初读此文,我便清慕不已。尤觉“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几句甚妙。菜食何味最胜?当“春韭秋菘”是也。
  评价自家的文字,能落落大方、不矜持作态已属不易,最难得是以美食论之,堪称俗极至雅,其味津津。
  汪老为人,一向如稚子野童、意气少年,这真是夫子自况仍是老饕面目,年届古稀却犹存赤子之心。
  善哉!人间至情,莫过于此。
  栏目责编:李奕
其他文献
这张无种族无宗教的脸  我与人类共有——  无唇的嘴,无舌的腭;  我睡着时这张脸不睡,  不露一丝爱意或快感;  我最近的肖像散发着定影液  和坏醋的气味儿,看不出  是男是女。  我看上去不像为生活而工作。  我会借火。我不能冒险:  情侣们,在树林里散步,骤遇这张脸,  看到如此枯朽,他们会问  他们为什么来躺在草地上,  野餐,钓鱼或给彼此读书听。  我不会让他们在欢爱之后  发现我在盯着
期刊
斯坦利·摩斯,1925年生于美国纽约市。年轻时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后就读于康涅狄格州三一学院和耶鲁大学,曾获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研究诗歌。为谋生从事过多种营生,终以贩卖古典油画发迹,成为画商,从而开办一家非赢利性纯文学出版社——绵羊草地出版社,自任总编辑兼社长,专门出版世界各地诗人的英译或双语本诗集和诗论。著有诗集《错误的天使》(1969)、《亚当的颅骨》(1979)、《云的消息》(1989)、《睡在
期刊
我有一幅巴洛克风格{1}的油画——死刑,  殉道士,圣西蒙{2}——正要被两个士兵  锯成两半。锯子没有干净利落地  从那人的身体中间锯开,而是受到  骨骼的阻碍而随之弯曲绕路。  那幅画令我叔叔,一位医生,恶心。  “为什么要赞美死亡?”他问。“世上  死亡还不够多吗?”我蹩脚地回答:  “可是这是一幅很美的画儿。”  我曾被告知——刚过婴儿时期,  我舌头被割成两半,正是我叔叔  建议不要碰,
期刊
在九月下旬一个学校上课的日子,  我带父亲——日渐衰弱,现在年过七十——  到水库上去划船;七月以来  水位已下降到岸线以下  两百码了。  湖面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秘密,  我们不打扰一根漂浮的树枝,一只鹰隼。  暂时什么也不说“你不可”。  假如我能够对天空和树木说些什么,  我就要说万物如此这般最好。  对我来说,想到父亲的死  比想到我自己的死还要难。  他扔得只有以前扔的一半远。  我
期刊
你躺在我怀里,  阳光充满废弃的采石场。  我种了五棵伦巴第杨树;  两棵苹果树由于我的错误而死掉了;  三棵别的树应该长得好些。  我预备土壤;  我给生病的苹果树刷生石灰;  我在周围埋上弄得到的死尸:  我试图杀灭水藻时死在  水塘里的三十条鳟鱼、一只被车轧死的浣熊、  每个坑里一窝蛆。  今年树开花了,结果了。  我的治疗是暂时的吗?  出于多方考虑,  我决定流产一个儿子。  我寻找遭遗
期刊
前不久,北京诗友来电话,问我是否在北京。朋友们都知道我在京城郊区有个窝,累了、倦了,或者想过自由、自在、散漫的日子时,常去那里躲几天,但这次我不在。诗友说北京的诗人和几家诗歌机构,想在牛汉先生逝世两周年前夕,开一个牛汉先生追思会和他的作品朗诵会。他还说了一串长长的我熟悉的诗人,让我心向往之。但此时,我正在三亚治疗久治不愈的耳疾,不能聆听先生掷地有声的诗歌,只能伴着炎炎烈日,听自己毫无色彩和美感的、
期刊
1  “十一”小长假,先生出差耽搁在外省,我决定带上孩子回家去。  接到我的电话,母亲欣喜不已,当下便和父亲走了趟肉菜市场。等我和孩子到家,自是拦也拦不及,桌上早已摆好了鸡鸭鱼肉各色菜肴。望着满桌人间烟火,红红绿绿,眼窝突然潮了,一时间肺腑波澜。  自我成家后,就少有时间探望父母,常常只能逢年过节才见一面。或许,在双亲的眼里,我大约还是当年那个馋嘴的小姑娘。我少时体弱,父母颇娇疼我。长大后,即便结
期刊
时光对奶和肉  有胃口。人很好吃,  涂上他自己像母猪吃槽中  泔水,蜂鸟吸花蜜一般  舔食过的性液。  光被惊呆了,受到了款待。  爱一个人?  为什么不跟一条河或一棵树睡觉?  我将不再说人是给一个神吃的肉,  或夜和日是面包。  地里有麦子,一点点,给饥饿之人。  因为美不属于任何人,  所以你躺在我怀里,我是个窃贼。
期刊
在这个国度,我没有播下一粒种子,  频繁地搬迁更换地址,没有在它的  法院乞求公正,堕入情网又掉出来,  把手臂猛插入大海而无法拔出来;  我没有看到夏季失去平衡,  或把孤寂者组成一帮,由于偶然  我没有建造城市或轮船,或焚烧  去年秋天飘落的树叶,反过来  被麻木的城市建设噪音所建造,  我于是得知早晨和夜晚是诱饵,  用来捕捉生活,堆积坟墓的利益。  我失去了一个国度,及其山峦和英雄;  在
期刊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克莱明(1953— ),乌克兰当代著名诗人、记者、翻译家。1953年出生于俄罗斯西部喀尔巴阡山脉伊尔沙地区,后迁往南部尼古拉斯州。1975年毕业于乌日哥罗德州立大学语言学专业。1999年,克莱明凭借诗集《胸饰》获得了塔拉斯·舍甫琴科奖,在乌克兰文坛崭露头角。其后,他保持着持久的创作力,先后出版诗集《特洛伊酒中悲歌》(2001)、《柳树下的亚特兰蒂斯》(2003)、《野猪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