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动画的生态意识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3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中关于人的生存、环境等问题的探讨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宫崎骏动画作品中所包含的关于人的自然成长、对于纯真爱的召唤、渴望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困惑等问题,并进一步论证在当下社会中人应对自然的态度是:人类只不过是自然万千链条中的一环,人类必须尊重、爱护自然,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 宫崎骏动画 生态意识 自然 生存
  
  日本动画艺术家宫崎骏先生1941年出生。1963年进入东映动画公司,1971年脱离东映公司独立,1985年创办了著名的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其主要作品有《阿尔卑斯少女海姬》、《未来少年柯南》、《红发姑娘安》、《名侦探福尔摩斯》《回忆点点滴滴》、《风之谷》《天空之城》、《龙猫》、《红猪》、《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心之谷》等。其中《千与千寻》在2002年的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又于2003年2月11日获得美国第75届奥斯卡长篇动画奖,奠定了宫崎骏日本动画大师的地位。
  在作品里,宫崎骏充分表露出对生命存在形式与意义的探索,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人类最终命运的追问。他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世界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地,流露出了浓厚的环保思想。本文就从宫崎骏作品中浓厚的环保意识谈起。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对人类成长的生态思考
  
  宫崎骏说“每一天,都有新的婴儿诞生:每一天,儿童都在成长。如何引导而不是误导他们,是每个动画人的责任。即使儿童不再象从前那样对动画片中正义的主人公进行自我指认。我也希望动画片能够教给他们认识这个美好世界的能力。”宫崎骏认为儿童是这个世界上最纯洁的人类。儿童应该顺应人类美好的本性自然地成长。在人性日益堕落的当代社会,孩子的纯洁可以拯救社会的堕落。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抑制了人的善良本性,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所以人应该离开都市回归自然。这是宫崎骏对于人生命运重大问题的严肃探讨。
  1 强调人的自然成长
  宫崎骏对儿童的成长尤为关心,他说“动画片的题材都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命运问题,比如儿童失去生活兴趣的问题,儿童在我们的消费社会中迷失自我的问题。”他认为现代的儿童受到了太好的照顾。反而丧失了最珍贵的本能,他“想使她们在其中重新认出自己,并能间接地听到我的鼓励:‘别害怕,你们一定能驾驭生活’。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这在作品《千与千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千与千寻》是一部带有幻想色彩的作品,故事背景是现代。10岁的荻野千寻是个虚弱、从未遇到过危险,对外界毫不关心、态度冷漠的小姑娘。在搬家过程中他们一家误入了一个神灵居住的神秘小镇。千寻的父母因为贪食神灵吃的食物而变成了猪。千寻被少年小白所救,在镇上汤婆婆的澡堂做工,但是她的名字被夺走,只剩下一个“千”字。千寻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忘记自己本来的名字,就永远无法回到正常的世界:如果不及时救出父母,他们就会被吃掉。面对这些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千寻从内心深处爆发出了“生命的力量”,显示出令人惊叹的勇气和毅力,最终从汤婆婆的魔法下拯救了朋友和父母,离开了小镇。千寻的整个经历可以说不是寻常意义上的冒险,而是一次心灵的冒险,是人类本能精神的一种激发和回归。或许宫崎骏所取的“千寻”的名字本身就是在说明,现实世界的异化使得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到了扭曲,人类应寻回原初的善良本性,否则就会失去生活的意义,灾难就为期不远了。
  2 反都会的思想
  向往自然。亲近自然,在自然的广阔与浩博面前寻找人类失落的朴质,寻找人类在工业革命和商业文明中失却的本真状态。是人类的一种渴望,一种梦想。在都会领导潮流的现代社会里,整天出入于钢筋混凝土浇铸的楼阁,婉转的鸟鸣、树叶沙沙等等那种原生意义的自然早已被非自然所取代。宫崎骏想往他们。在作品《回忆点点滴滴》里他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回忆点点滴滴》的女主角夕子,虽然从小在东京长大,但早在十岁时,就有了回归故乡的期望。在事业、感情都处于瓶颈时,她选择到姐姐的乡下婆家体验农家生活,那儿是少有经过人工修饰和侵袭的最接近于自然的世界。清丽的天空、绿色的草地、美丽的鲜花让夕子感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和谐平静的感觉像透明的泉水冲刷着她的灵魂。最终夕子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是顺乎自然的。
  3 对于纯真爱的召唤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商业逻辑支配着社会的发展。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有影响的价值观、消费观在二次大战后产生于欧美发达国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消费主义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地认同和广泛发展。在这种消费社会里,商品经济作为运营的主导,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原理。人们不再看重友谊、亲情、爱情,主导人们生活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人在堕落着。
  宫崎骏在其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人类那曾经拥有的美好情感的眷恋与召唤。比如《回忆点点滴滴》里的女主角夕子与朴实的农村青年之间在友谊中自然滋长的纯洁爱情《红猪》里海边旅馆的老板娘与波哥的真挚情感《魔女宅急便》的琦琦与热爱飞行的少年之间那种青涩而健康的爱情和友情:与聪慧贴心的面包店老板娘之间互诉衷肠的亲密友情《龙猫》里的乡间人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照料初来乍到的小姐妹的朴实而又真实的暖暖人情《心之谷》片尾小男孩在晨曦中鼓起勇气对小女孩说:“也许现在我们做不到,但未来让我们结婚吧!”这各种各样的情相较于当下许多都市人所拥有的薄情、滥情是那么的甜美和珍贵。消费社会里的人们应该感到许多的失落、寂寞与感慨吧。社会发展了,而人的情感却退化了,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自然天赋我们的那种和谐、平衡、善良与自由的本性。
  
