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听听那冷雨》为例看语言外部特征之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sl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笔者认为,语言的外部特征是语言的外壳,剥开“语言的外部特征”这一外壳,就能触摸到作者的思维脉络,感受到作者深挚的情感,领略到作者深邃的思想。语文教学从语言的外部特征入手,能够回归语文本真,使语文教学真正具有“语文味”,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在《逍遥游》后记里曾说:“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我尝试把中国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迭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这经过“压捶拉磨拆拼折迭”之后的语言必然会在其外部特征上显示出其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抓住了这种种形式,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秘诀。我们以余光中先生的名作《听听那冷雨》为例,谈谈语言外部特征的品读。
  一.叠字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有的叠字,有的叠词,有的叠句;有的对偶重叠,有的排比重叠,有的则反复重叠。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绘画美;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叠字还可以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先来看被后人称为“唐代妙品”的《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这是唐代诗僧寒山所作的五言叠字律诗。通篇句首均用叠字,八组叠字,情状各异,既有画面的美,又有音乐美,动态美。全诗用叠字描景、绘色、拟音、蓦状、抒情,因景生情,情境相生,朗朗上口,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听听那冷雨》也有这样的句子: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句中叠词不止有一处,这种叠词绵密的外部特征体现了其丰富的意趣:凄切哀婉的声律,节奏变幻的递进,珠落玉盘的碎声,营造出一种轻淡空濛而凄楚的氛围,传达出作者迷离而绵长的思乡之情。
  二.对称
  所谓对称句,就是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不要求完全相等或对称,不要求完全工整的句子。我们来研读下面的段落: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选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就这段文字的构成而言,首句为起始部分,提出了论证中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尾句为终结部分,以反问句,对小段中心进一步加以强调总括。中间几段是段的展开部分,它们或写兼听,或写偏信,两两相对,泾渭分明,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而且长短句参差错落,令人读起来跌宕起伏,朗朗上口,称得上融声美、形美、意美于一炉,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思索。
  《听听那冷雨》也有这样的句子:
  云情雨意 断柯折枝 乍现即隐(词内成对)
  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句内成对)
  树香沁鼻,宵寒袭肘。
  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
  那天下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句间成对)
  以上句子音节整齐,讲究对偶,词义对举,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节奏感、音韵感和对称美,既可以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感。
  三.长短句
  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长句结构繁复,内涵丰富,集中紧凑,逻辑严密,能细致地表达思想。短句,包括短的单句和复句中结构简单的句子。短句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达简洁、明快、有力。长短句的结合可使句式疏密相间,变化多姿,表达感情跳跃奔腾,意蕴丰富。我们来看下面的段落:
  我明晰了答案。两女同美同才,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寻机取势,处处得体的宝钗,一个人人称道,荷锄葬花,掩馆抚琴,独守高洁的黛玉,你问孰美,我说,别再伸出愚笨的手指,这个美,那个丑。其实,两者皆美,坚持高度和寻机取势同等重要。
  这一段,长则十几字,短则两个字,长短结合,观点鲜明,论述缜密,语言变化多姿,给人以美感。
  《听听那冷雨》也有这样的句子:
  ①杏花。春雨。江南。
  ②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营造出大雨滂沱的景象。因为这种浓缩,语义也变得丰厚多元,可以有多种理解:
  (一)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二)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 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 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三)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 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四)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如此歧义、倒装又兼拟人的句式,增加文意解读的乐趣与迷离的气氛;如此刻意地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韵丰厚的效果,更显新奇有趣。   四.诗文
  引用古诗文,能够言我所不能云之言,传我所不能道之情,或者传达得更巧妙,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古诗词作者大多善于营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拨动读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这些词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增添文章的神韵。比如下面的语段: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
  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蝶恋花》及《红楼梦》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主旨,化用或引用了很多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确有自己独特之处。比如蒋婕的诗词: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听听那冷雨》中作者余光中一生历经坎坷,与蒋捷一生的遭遇何其相似,引用蒋捷的诗词,其意可谓深矣!
