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散发出道德的清香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内容,有目的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施加影响,以引导人们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是我们整个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小学教育是道德教育所要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小学生应重点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培养谦虚谨慎、诚实正直、勤劳勇敢等优良品质。
  下面就如何在科学课堂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善于激励,做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实施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道德品质教育当成学生成长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角色,变教育者为引领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一是要尊重学生,甘于平等。要打破学生对教师权威的崇拜,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学生都有与人沟通的欲望,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平易近人,师生之间维持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科学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能够善待学生的奇思妙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他们以恰当的回应,使学生情绪高昂,学得主动、自然、快乐。二是相信学生,多赞赏。教师要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尤其是对待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真诚、具体地指导帮助他们。正所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激起涟漪。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是个传授者,更要是个发现者和引路人,发现学生身上的个性美、人性美,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惊喜他们所惊喜的,以欣赏的目光、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
  
  二、结合文本,注重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
  
  1.结合文本,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尊重事实的道德认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任何学科都有德育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实验过程中有一个马铃薯在盐水中也沉了下去,我没有回避,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马铃薯为什么会沉下去,并趁机鼓励他们不要迷信课本,要用事实说话。学生通过反复实验,找出原因是由于这个马铃薯太新鲜了,肉质厚实,使盐水浓度达到极限而无法浮起来。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马铃薯在水中都是浮起来的,书中所说的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学生为发现书中的结论有误而欢呼雀跃,我也为学生敢于质疑书本的严谨科学态度而欣慰。
  有时,我发现学生没有尊重事实,并不是一味地指责,而是细究其原因。如果他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而随了大流,那么就鼓励他要实事求是,发现什么就说什么,让他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意见,哪怕是错的也没关系。而对于那些因为上课不认真而瞎编乱造的学生,则要严肃对待,先是提出批评,然后让他们重新实验,下课后再找他们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要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学习。
  科学课中还有许多科学故事都是诚信教育的良好素材,如:为“日心说”付出生命的布鲁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们都是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精神的楷模。
  2.激发天性,鼓励引导,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
  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但对不认识的东西不可避免地怀有一种恐惧心理。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孩子们天性中的勇敢成分,使他们敢于独立面对陌生事物。科学课的教学就是一个使孩子们不断发现并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所以培养孩子们勇敢地认识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在对他们不熟悉的事物产生恐惧心理,教师就应该及时鼓励并作出正确的示范,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地给孩子们鼓励和勇气,使他们勇敢地探索新事物。
  3.合理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和精神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机会和其他孩子交流,造成了孩子们自我意识强而集体意识淡薄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诸如分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尝试。
  首先,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协调的方式结成小组。这种组合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
  其次,每当实验前先让学生讨论、分工,然后再开始实验。有时会出现学生之间争做或争吵的情况,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教育学生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别人,平心静气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根据,形成民主讨论的风气,同时引导学生先仔细倾听对方的发言,如果对方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这样,不但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与人平等、坦诚地共处,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也正确看待别人。
  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比如:五年级科学“制作小赛车”一课课后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制作的“小赛车”最有创意,最美观,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享受到团结合作出成果的快乐。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既达到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互帮互助,协同完成任务的优良品质,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三、加强督促,促进内化,巩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品质
  
