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旅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t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也是川端康成的自传性小说。作品以“我”的眼睛看世界、说世界,理解这篇作品的意义必须循着其心灵轨迹慢慢体味。中国学者研究这篇作品时往往更看重恋爱这条线索,大多忽略“我”的心灵变化轨迹。本文受日本学者濑沼茂树的研究的启发,试着探讨小说中“我”的心灵之旅。得出一个结论:作品中“我”的心灵经历了“孤独·寂寞→悸动·期望→净化·升华”的变化历程。另外,心灵也是现实的折射。心灵的旅程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现在的人们是极其适用的。
  关键词: 《伊豆的舞女》 心灵之旅 净化 现实意义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生于大阪市的一个开业医生的家庭。幼时,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十四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与世长辞。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渐渐形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他一生中写了一百多部中、短篇小说及大量随笔和文艺评论。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日本民族气质,贯穿着日本古典文学幽玄、纤细、感伤的情调和东方佛教的虚无色彩。以丰富的感情、敏锐的感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是作者根据自己1918年首次赴伊豆半岛旅行的经历和体验写成的。作品中的“我”就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对伊豆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在《汤岛的回忆》(1922)中这样写道:“我在伊豆尝到的首先是旅情,其次是伊豆的乡村风光,第三是正直的好意。”这几点在《伊豆的舞女》中都有所体现。《伊豆的舞女》讲述的是感到人生孤寂的“我”独自去伊豆旅行,路上遇到一群巡回演出的江湖艺人,便同他们结伴而行。他们心地善良、人情纯朴,使“我”感到温暖,便与那个天真未凿、烂漫可爱的小舞女之间隐然萌发了一种爱慕之情。四天后,同那伙艺人分手时,“我”那郁结的情怀早已苏解,在甜蜜愉快的感觉中,无端洒下一把沁人心碑的泪水。
  二、《伊豆的舞女》先行研究
  《伊豆的舞女》于1978年翻译介绍到中国后,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目光,在国内学界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总体上看,国内学者更看重恋爱这条线索,而大多忽略“我”的心灵变化轨迹。如葛在“析《伊豆的舞女》纯朴亲切的平等之爱”一文中是这样评析该作品的:“小说描写人世间的爱情、友情及亲子之情,在底层的人们——舞女和她的一家人的种种表现,体现出人间淳朴亲切的平等之爱。”其看重的是各种世间之爱,并没有提及其他更深层次的东西。王在“纯情·纯性·纯景——论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一文中说道:“作者成功地描写了青年人的懵懂情感和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的纯洁美好的人性;在描写优美景色的同时,做到了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此种评述仅仅分析出了作品的表面意义(男女之情、优美景色等),没有挖出作品的深刻内涵。再如宋“纯纯的情,淡淡的爱——《伊豆的舞女》和《邊城》中纯洁朦胧又无果而终的感情”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此文作者看重的也是恋爱·感情这一线索,只不过是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待这一问题的,和前面提到的两种评述没有本质区别,都欠缺一些对作品《伊豆的舞女》的本质内涵的分析。
  相比而言,日本学者对《伊豆的舞女》的研究是比较深刻的。濑沼茂树在《伊豆的舞女——关于小说的成立》中考察了川端康成当时出游伊豆的动机是为了摆脱因失恋而造成的生存危机,由此认为小说的主题在于主人公“我”的灵魂拯救。与舞女在伊豆的邂逅和交往不但抚慰了“我”的心灵伤痛,而且净化了感情,升华了人格。还指出小说中那远离尘世、风光绚丽的景色不是对现实景物的描摹,而是经过美化和诗化处理的,是为人物灵魂拯救搭建的特殊舞台。这种结合作者经历读解作品的研究框架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研究。本文将要探讨的“心灵之旅”也是从濑沼茂树的这一研究受到的启发。
  三、心灵之旅
  作品《伊豆的舞女》是以“我”的眼睛看世界、说世界,其不是一个观察者、评论者,而是作品中充满感情的人物,他的视野和感受深藏着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及情感态度。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把握作品的意蕴时,便不能像阅读其他作品那样把叙述者抛在一边,相反,必须循着其心灵轨迹,体味作品的意义。
  在具体分析心灵变化轨迹之前,需要清楚地了解作者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及其对《伊豆的舞女》创作的影响。本文一开始就有提到“川端康成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渐渐形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也就是所谓的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伊豆的舞女》这篇小说满足了川端对纯洁爱情和美好人情的渴望,是他对现实中得不到的温情与爱情的补偿性实现。在《伊豆的舞女》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受孤儿根性扭曲心理的严正反省,描述从忧郁中获得解放的喜悦。下面将结合原文,探讨“我”的心灵变化轨迹。
  乍一看,这篇小说似乎只是在简简单单地描述一次伊豆自然之旅,其实不然。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有关大学生“我”的心灵描写,这些描写细腻而完整,完全称得上是一次“心灵之旅”。
  首先,“我”来伊豆旅行是因为“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我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自分の性質が孤児根性でゆがんでいる。その息苦しいゆううつに堪えきれない)。可以感受到,来伊豆之前,“我”的心境整个是为孤独与寂寞所笼罩着的。
