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在培养人与人才中的作用浅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se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多年来,高等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一直是以培养专门化人才为目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主题”的办学观念牢固地树立在高校教师心目中。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人才是高校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任务。因此,高等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才这一中心进行的。打开任何一所高校的网页,查看关于某一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介绍,都详细列举了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而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只能是一个软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得到了良好改善,全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度提高。学校的规模扩大了,学生的结构改变了,校园内学生的密度增加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校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给高校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作为在高校工作的教师,近些年尤其体会到了培养学生先成人后成才,育人与育才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通过对当前学生基本现状的分析,就如何从小事做起,育人、育才相结合,强化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专业技能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基本现状分析
  
  高校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扩招,学校规模在短时间内上了一个大台阶。每年新生进校数量远多于当年毕业生数量,使得生/师比由前几年的十几上升到二十以上。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的上课规模也由原来的小班(单班)发展到二合、三合甚至四合班。学生与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机会必然减少。而专职学生工作者数量有限,并且一般由年轻教师担任,一个人需要负责多个班级的学生工作。况且许多年轻教师是短期内从事学生工作,他们同时还面临着继续深造攻读学位的压力,为以后转到某个技术专业岗位做准备,对当前所从事的学生工作难免力不从心。
  从目前在校学生的情况看,他们刚进大学时的年龄一般为18岁左右。从年龄上讲已经是成年人。可从心理上讲,相当数量的学生还未达到成年人的心态。从家庭状况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从小被父母、祖辈等宠着惯着,听到的赞扬远多于批评,心理上成熟得晚且脆弱,还不具备成年人的心态。如果学校在管理上对他们以成人对待,则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另外在中小学阶段,学校注重的是学习成绩,对人文素质、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则一俊遮百丑。面对经历了高考这一人生转折点,跨过了高招线的胜利,家长觉得卸下了多年的重任,学生觉得12年的辛苦没有白费,对得起亲朋和自己。在一片赞扬声中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但这时学生恰恰缺少上大学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成人和成才方面暴露出了矛盾。这一问题若不能很好解决,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当前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状况,削弱其社会竞争力。这个问题不仅是学生工作者需要重视的,也是学校里每位教师需要重视的。
  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看,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实体的结构在发生着改变,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发生变化。过去老师眼中的优秀毕业生,在求职的道路上出现了频频落聘的情况。如,2006年12月6日经济参考报的一篇报道,四川大学的一名优秀学生,在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担任学生干部,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可在求职面试中却屡次因欠缺沟通能力而被拒绝。全国各地类似的事情也常有发生。说明许多企业关于学生的“优秀”概念已发生了变化。有企业负责人讲:“很多学生的确很优秀,但缺少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只得选能力中等但是善于与别人协作的同学。”企业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学校里高分的“好学生”,而是能为公司作出贡献和成绩的员工;需要的不再是只注重个人张扬的“英雄”,而是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的人;需要的不再是恃才傲物的“人才”,而是能以企业为家全力奋斗的员工。关于目前的高等教育状况,有人提出,大学生在校必须完成两门功课:一是学会如何做事的本领;二是学会如何做人。后者是基础,前者是延伸。可现在的大学教育只有前者而无后者,或只重视前者而轻视后者。很明显,这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严格、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要求。教育是为社会进步、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服务的。我们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密切结合,才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育人和育才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以前的高校教师受我国高等精英教育模式和社会理念的影响,已在心目中牢固树立起了为经济建设培养某一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概念。面对的是具有高智商,有较强自控能力的成年人。作为任课教师,基本上是上课到教室,下课即走人。除了答疑时间,很少与学生沟通。教师的任务是育才,育人是学生工作者的任务。众所周知,一个人从儿童到成年,要形成健全的人格,所受的教育是多方位的。家长是第一任启蒙老师,然后是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在校大学生虽已接受了十几年教育,但在人格方面的完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加强以及对社会和周围人群的宽容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在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里,经常会发现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从而体会到高等教育的育人工作日益重要。例如,2006年6月带毕业班学生去外地实习,约一小时车程。上车后座位不太充裕,有两位学生站着。司机见状找出两个马扎给学生坐。可是到目的地下车时,两位学生起身就下去了,马扎留在了原地。后面几个学生不管马扎绊脚也紧跟着下车。这看似一件小事,但却体现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我们经常讲“素质”就是不用提醒,若日常的一些小事还要等待提醒,那对一个人的素质就要提出疑问了。类似事情的出现也体现了我们日常教育的缺失。以至于在学生走出高校大门步入社会后,一些不良行为仍没有彻底根除,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形象和发展前途,削弱其社会适应力。
  高等教育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育阶段,除抓好专业技能教育外,还应利用其特有的教育环境,承担起完善学生人格教育的责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了今天,大学首先是社会文化的辐射源和创新源。大学的人文精神应成为引领社会文化的先声[1]。所以,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尤为重要的。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完善人格,将优秀品质变成一种习惯。当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时,他们肩负的责任不仅是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播与应用,而更重要的是传承人类文明精华和对社会责任不懈追求的精神。
  
