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坚忍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suorenj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活着》叙述了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大悲大难,亲历了一家四代所有亲人的死亡,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但是福贵仍旧隐忍地活着。他的这种精神与现代体育竞技所崇尚的精神不谋而合。本文先分析福贵悲苦的一生,将之与体育竞技过程进行对比,以得出体育竞技人生中的内涵与哲理。
  关键词:余华 《活着》 福贵 希望 坚忍
  一、前言
  余华,浙江海盐人,祖籍山东。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后弃医从文。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等,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活着》是余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命运,讲述了他的生命故事和人生哲学。主人公徐福贵尽管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却经历了常人所无法应对的苦难。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大悲大难,亲历了一家四代所有亲人的死亡,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但是福贵仍旧隐忍地活着。他的这种精神与现代体育竞技所崇尚的精神不谋而合。本文先分析福贵悲苦的一生,将之与体育竞技过程进行对比,以得出体育竞技人生中的内涵与哲理。
  二、《活着》体现的人生哲理——人生百态,只为活着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是乡间不大不小的财主徐家的阔少爷,父亲指望他光宗耀祖,重现上辈的辉煌,同时也祝愿他一生既福且贵。徐家对儿子的全部希望都浓缩在“福贵”二字上,这也是乡土中国最高的人生目标。期望儿子既福且贵,偏偏他是既苦且悲,如此天壤之别的反差构成的悲剧命运正是福贵一生的写照。四十年前,阔少爷福贵醉生梦死、荒唐至极,终于遭报应而命走背字,从此,苦难与灾祸频频降临于他,将他一次又一次地逼上绝望的境地。他的人生厄运是从他的堕落开始的,按照民间的说法,他的遭难与受罪,全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他是远近闻名的败家子,自小顽劣,无德无信,父亲恨他“不可救药”,私塾先生断言他“朽木不可雕也”。长大后,创业理财的本事他一点没学会,倒是无师自通地承袭了其父恶劣的遗风,钻妓院,迷赌场,整日沉溺于嫖娼与恶赌之中,终于将祖产祖业输得干干净净,父亲为之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自此,苦难与厄运像一对难兄难弟紧紧地伴随着福贵:先是母亲病死,接着是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遇难横死,小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一个个亲人相继先他而去,他却依然活着。死亡是极其悲惨的厄运,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柔弱的福贵竟然在一次又一次灭顶之灾的打击下,一次又一次地在死亡的边缘止步,于苦难悲伤的极限处善待生命,默默地承受着生命之重而无怨无悔地活着。不仅活着,而且越活越通达。这就不能不让人在对他不幸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之时,又油然升起敬意。余华由衷地赞叹福贵是“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
  虽然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命运的捉弄,福贵逐渐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财产、亲人和全部的尊严,而且也因此由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贫苦的农民。但是,尽管如此,福贵却没有被残酷的命运所击垮,相反,他默默地承受着这些苦难,无怨无悔、无怒无争地“活着”。余华在解释这种福贵式的“活着”的人生哲学时说,“活着”的力量来自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此,《活着》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样的一种生存哲学虽然貌似平淡,但在余华平静的叙述中却获得了一种感人的力量。
  小说对福贵生命故事的叙述,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叙述策略。当福贵还是一个地主家的纨绔子弟时,他的人生哲学就是一种简单的享乐主义。但是,当福贵经历了各种人生磨难之后,他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福贵懂得了亲情的可贵,但亲人的逐一死亡却使他陷入了难言的痛苦之中。不过,这些苦难在余华近乎残忍的叙述中,却让福贵最终看到了各种人生价值的虚伪:“为……而活”的人生态度,只能让人的生命消耗在各种无聊的争斗之中,惟有为活着本身而活,才是生命的真谛。福贵对生命的认识,其实是一种绚烂至极复归平淡的豁然。在这种豁然中,那些与生命本义相悖的各种“为……而活”的价值准则被统统颠覆。从这个层面上说,《活着》表达了余华对一切宏大话语的反抗与疏离,福贵的故事最终令余华对人生价值的寻求落在了生命本身。用余华的话说:“《活着》写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三、体育竞技人生的希望与坚忍