  其实,《听听那冷雨》文本中雨的意象颇多,差不多写尽中华古典诗雨。时空交错,从台北到大陆,从春寒到秋瑟,从古代文人到自己人生,从自然的晨昏风雨到风土人情、古国诗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与笔端,大笔如椽,作文如点豆,每一个意象都饱含作者的乡国之愁和向慕中华文化之情。
  语言的外部特征是多方面的,表达方式、修辞特点、标点符号、艺术手法等等。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抓住语言的外部特征,敲一敲,听一听,嗅一嗅,沉入词句,品味文本的意蕴,感受言语的魅力。若能如此,语文可兴矣!
  卢世国,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责任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一片树叶》是苏教版八下“叶”专题中的阅读文本,编者将原作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去掉,保留了中间部分。作者东山魁夷是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被称为日本画圣,“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大自然”,“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而其随笔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较多地表达了生命执著的追求和对美的热烈呼唤。在《一片树叶》这篇随笔中,东山魁夷以一位
据新华社电,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4月21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连续7年稳步提升;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纸质图书、电子书的阅读量略有提升。在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上升的同时,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依然保持下降趋势。据统计,2013年,人均报纸阅读量较2012年
断想与追忆  老是做恶梦。午休时在梦中被人全身肢解了,屠者还问我要不要亲自去看看我那副剩下的骨头,又问我是不是埋了,等我还未反应过来,自己那副尸骨的幻像已出现。一场惊吓便醒了过来,双臂竟是恶麻酥酥的。梦里觉着自己是怀着孕的。奇怪的是,人活着居然可以看到自己被肢解的骨头而一点也不觉吃惊。我无法从释梦学的角度去寻找某一原理来为自己获得一个圆满的解释。想,只能是心理的日益恐慌和情绪的压迫所致。  然则,
邓国伟,1944年生,广东广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等课程。著有《回到故乡的荒野》(鲁迅论),《中华新文学史(上)》(合著),《触摸凝血的花纹》(鲁迅研究,合著),编有《南国诗潮》,《鲁迅散文精粹》等。现为中国鲁迅学会理事,广东鲁迅学会副会长,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全艳萍:邓老师,您好!您是多年来从事中国
现在,无论是在高考阅卷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都存在着一个令人很尴尬的事实——学生写不好议论文。主要表现为思想幼稚偏激,思路打不开,堆积素材,分析不够深入,认识高度上不去等。于是,有人认为现在的高中生大多养尊处优,不问世事,对生活和人生的艰辛体验不深刻,大脑里缺乏深刻的思想和辩证法,所以写不好议论文。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推卸责任的托词。实际上,问题主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执教者的心里要有“学贵在疑”的基本思想,并把这个基本思想贯穿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具体说来,就是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关于提问,我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设问的科学性    课堂设问的科学性,指执教者首先要了解教学对象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育对象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认知能力及水平,根据教学文本的材料实际,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疑问,达到通过课堂问题的
确定今天的题目,我头脑里首先想起我两次上庐山的经历。庐山在中国的江西九江,是非常著名的风景胜地。第一次去是1991年,我记得庐山上的别墅很多,大多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建筑风格是一个小联合国,什么风格都有;第二次是前几年去的,留下的印象仍然是房子,十年之间庐山上冒出来好多新的房子,新房子的主要特点一个是大量使用新型材料,另一个特点就是丑陋和平庸。大家一定注意到了,我的两次庐山之旅,说的是山上的房子,没
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之中。眼下,从“校校通”到“班班通”,从“远程教育”到“农远工程”,我国的基础教育网络建设正快速发展。伴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浪潮,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多媒体技术正被广泛用于课堂之中。  毋庸置疑,较之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以图像的魅力、音效的张力、视频的魔力呈现一个个独特而精彩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做了明确要求: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品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但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由于学业繁重,各科作业训练量大,几乎无暇书山一览,开卷一阅。再加上语文教学本身是一种渐进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如数理化训练讲解时效性强,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不太重视语文学科,语文被认为是“大科中的小科”。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则更是被边缘化,几乎处于
《散步》入选中学课本感动了多少读者,不仅是因为它真实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责任”,而且它平易朴实、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中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也让读者百读不厌。品味文中的语言如同吃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笔者在教读这一课时感到文章开端的第一句话就值得细细咀嚼。  文章的开端是这样写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看似平常的一行字不仅向读者传达了“讲了一个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