  l.加强引导和监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毅力
  做一件事能否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是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很正常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例如,在科学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时往往都是兴趣盎然,有时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往往维持不了多久。教师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作全程追踪,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耐心细致地指导,才能使他们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我在上“光和色”一课时,带学生用三棱镜在太阳底下观察光和色。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下课前我布置了作业:不同的色光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要求写出观察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下节课汇报。课后的第一天,有许多孩子找我说他们的收获,而三天之后就只剩下一小部分了。为了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坚持到底完成任务的毅力,在接下来“光的传播”一课中,我加强了对学生的督促,并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最后分阶段以表演、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他们对要完成的任务的责任感,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磨炼了孩子们的毅力。
  2.注重人性化评价,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与小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行为特点,仅是依靠观念、思想上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适时适度的奖励或惩罚,有利于学生趋善避恶,实现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奖励,对小学生来说,来自教师正面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受赏识的愉悦,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一直坚持对学生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无论行为的大小,只要是符合道德要求的,都给予鼓励。
  例如,在三年级《植物》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就应挖掘“爱惜花草树木”这一道德教育内涵。我建议学生观察搜集时,只能是落叶、断枝,或以给小树整枝的方式带一些枝条来。教学中我特意安排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这一环节。每组的材料员都轻轻地把昆虫盒里的小动物放回草丛,许多孩子目送这些小生命回到自己的“家园”的过程。这样做,使学生懂得,人不应该无端地剥夺其他生物体的生命。只有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动物生命的关怀,那么他对于高级的生命、人的生命,才能真正尊重。生命是宝贵、神圣的,也是平等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视、善待。如果经常在科学活动中渗透人文关怀与生命意识,那么定能唤起学生心中那份纯真而又美好的爱心,也定能达成科学课的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珍爱每一个弱小生命的情感。
  科学课教学内容五花八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而且在很多课的教学内容中都包含着教学生做人、做事的内涵,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一堂课都渗透出道德的清香”。在教育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也要提出明确、具体、适度的道德要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训练,引导他们在道德行为实践中完成道德品质由打基础到养成的全过程。
其他文献
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一间简陋而整洁的实验室里,总是热闹非凡:有同学在喂桑养蚕。有同学在种草种菜,有同学在编织围巾和手套.有同学在拨弄着刚从外面采回来的芦苇絮……这一切竟都是实验室负责人王小聪老师交给同学们的科研任务。  在合欢花盛开的季节,他让学生收集合歡花去做扫描电镜,又让学生提取合欢花的色素,以此证明合欢花鲜艳的红色究竟是色素引起的,还是花的微观结构导致的。在柳絮飘飞时,他让同学收集飘飞
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心理学家大致将其划分为两大类: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接受式学习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学习方式,千百年来受到学校教育的推崇,数学课堂上占主导地位的也是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为特征的接受式学习。当下的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发现式学习。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理念深入人心。观摩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墨梅》这首题画诗,将诗与画融为一体。如何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这就必须关注到文本解读的多维视角。古诗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因其离儿童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其文化的视角,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广阔、多维对话,寻语文的情调与性灵,更要从儿童的视角把握文本的精髓,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带领学生进行精神的穿越,方
新课标提出通过美术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基本是通过一些教学环节和学生美术作业来实施的。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问题也不一样。如在低年级,孩子们喜欢做美术作业,表现和创作缺乏个性。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够,表现细节的能力不够,画面内容空洞等问题也是常见的。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该如何有效指导
随着资讯的发达和教研交流的日渐频繁与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秀课例与名师课堂进入广大教师的视野。在学习与吸收好的创意和理念的同时,我们会发现,优秀教师的课堂就犹如一位好厨师,他精选了上好的材料,经过他们一番巧妙处理——“烹”“闷”“炒”“煎”,就有了鲜美的“味道”和与众不同的“造型”。从中可以看出,素材的选择和处理不仅关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抽象与应用过程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
全球表面平均温度(GMST)比率的有限上升激起了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论,在一片辩论声中,Kevin Trenberth指出自然的气候通量可以压制全球背景下的变暖,造成稳定状态的比率,或者使其出现全球变暖停滞的hiatuses现象,而这具有极大的欺骗性。经过数年的监测,GMST的变化因年而异,甚至以十年为单位的变化也不同。Trenberth争论说,自然内部的变化是造成这些不同之处的原因,这些自然变异在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通过对专家理论的拜读和对实际教学效果的探索,笔者针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和大家一起学习。    一、新课程改革下,阅读教学呈现的几种模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仅仅指阅读者之间展开对话,更深层次的还在于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影响,大力开发并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近几年,广大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公开课,已开始使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常遇到让教师意想不到的尴尬场景。  【案例】《分米、厘米、毫
动态照明深度学习关联成像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提出一种适用于傅里叶变换关联成像系统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该方法可实现关联成像动态解码,样品只需单次曝光即可获得高质量图像。相关论文发表于Optics Express。利用傅里叶变换关联成像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动态解码神经网络模型(Y-Net),只要训练过程和成像过程的散斑场统计特性一致,即可高质量重建样品图像,且样
小学语文,我们通常接触的是现代白话文,可是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得“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吹来了高段语文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文言文。“文”即文章,也指书面语言;“言”即写、表述。那么,顾名思义,“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的出现,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带来了新的舞台。  可是,文言文作为一项崭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也让教师们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把握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