  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
  
  当代社会中由人类自己设计制造的非自然化倾向,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着惊心动魄的变化——森林被毁,河流污染,毒雾笼罩,土壤退化,沙漠肆虐、人祸横行。我们所感到的自然,充斥着枯竭的阴影,鸟兽的绝唱,水患的惩罚,而连那些本应新鲜洁净的空气也密布着浮尘与微粒,带给人类的是沉重的呼吸。这正如宫崎骏1984年执导的第一部长篇动画《风之谷》中所描绘的,这部作品不但包含着史诗般宏大的篇章和对人类与自然的深层哲学思考,更是宫崎自己对环境保护和人文主义长期深入探索的结晶。
  故事讲述的是巨大的工业文明在千年之后毁于一旦,地球上充满了能致人于死地的污染“腐海”和可怕的巨虫(称为“王虫”)。偏僻的边境小国风之谷一少数几个没有受到污染的绿洲,其公主娜乌西卡勇敢而善良。 她是家里惟一健康活下来的孩子,善于使用滑翔机御风而行,因在腐海森林中漫游,遭遇宿命的王虫并卷入了其与人类的战争。腐海覆盖在沙漠之中,这里生活着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相貌可怕的大虫,还有参天的吉树和各种色彩斑斓的植物以及漫天飞舞的雪花般美丽轻盈的洁白孢子。在这种看似美丽的环境里,人类却无法生存,因为大虫可以噬人,美丽的孢子有毒,漂亮的植物也能致人于死地。而这一切就是由渗入土地的污染形成的,那正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恶果。人类用自己高度发达的科技创造了巨神兵,他们的七日之火烧毁了世界上的一切文明,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毁灭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按照现代伦理学理论,人是自由的,但这个自由必须是在不损害其他个体自由的前提之下与责任对等存在的,人作为一种具有责任性的社会存在物,不能粗暴或野蛮地对待自然界,也不应片面地考虑自己的行为需求及利益满足,相反在作用于自然时必须确立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责任与义务,形成对其他个体包括自然环境价值在内的充分的尊重态度。风之谷作为为数不多的人类可以栖息的几个绿洲之一,其存在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在风之谷,没有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也没有现代社会沉重的污染。风之谷中的全部动力都来自于对自然风的使用,由于海风的吹拂,有毒的孢子无法进入谷中,人们得以在这里安居乐业,过着虽然原始,但却幸福快乐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人又重新回到了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境地。人类的文明又回到了最初原始的状态人类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的幸福简单的生活。
  与纯净的风之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可怕的腐海。人类僧恶腐海,憎恶那些栖息在腐海里的大虫、憎恶那些飘扬的有毒的孢子,不顾一切要去杀虫烧林,争夺最后的生存地盘。只有娜乌西卡知道这腐海是人类的污染造成的,是自然对于人类野蛮行为的惩罚,对人类的反噬。所有人都认为植物是邪恶的只会产生有毒的孢子,只有娜乌西卡相信植物是善良的。她在自己的地下室里用纯净的水和干净的土壤培育那些被人们认为有毒的植物,结果竟亲手塑造了一个极度纯净的花园。是她的对于自然中其他物种的爱心和尊重,使得被人们认为有毒的植物反赠给了她一个美丽的世界。她对王虫的友好态度,就昭示了人类尊重自然的美好结局。然而还有部分幸存的人类依旧执迷不悟。那个入侵风之谷的多鲁美吉亚公主为了抢夺巨神兵,控制全世界,不惜发动对贝基特的战争。最后导致贝基特城成为一片废墟。就在他们取得所谓的胜利运输巨神兵的过程中,却由于激怒了虫族,导致被飞虫攻击的飞船在风之谷的海边失事。这是他们肆虐自然之后,自然对他们的惩罚。人对自然过渡的侵犯,则引起自然的愤怒。宫崎骏再次向人们展示,人类的灾难主要是由人类自己的活动造成的,面对灾难。唯有仁爱与理解,对地球其他生物的尊重才能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培根说过“人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
  长期以来,人类以地球的主人、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忽视了其他物种和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内在价值。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在与自然融合与对立的过程中,的确有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记录,但是我们发现每一次的“改造、征服、战胜”。无不以更大的失败作为代价。在经历了自然一次又一次地惩罚之后,人们应该明白,在茫茫宇宙之中,人不过是大自然怀抱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是斑杂其间并非能置于其它之上的一环一节,是大自然宏大方程中的一个项数,是大自然用它无与伦比的精气和血脉成就了人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来的。”自然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共同拥有的家园。人类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变为尊重,由索取变为爱护,再也不要想着去统治地球主宰自然。
  另外,在宫崎骏每部作品里总有一株巍巍森然、含养千万生机的“母树”。支撑起整个生命维系的重任。这种独创的“森林中心史观”,我以为也包含着宫崎骏对于生机盎然的自然的渴望。同时《天空之城》中勒普泰岛的毁灭说明了人不能离开涵养她的自然。这部作品的背景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欧洲,可爱纯洁的小女孩席塔(sheeta)在善良勇敢的小男孩帕索(pazu)的陪伴下,寻找自己失落的故乡。在旅途的尽头天空之城,席塔说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话:“我终于明白勒普泰灭亡的原因了……尽管有可怕的武器,有很多很多的机器人。但是,离开泥土它就活不成了。这些,难道你都不知道吗?”宫崎骏再次想让世人明白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和人类如何发展,人都不能离开自然。不能离开孕育人类的大地。人类应该拥有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宇宙精神,唤起沉睡的扼制生态恶化的社会良知,敬畏天公地母,崇尚宇宙和谐秩序,挚爱地球上的每一生灵,人类自己才能够平衡、和谐的发展。
  