  路上遇到舞女等人之后,“我”的心灵由灰暗渐渐转向明朗。“私は一つの期待に胸をときめかして道を急いでいるのだった”“私も落ち着いている場合ではないのだが、胸騒ぎするばかりで立ち上がる勇気が出なかった”。路遇舞女,“我”感到“紧张”、“悸动”,萌生了一种“期望”。此“期望”既有一见钟情的意味,又有寂寞旅途中身心需要的寄托、抚歌。它是乡村新鲜气息的呼唤,也是“我”内在生命的颤动。
  渐渐地,随着相识与交往的深入,舞女一行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在“我”的心灵上泛起了水花,使“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升华。第一次是因熏子的纯洁而产生的。青年学生“我”在向茶店老板娘打听今晚那些艺人的住处时,老板娘“含有过于轻蔑的话语”,使“我”想到:“要是那样,就让那位舞女住到我的房间里来吧。”当从舞女的无拘无束、无邪无欲的神态上,“我”明白了她还是个未成熟的“孩子”时,完全打消了非分的念头,“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心に清水を感じ),“脑子里澄净得好像被擦洗过一样,笑容久久停留在脸上”(頭がぬぐわれたように澄んで来た。微笑がいつまでもとまらなかった)。“我”的心灵世界一扫过去的忧郁,变得日益净洁。又一次心灵撞击是青年学生“我”和舞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共同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我”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青年学生“对他们,既不好奇,也不轻视,完全忘掉他们是巡回演出艺人了。这种不寻常好意,似乎深深地渗进了他们的心”(好奇心もなく、軽蔑も含まない、彼らが旅芸人という種類の人間であることを忘れてしまったような、私の尋常な好意は、彼らの胸にもしみ込んで行くらしかった)。因为人们寻常对流浪艺人是蔑视的。“ところどころの村の入口に立て札があった。——物ごい旅芸人村に入るべからず”。因此,这一寻常又超乎寻常的“好意”换来的是舞女对青年学生“我”的反复赞扬:“是个好人啊!”(「いい人ね。」「それはそう、いい人らしい。」「ほんとにいい人ね。いい人はいいね。」)“这话语带有单纯而坦率的韵味,这是天真地倾吐情感的声音”(この物言いは単純であけっ放しな響きを持っていた。感情の傾きをぽいと幼く投げ出して見せた声だった)。这赞扬使青年学生“我”有了自我确认的信心:“连我也毫不做作地感到可以把自己叫做好人”(私自身にも自分をいい人だとすなおに感じることができた)。正是在这样的感激中“我”才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与自信,从而使自卑的、灰暗的心变得自信、明亮起来。“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理解,找到了久已渴念的人间真情,从人生困惑中解脱出来。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灵魂得以拯救。   小说最后,告别舞女之后,“我”独自躺在船舱里,“感到所有一切都融合在一起了”(何もかもが一つに溶け合って感じられた);“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私は涙を出任せにしていた。頭が澄んだ水になってしまっていて、それがぽろぽろ零れ、そのあとには何も残らないような甘い快さだった)。这尽情流淌的泪水便是心灵升华的象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伊豆的舞女》中“我”的心灵经历了“孤独·寂寞→悸动·期望→净化·升华”的变化历程。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伊豆的舞女》是一部“青春成长”的小说。
  四、现实意义
  心灵是现实的折射。作品描绘“我”心路的目的,并非是要人们认识其怎样变化,而是什么东西促使“我”的心灵变化。结合作者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联想到,“我”一开始的孤独与寂寞的心绪除了跟作者的“孤儿根性”有一定关联外,和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狡黠、阴险、邪恶也不无关系。据说这是在当时东京经常见到的。这样的都市环境让“我”感到极度忧郁。也许是为了寻求一种解脱,于是“我”踏上了伊豆之旅,作品将主要笔墨用在了其产生希望的伊豆半岛,细致描绘了舞女及其一伙人的美善心灵及悠闲生活。舞女身上的单纯、明朗、真诚、朴素、善良的理想人格感动了我,净化了我的心灵,拯救了我的灵魂。舞女体现出的这些道德品质,是未被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杂化的一种古朴的人格。“我”对之眷恋,可是“我的旅费全花光了”,又不得不回东京,所以离别使“我”感到有些悲伤、痛苦,“远方不断隐约传来鼓声,不知怎的,我的眼泪扑簌簌地滚下来了”(遠くから絶えずかすかに太鼓の音が聞こえて来るような気がした。わけもなく涙がぽたぽた落ちた)。
  “旅行”是从日常性中的解放。但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条件恶劣,“旅行”伴隨着一定的危险性。正因为如此,古代文人将这种“解放”和精力旅途磨难视为升华人生境界的途径。现在人们经常会有类似体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常常感到压抑、苦闷,又找不到发泄的突破口,所以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其实,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旅行,通过旅行舒缓压力,暂时抛开那些日常烦心的事,全心全意感受旅行目的地的风土民情和自然风光,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就如《伊豆的舞女》中的“我”通过伊豆之旅拯救心灵一般,让我们也来一次发泄自我、拯救自我的心灵的旅程。
  参考文献:
  [1]葛一鹏.析《伊豆的舞女》纯朴亲切的平等之爱[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
  [2]王新全.纯情·纯性·纯景——论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J].孝感学院学报,2007.
  [3]宋会芳.纯纯的情,淡淡的爱——《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纯洁朦胧又无果而终的感情[J].文学评论,2008.
  [4]刘婧.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
  [5]张晓宁.从《伊豆的舞女》谈川端康成“佛典”文学思想[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
  [6]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美独特的表达与理解,孩子也不例外。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美术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是能让幼儿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重要活动之一。新《纲要》非常注重对幼儿进行情感和艺术的陶冶,指出幼儿美术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形式。在日常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往往不能完全区分美术和游戏活动,他们常常把绘画当做游戏。因此,我们尝试把幼儿所要绘画、创作的内容或主题转化为具体的
