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自传散文的育人价值

来源 :语文建设·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t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什么课程教学,教学设计及反思都是必需的,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促使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通过反思、思考教学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在后面加以改进、完善。本文以《再塑生命的人》这篇享誉世界的文章为例,详细阐述教学设计及反思的过程。
  《再塑生命的人》是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是一篇自传性散文。了解海伦·凯勒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残疾作家,视觉和听觉上都有障碍,但她身残志坚,一生都在为自己喜欢的事业而奋斗。除了作家身份外,她还是慈善家、教育家,而且精通世界五国语言,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因此,重视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一、课前备课
  《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发人深省的课文,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这类课文应该让学生向中外优秀人物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促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教好这篇课文,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静静地阅读,在阅读中体会主人公精神的伟大。但是,阅读要带着问题去读,应该提前跟学生讲好,在读的过程中问自己“读到了什么、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学生默读两遍课文后,这些问题应该是可以思考清楚的。同时,养成这种默读、思考的习惯,对理解课文非常有帮助,这也可以看作是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给学生留下的问题要保证难易适度,太难或者太简单都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课堂上最重要的还是具体的设计,但真正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评价的主体,只有解放和发展学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水”,才能够解决学生“游泳”的问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如果这扇窗户被关闭了,心灵还能接触到光明吗?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给了人们答案:如果人生其中一扇窗户关闭了,我们还可以想办法去打开另一扇窗户,让心灵通向光明。在海伦·凯勒的心里,对她开启了命运之窗的应该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师,在这篇自传式的散文中处处都流露出她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与其说是海伦的心灵之窗是莎莉文老师开启的,不如说这扇窗户是用两人的爱共同开启的,所以才会产生后面的“奇迹”。海伦虽然是盲人,但她的内心能够“看”到田野、山花;虽然失聪,但她能够“听”到树叶响的声音;虽然她无法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莎莉文老师对爱的诠释,但她可以用心灵感受到。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体包含:第一,对人物的背景和经历了解清楚,这在课前的阅读已经做到;第二,让学生体会到莎莉文老师教学的艰辛过程及所获得的丰硕成果;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锻炼其交际能力;第四,通过对本文“爱”的主旨思想的理解,增进师生情感。
  2.教学重点和预设
  本文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到“爱”的含义。教学预设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也就是提前设置好游戏,具体设置为:前后桌学生做猜字谜的游戏,其中一名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爱”,另一学生在闭上眼睛学生的手心写出这个字让他猜。在告知游戏结果后,对这个游戏作一个简单的点评。
  3.教学过程
  教学采用让学生表演《再塑造生命的人》中具体角色的方式进行。
  (1)简单介绍主要人物角色
  选取甲、乙两位同学。假设甲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大病一场,变成了一个聋哑人。在这种情况下,甲同学该怎么样去生活、学习,其未来的生活会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甲同学闭上眼睛进入角色)乙同学因为意外失去了绝大部分视力,看实物都是模糊状态,经过反复治疗恢复了一部分视力,并且顺利从盲人学校毕业。现在给乙同学一个任务,让他去充当甲的家庭老师,应该怎么做?
  (2)教学过程设计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1~5段,思考老师提出的如下问题:
  第一,海伦在没有接受教育之前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第二,莎莉文老师在海伦心目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第三,莎莉文老师在第一次见到海伦的时候是怎么做的?这么做的用意到底是什么?
  教师在评讲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加入朗读指导,比如在读到“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的时候可以适当加重语气,并对重点字词作解释。
  在初步感知文章以后,应该深入探究文本。要思考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海伦从莎莉文那里学到了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情绪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个过程可以设置线索题,采用依照线索逐步分析的教学方法,得出答案。
  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还要注意对一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如课文第11段中的“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了我光明和快乐”,第39段中的“我感覺到正有无数的线条从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之间穿梭”。对这些语句要作重点分析,并且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去细细体会其中的深意。
  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课文。比如文中说海伦能够听到树叶哗啦啦的声音,但海伦既看不见也听不见,她为什么能够听到树叶所发出的声音了?还比如“我当时无法理解的话”“在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里“理解”和“明白”的究竟是什么?这些都可以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
  (3)对课堂效果的检验
  对课堂效果的检验主要基于两点:第一,学生是否理解了《再塑生命的人》的主题;第二,学生在听完这堂课后能够根据文中主人公的经历以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写出课后心得,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反思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上好一堂课是其基本职责,而如何上好一堂“有血有肉”的课则需要花很大的气力去做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开动脑筋,用别开生面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述《再塑生命的人》设计,教师先是让学生静静地阅读两遍课文。因为这篇课文融入了很深的情感,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品味,可以在其脑海中定下基调,使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已经对文章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在课前布置了阅读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读完两遍以后对问题已经有自己的看法,这样也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正式开始上课之前,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所了解,所以用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让扮演海伦·凯勒的学生在失明状态下去感受爱。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就是“爱”,另外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紧接着是让学生快速阅读,在这个过程同样提出了与课文中心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同时,对于文中描写精彩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对一些重点词语、语句进行解读,让学生加深印象。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对文中几处从表面看矛盾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文章为什么会这样写,从而发散学生思维,同时还能与学生融为一体。   短短的一堂课下来,从最开始的设计到最后效果的检验,虽然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多,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远远没有达到课文中所传递出来的师生情谊。因为时间相对较短,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也无法对每个人的思考进行点拨。笔者认识到,如果教学太过于重视形式而不立足于课文内容,则教学也是有形无实。因此,笔者也想尝试着采用传统模式来进行教学,虽然课堂气氛少了一些活跃,但学生对待问题会更加认真,思考也会更加深入,只是模式比较老套,课堂气氛并不算好。因此,务必要认真思考怎么才能讲一堂“有血有肉”的课。