  体育竞技对当今人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身边充满各种各样的竞技精神。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过着体育竞技人生。
  体育竞技意识是人们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竭尽全力争取最佳效果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奥林匹克有一句重要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它激励运动员在拼搏中勇于向困难挑战,向极限挑战,向自我挑战。体育竞技精神,讲的是不怕苦、不怕累,几十年如一日的吃苦耐劳精神。我们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顽强拼搏的历史。在运动队,运动员都懂得这样一句话,叫做“要取得超人的成绩,就要付出超人的代价。”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想取得比别人好的成绩,就要流比别人多得多的汗水,就要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大的牺牲,甚至是流血。只有坚忍,才有希望,这就是体育竞技人生的内涵。而这种坚忍与希望在福贵的身上也存在着。生命于福贵来说,也许只不过是一段承受苦难的历程。但是他靠着非凡的力量,越活越通达,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这是他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的精神领航者。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展开中国的历史画卷,有多少英雄儿女断然奋起,把自己的鲜红热血洒在祖国芳香的土地上。我国体育健儿虽远离着战争的尘烟,但依然高扬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竞技场上续写着新的篇章。在激烈残酷的竞技场上,在挑战对手、挑战极限的抗争中,我国体育健儿不惧强手,顽强拼搏;不惧困难,奋勇争光,谱写了一曲震撼环宇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国家体育总局训练馆内标语:“只有付出超人代价,才能换来超人结果”,“用汗水与血水向目标冲刺”,“拼劲、狠劲、韧劲、骨气、志气、杀气”。一位哲人这样讲过:当一种精神所涵盖的优秀文化成分越多,它便越发灿烂。透过体育竞技精神所包含的内涵,不难看出它不仅闪烁着我国的共产主义理想光芒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又具有鲜明浓厚的古老东方文明的优秀传统与品质。体育竞技人生告诉我们,要获得胜利,首先就要坚忍,就要勇敢地“活着”。也许有人认为事业有成,前途灿烂,家庭美满,生活无忧,充满着甜蜜的味道,过有滋有味的生活才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但是要过这样的生活首先就要“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真实的生活应该就是这样的。它让你微笑,也常常让你痛哭;它给你希望,也常让你陷入无尽的绝望。在不可预测的命运里,磨难必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福贵被苦难搓揉了一生,失去了所有亲情的依靠,失去了所有幸福的眷顾。所以他说:“活着,真的,有时很难。”“不是你不想活,而是你自己让自己活不下去。”但是,在近乎绝望的环境里,他依然选择了活着。其实,选择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伟大。他向人们展示了卑微生命中的坚韧与顽强,对命运不公的容忍和人性的温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活着是一种不屈的姿态,只要坚强地活着,苦难的人生就会变得坚实而无所畏惧。
  “活着”也是体育竞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竞技精神不该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马克思讲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实际行动,胜似一打政治纲领。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让体育竞技精神做到“家喻户晓”,重要的是做到“人人实践”,它应该是多数人的实践,而不是少数人的实践;它应该是长期的实践,而不是运动式的你呼我应的实践。“灿烂的精神之花,必将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相信伴随着体育竞技精神的宣传与实践,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百花园中将会绽开一簇簇新的花蕾,体育战线也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我们也将活得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佚名.《活着》的经历——评余华长篇小说《活着》[J].作家,2010(24).
  [2]欧阳钦.为“活着”而活着——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活着》[J].作家,2009(06).
  [3]闫芳.论余华的黑色幽默[J].作家,2008(10).
  [4]沈清欢.余华:窥探人性的苦难[J].作家,2012(18).
  [5]崔玉香.远行路上的寻觅者与漂泊者——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与鲁迅《过客》比较[J].语文建设, 2005(11).