  三、困惑
  
  尽管宫崎骏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一个艺术家对于人生、生存、价值等问题的乐观的严肃态度,但是在现实面前他往往又表现出一种怀疑、无奈和困惑。在一次采访时他说:“我也想通过我的影片战胜自己对未来的恐惧感。对此确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人是丑陋的,生活是美好的。”
  《天空之城》中勒普泰岛最终的毁灭,同时也在告诫世人:在机械和钢铁的世界里。人类面对着的其实是未卜的将来,人类是否还有能力控制自己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风之谷》的结局同样是令人回味。伴随随着影片结尾优美的音乐。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植树。那一棵棵绿色的树苗象征着希望的未来。也象征着人类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悔过,宫崎骏用代表全人类希望的孩子们的举动来表现自己对人类还没有完全的绝望。但是一株小树苗和一个防毒面具的共存,则代表着人类将来未卜的命运,哈姆雷特的终极追问“生存还是死亡”式的问题同样困惑着宫崎骏。
  这种困惑在后来的《幽灵公主》里体现得更为明显。故事发生在日本大规模侵略山林的室町时代(公元14世纪——16世纪)。人们随意开采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人与自然界的各种神灵的矛盾就此产生(在日本国民中存在着泛神论观点,即万物都有对应的神灵掌管)。人类要生存就要砍伐森林,而森林的消失令动物无栖身之处。少年阿席达卡为了寻求破除自身咒语的方法来到日本西部,却意外地卷八了这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他与被犬神抚养长大的人类少女小珊(即“幽灵公主”)认识。小珊到底应该属于人类还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冲突究竟如何才能化解?宫崎骏感到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影片以掌管万物生命的麒麟兽的死换来自然环境的恢复作为结局。小珊对阿席达卡说:“我喜欢你,但是我无法原谅人类。”她得到的回答是:“没关系,一起活下去吧!”既然没有解决的办法。也只能继续共存下去。在此宫崎骏推翻了自己过去一直宣扬的理想,但是他没有给出新的答案,因为他的心情充满着无奈和困惑一对人类将来未知的命运以及与自然如何相处的困惑。
  