抛锚式教学是由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约翰·布兰斯福德教授领导的认知和技术项目组(CTGV)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学习和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环境中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行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的教学
摘 要: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以浏阳市农村为代表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师资配备不足、教师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有待增长,教材选取、教学时间安排受限等问题。本文从认知迁移理论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原因探究,并据此提出教育部门应当深入一线教学课堂、提供教师交流的机会,并结合农村发展现状,探究教材适用性。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把握交流机会,活用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研究,梳理、整合教材知识点,统整教学
摘 要: 《长腿叔叔》是简·韦伯斯特创作的极具女性主义的代表作,书里的女主朱蒂得到了好心叔叔的资助上了大学,作为回报,她通过写信的方式把心声表露了出来。作者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当代女性形象,通过文学发声,争取女性的权利。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独立思想 现代意义  一、女性主义的来源  女性主义,也叫做女权主义,根源于西方进步主义,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和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19世纪末是妇女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繁复的作业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最多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关键词: 教学引入 教学手段 课堂语言  又到一年高考时,学生这么多年的学习到了丰收的时候。而每到考试的时候,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无
摘 要: 在现代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阐述了历史故事在初中教学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出对策。  关键词: 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策略  在我国,大部分初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不是一门新奇的学科,因为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以知识点灌输为主,学生感到十分枯燥。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十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到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分析能力。其中比较思维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完善地理学科能力,解读区域地理特征差异分析和原理、规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提高地理解题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采用地理的思维方
摘 要: 本文以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的备课设计为例,阐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诗词教学中进行实践与探究的理论依据与途径,从而改变了教师、学生在语文教学及学习过程中的状态与角色。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学生自主研读、合作交流、探究拓展,展示呈现,张扬个性,触类旁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学习方式 高中诗词教学 教学实践 备课设计  新颁布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将静态的理论知识根植于动态的操作技能中,有效地把内部思维活动与外部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涉及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更是全面落实培养学生实证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2016年贵州高考化学实验题考查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掌握,关注科学研究经历的思维过程,关注考生是否具备应有的化学观和价值观;化学实验题在完善和创新传统的学生实验的基
摘 要: 本研究以我校校园足球改革探索为调查项目,对我校校园足球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作出研究分析和总结。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校园足球运动整体上开展的形式和水平及影响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和足球运动整体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此结合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探讨适合我校校园足球发展的对策,为我校校园足球运动做出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