  首先,教学要选择恰当的形式。虽然采用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可以瞬间活跃课堂气氛,一下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觉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老师也是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这样会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高涨。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的讨论泛泛而谈,并没有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问题,那课堂就失去了传授知识的作用,真成有名无实了。作为一名教师,最根本的还是要从课本中挖掘更多的知识,从课本中寻求更多的资源。当然,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能够将文本中的亮点找到,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课文的内容。如果能够在立足于挖掘课本的基础之上再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那才是一堂“有血有肉、形神兼备”的课。
  其次,要上好一堂课,还要懂得取舍,懂得抓住教学重点,这一点对于内容较多的课文尤其重要。《再塑生命的人》全篇长达4000余字,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如果从头到尾都要梳理,很难在一堂课内让学生真正掌握,所以要学会取舍,善于抓住重点。同时,对這篇课文的教学,笔者锁定的教学目标也比较高。其实,一堂课的时间内很难将文中内容讲全、讲深。虽然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爱”的主旨,但如果直接讲“爱”,缺少前面对情感的铺垫,怎么可以直接上升到爱呢?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也是在交流中先建立感情后才有爱的,而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很难做到情感交融,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上好这堂课呢?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从教师做起,一名走上讲台的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还必须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只有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给学生上一堂好课,学生才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以此引出中西方文字承载着的不同文化和思维。继而,由文字本身的造型原理出发,进一步阐述文字蕴涵的文化并逐渐延伸到由此派生出的建筑、艺术形态等领域,其中包括古典园林、佛塔、城堡、纪念碑、诗歌以及绘画各方面。从中更为深刻地体悟到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从“文字”的小天地到“文化”的大天地,由此窥见中西文化不同走向的本质。  关键词:文字 价值体系 文化与思维 内
摘要:欧文·斯通代表作《渴望生活》以传记的形式再现了梵高短暂的一生,再现了他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梵高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本文结合小说中的情节,从梵高的人生经历出发,表现了主人公在与命运的抗争中的勇敢和执著,实现了对生命意义的升华。  关键词:《渴望生活》 传记文学 欧文·斯通 人生经历  《渴望生活》是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他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详细记述了
摘要:《活着》叙述了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大悲大难,亲历了一家四代所有亲人的死亡,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但是福贵仍旧隐忍地活着。他的这种精神与现代体育竞技所崇尚的精神不谋而合。本文先分析福贵悲苦的一生,将之与体育竞技过程进行对比,以得出体育竞技人生中的内涵与哲理。  关键词:余华 《活着》 福贵 希望 坚忍  一、前言  余华,浙江海盐人,祖籍山东。中学毕业后,曾
摘要:索尔·贝娄小说《洪堡的礼物》对人类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刻揭示,对物质主义进行了强烈抨击,对人们对“成功”狂热追逐的现象进行了尖锐批判。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洪堡和西特林不同命运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成功”和“失败”的二元悖论。小说中多维度呈现的悖论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叙事张力。  关键词:索尔·贝娄 悖论 成功 失败  一、洪堡的成功与失败  出身于匈牙利犹太移民家庭的冯·洪堡·弗莱谢尔,是30年代闻名
摘要: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国的语言代表,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理论却是来自于国外,这也是国外对于汉语和中国重视的结果。但是由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研究时间并不是很长,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够深入,所以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能够帮助学习汉语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文章主要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知以及认知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在研究日本现代文学的时候,“现代主义”一词是无法回避的。从文学意义上来看,现代主义一般指的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新兴艺术学派和新感觉派两个文学派别所开展的文学活动。在《日本现代主义的比较文学研究》一书中,作者千叶宣一将日本的近现代文学同西欧的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比较,并且明确指出日本近现代文学深受西欧文学的影响。在作者看来,日本的近现代文学并不是在本土自动生成的,而是在吸收西欧文明之后,经西欧文明诱发而
《牦牛革命》 唐卡 40cm ×60cm 2021年  《二十一度母》唐卡 100cm×75cm 2020年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被誉为中國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品《二十一度母》以传统红唐卡的形式绘制,是红色和金线的完美搭配。藏语称“卓玛聂
青铜雕塑 39cm×30cm×27cm 2015年  这件雕塑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的父亲。父亲是一個勤劳、朴实的人,他干活累了,喜欢坐下来抽支烟,吧嗒几口,很享受的样子,那种幸福和满足不仅挂在脸上,也弥漫到空气中……这样的印象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不断长大,直到2015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想通过艺术的形式把他表现出来,通过泥土、通过我的手把这样的幸福传递给观众。雕塑完成后,我把它铸造成了青铜,并为
主管单位:甘孜州雅江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孜州雅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甘孜州雅江县作家协会  唐均  TANGJUN  《雅砻江》主编。1969年9月生,汉族。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甘孜州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西藏文学》《散文诗世界》《贡嘎山》《草地》《中国民族报》《四川文艺报》《甘孜日报》等刊物。  寄语  雅江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多民族聚居,一直以來不乏文人墨客吟诗作赋,
摘要:朱自清的《背影》的教育意义历来备受重视,但大多数的解读把其泛化为一般的亲情教育文本,忽视其中蕴含的“孝”的传统伦理道德,造成德育资源的流失。本文试从“孝”的角度来分析文本的教育意义,认为本文在表达父子相爱相怜之情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孝顺儿子的形象,这个形象体现了“孝”的一些基本内涵,在教学中可以紧扣文本挖掘这一资源,实现文本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背影 》 德育爱孝   引言  《背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