  强化使命感与责任感,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高级专门化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使命。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时刻都在讲的主题。可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很好的服务于社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学生的思维是灵活多变的。受环境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观念在随时更新。而我们的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只通过简单的规章制度和学生守则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顺应社会潮流,因势利导,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心灵深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他们走上社会后,即使遇到风浪和挫折,也会有自己的正确主见,而不至盲目从众。从专业角度讲,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即职业无贵贱。但从综合素质方面讲,社会所呼唤的是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才,即人品是有高低的。
  一个人事业能否干好,掌握专业技术仅是一方面。他是否愿意为社会付出和奉献,那就要看他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所从事的事业爱得有多深。就同样的事业岗位,同样的智商,同样的起点背景而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成绩,甚至有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不同的人对事业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有着很大的差别。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在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用朴素的语言说:“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如果太自私,对社会、对人没有感情,不行。”[2]袁先生介绍了自己研究水稻的起因,是由于年轻时亲眼看到了有人饿死在路边和田埂上。使他横下心一门心思研究水稻,提高产量,为的是能让更多人吃饱饭。这里没有豪言壮语,但明确反映了一个年轻人对人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当然,在学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首先是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优秀的习惯,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敢于直言著称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对目前教师整体状况评论时说:“问题之一就是现在老师学历提高,学识不见得怎么样。问题之二是现在很多老师无法在道德上成为学生的典范。一些老师的举止言行有损于老师的形象,此外还有受贿、考试弄虚作假等等,这些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3]这一方面说明教师队伍现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教师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这体现在日常工作的言行中,最直接的是教师怎样以高度的责任心上好每一节课。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影响着学生当前学习和以后工作的态度。譬如日常的一件小事:前几年手机刚兴起时,时而会有学生或老师的手机在课堂上响起,强调多次都不能杜绝。后来,老师们首先在上课前将手机关掉或调在振动上,学生自然也就跟着老师做,课堂上的手机铃声自然就没有了。所以,一所学校培养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多少会带有所受到的这所学校老师的一些影响。
  学生在接受四年的高等教育后走向社会,利用所学的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他们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总会带着学校教育的烙印。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等可以量化,而真正对社会贡献的多少、事业成功与否,是会受到综合素质制约的。那些在事业的道路上走得最远,对社会贡献最大的,往往是对事业热爱得最深,对社会有着最强责任感的人。
  
  参考文献:
  [1]吴焰.大学教育岂能功利化[N].人民日报,2006-10-17(5).
  [2]那一桩往事触动袁隆平.报刊文摘[N],2006-09-27(3).
  [3]祝伟(摘).言论.读者,2006(19):45.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教师在数量上已达到要求,可是质量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为了适应教师角色转换的要求,教师职前教育必须改变原先“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职前教育的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和育人的能力,和中小学的密切联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经。200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指出:“加强师范类特色专业建设,深入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健全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制度。”这也说明了师
伴随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环境的日益枯竭,城市水资源的短缺与污染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与身体健康,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采取措施来加大对城市污水的监测力度,改善不断恶化的城市生活环境。然而传统的城市污水监测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因此构建自动化、智能化
情感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对人的社会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音信号不仅传达文字符号信息,还包含了说话人的情感信息,从语音信号中提取情感信息已成为模式识别领域的
前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入学率持续提高的同时,凸显出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教育质量不同程度的下降。高校试读生数量和比例的节节攀升正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写照[1]。    试读生的由来及现实状况    1.试读生制度的由来  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包括教育部,并没有对“试读生”概念有确切表述,甚至都
在世纪之交,我国的高等学校经过了一轮新的扩招和整合之后,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素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应对这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方面,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尤为突出,而这种竞争主要就体现在以教师为载体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竞争上。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调动每名高校教师的潜能和工作热情,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实现高等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只
未知环境下移动机器人的同时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Mapping—SLAM)是自主探索领域的核心问题,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者也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
呼伦贝尔草原地区草畜双承包责任制①实施以后形成了定居定牧的居住生活②方式,由于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被动改变,传统草原社区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继而引发牧民居住生活、传
空间生产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再生产,也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对全面改造村落后村民与租户两类社会群体的空间活动与社会交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引入空间测
如何对校园进行人性化的规划与设计进而实现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引起了规划设计学界的广泛关注.从空间认知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校园人性化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