  四、结语
  
  《管子·人观》曰:“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蟹虽多,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曾子说:“林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都在强调人应顺时而取。依据现代生态伦理要求,人也应该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考虑追求自身发展的权利应与自然发展相和谐统一,而不应当无视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人不能脱离自然界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思考和探索一切生态问题实际上最终都在关注人的发展,都在按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认识和处理人类生存实践中的个体与共同体、部分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倡导并实现人对自然关系的正当合理性。
  宇宙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中国古人说:“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问是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爱万物,才能健康的生存和发展。海德格尔亦认为:近代以来的技术以人的理论思维为创造的源泉,把自然当作征服对象,这种技术发展的后果极为危险,往往在盘剥自然的同时也在毁灭着人自身,“实际上。人不是在的主人,人是在的看护者”。我想人类应该像诗人孙重贵在他的诗歌《翔》里所写的那样:“人类和自然本是一对恋人,携手共创爱的辉煌。”只是这路太长,需要人类永远的“上下而求索。”
其他文献
[摘要]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市场强烈的反响,连续几年未跌出过《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前10位。2006年小说被搬上银幕。电影在全球首映拿下2.24亿美元的票房佳绩。本文从得与失两个角度谈了影片《达·芬奇密码》的改编问题。  [关键词]达·芬奇密码情节省略 宗教回避 逻辑混乱    《达·芬奇密码》原是丹·布朗的小说,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市场强烈的反响,连续几年未跌出过《纽约
【摘要】作为影视剧的一个分支,动画片既受电影规律的制约,也受美术因素影响。动画剧作具有影视剧作的一般共性,也具有自己的个性。在动画剧作设计中了解并采用“禁区”、“幻想”、“幽默”、“Q版”、“视角”等思维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禁区 幻想 幽默 Q版 视角    在动画片中,与一般的电影电视相比,大多数动画角色设计得较为善恶分明,故事主线较为单纯,情节发展的起伏跌宕比较明晰,而一些系列电视
[摘要]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美国公映后获得来巨大的成功,实践证明,张艺谋导演是一位积极进取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是适应世界潮流的,同时,张艺谋导演懂得在全球范围内赢得观众的奥秘,作为美籍华人电影学者,为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为张艺谋叫好。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张艺谋 叫好    好莱坞电影一直是象征美国强大文化影响力的突出标志之一,亚洲也一直是美国电影的主要消费
即使面对突发的天鹅争斗画面,索尼Alpha 9 II也能快速对焦并追踪被摄主体,然后凭借20张/秒的连拍速度捕捉最佳瞬间。相机:索尼Alpha 9 II;镜头:索尼FE 200-600mm F5-6.3G OSS;焦距:600mm;光圈:F9;快门:1/1000秒;感光度:ISO-800。顶级对焦连拍体验  与前作AIpha 9一样,索尼AIpha 9Ⅱ也能在使用电子快门时,以20张/秒的速度进行
[摘要]伯格曼电影永恒的主题是:死亡可否体验,上帝是否存在,在影片《冬日之光》里,上帝可以被看作出现了,然而当一切化解开来,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时,对上帝的感知竟然成为了一种超越个人存在的神性的冷酷。如此抽象深奥的哲学思索出现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伯格曼采用电影这一方式接受主休的思维从知觉转移到思辨中去的把控能力,对《冬日之光》的分析可以思考电影阐释哲学的可能。  [关键词]上帝 沉默 爱    我走进
[摘要] 影视文化已经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影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影视 影视艺术    影视文化已经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影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影视是大众传播媒介    电影和电视作为一种记录、保存、普及、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其
仙境羊狮慕 邓大川摄/尼康D810,14-24mm镜头,光圈F3.5,速度1/60秒  云海是山岳风景的重要景观之一,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颠俯视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如临于大海之滨。所以云海或者带有云雾的摄影作品,往往能够带着观者的情绪,在天地间跳跃、弥散,令人心醉神驰,流连忘返。邓大川对摄影的追求如同其名,钟爱山川风景。他认为,置身山川之中
樹有多重要,你知道吗?树变成森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能促进土壤质地和养分的改善,可以说有树就有草,有草就有虫,有草有虫就有家禽、家畜,有家禽、家畜就能有人的生存。还有更多的实用价值,不一一列举。  除了实用价值,树还有审美价值。鲁迅文章《秋夜》中写到“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每个人的记忆中很可能都有一棵树,可能在家里的老宅,可能在学校的操场,可能就
通幽 郑群 摄 / 佳能EOS 5D Mark Ⅲ相机,28mm焦距,光圈F8,快门1/400秒。  摄影艺术,是通过取景构圖及摄影技术来反应作者情感和追求的一种手段。摄影师郑群时常行走于山川村落之间,无论风景还是人文都是他镜头中的重点。作品《曲径通幽》具有泼墨般的影调,工笔画的细节;《秋晨》天高云淡、山水薄雾;《山乡人家》厚重的云层,独特的光影,流露着山乡人家的温情;《早春》在前景油菜花与远处山
[摘要]当前动画教育产业正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对中国的动画产业是件好事。然而,通过对当今中国动画教育现状的观察,发现在高校动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掌握艺术基本功不够扎实、高校师资严重不足、动画理论研究极度匮乏、电脑动画制作教程泛滥成灾等,任何事物的成功都要经历一个迂回上升的过程,中国的动画更是如此,中国的动画之路只有靠中国动画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  [关键词]动画设计 动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