其他文献
版画 850cm×550cm 1987年  作品通过肖像式的人物塑造,巧妙的色调构成黑、白、灰关系,是他探索工业风情版画创作成果。作品中人物形象造型稳健扎实,平凡的形神展示了外表纯朴而内心充满激情与自豪的新一代炉前工形象。  作者在木刻语言上强调强化生活原型的概念,在细节描绘上发挥造型的严谨刻画、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把版画和制作意识与精细的素描功夫融合為一体,创作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工业风情写实版画
寓言通常是借助比较形象的故事来讲述某种道理。这些故事虽然有可能是作者创造的,但大多数还是来自民间的素材或者是一些神话片段。而无论寓言的构成是怎样的,只要成为寓言故事,就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笔者以《愚公移山》这一著名的寓言为例,重点探究人们对这一寓言的接受过程,从主体建构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一、《列子》中的“愚公移山”寓言及传统阐释  依照现有资料来看,愚公移山最早出现在流传于魏晋时期的《列子》
叶瑞瑜   1957年生于四川成都,号子瑜。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国画师承于国画大师岑学恭先生。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四川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巴蜀书画艺术院特聘艺术家,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重大展览活动并获奖。   艺术创作是劳其心志、苦其肌肤的行为,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图式语言无一不是艺术家之心声,《大凉山》系列观后给我的感受
摘要:《小团圆》中张爱玲利用其擅长使用的遣词造句能力将作品中主人公盛九莉30年的人生经历刻画得淋漓尽致。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既不属于家庭也不属于社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的生活中充满了残酷冷漠,感情苍冷。本文对主人公盛九莉与密友、外籍教师、亲人和恋人之间的交往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残酷冷漠,而是主人公历史感的匮缺。  关键词:《小团圆》 残酷冷漠 历史感 匮缺  引言
2020年2月1日,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花园社区的工作人员和物管公司人员正在每日排楼巡查。疫情袭来,社区、物管公司、民警、义联社工共同协作,做好防疫工作。  鄔静  大学本科。四川省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会员,成都市新都区摄影艺术协会会员,成都市天府新区摄影家协会会员。数幅作品获国家、市区级摄影奖项。
摘要:目前,各高职院校尚未在自身教学体系中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明确定位,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指出大学语文对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然后总结高职院校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相关素质和能力,并具体分析了市场营销专业对大学语文的合理定位。  关键字:市场营销 大学语文 定位  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其专业特殊性要求学生要敏锐了解
从2019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地市的小学语文教材全部更换为统编本教材。为了让语文教师能全面理解统编本教材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全面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平稳、有效地从其他版本教材转到统编本教材的使用,在教育部教材局的指导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组对不同版本教材与统编本教材在编写理念、体系结构、内容衔接等方面进行比对研究;对在教材版本更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
泥塑 25cm×33cm 2013年  泥塑藝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工艺精湛,薪火相传。从古至今,泥塑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传承,从日常生活小型器皿到寺庙楼宇大型佛像,再到今天的城市雕塑代表建筑,随处可见。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泥塑制品更是因其不可复制的独创性赢得人们的青睐。  这件泥塑作品描绘的是一位藏族老阿妈席地而坐,爬在腿上的小孙子正和旁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以此引出中西方文字承载着的不同文化和思维。继而,由文字本身的造型原理出发,进一步阐述文字蕴涵的文化并逐渐延伸到由此派生出的建筑、艺术形态等领域,其中包括古典园林、佛塔、城堡、纪念碑、诗歌以及绘画各方面。从中更为深刻地体悟到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从“文字”的小天地到“文化”的大天地,由此窥见中西文化不同走向的本质。  关键词:文字 价值体系 文化与思维 内
摘要:欧文·斯通代表作《渴望生活》以传记的形式再现了梵高短暂的一生,再现了他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梵高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本文结合小说中的情节,从梵高的人生经历出发,表现了主人公在与命运的抗争中的勇敢和执著,实现了对生命意义的升华。  关键词:《渴望生活》 传记文学 欧文·斯通 人生经历  《渴望生活》是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他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详细记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