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的心灵之旅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三移学校,从高中毅然走向初中讲坛,完成了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名师、从年级主任到教科室主任、从教导主任到副校长的精彩转身。
  他把教科室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性地提出德育教研化,成功开启单元主题实践活动等校本课程建设的新道路,树立了科研强校的典型范例。
  他对抽象的数学符号、枯涩的数据有独特的感觉,变着花样让深奥的数学“活”了起来。
  24年里,他没有请过一天事假,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躬耕不辍,坚守着一名师者至纯至善的灵魂,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高高竖立起不可复制的“核心技术”。
  我们不禁要问,他是谁?
  他,就是甘肃省首届“陇原名师”、张掖市青西中学副校长王幼华。
  第一章第一次转身
  初出茅庐
  1987年8月,新的一学期开始了。
  王幼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敲开了张掖二中的大门,从张掖师专数学系的一名毕业生变成了张掖二中的一名教师。当时的张掖二中是一所完全中学,名师云集,如何立足?王幼华心里一点没底。
  他制订了第一份职业规划:先站稳脚跟,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学校让他带初一年级一个班的代数和几何、高一年级一个班的代数和立体几何。这样跨年级授课,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不同,工作量可想而知。很多人心里都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王幼华一点不怀疑自己的专业知识,他是师专数学系有名的“数学迷”。但面对陌生的角色,他紧张了,担心难受重托……
  他是幸运的,遇到了当时张掖数学学科的名师朱锡舜老师。朱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点化了他的学养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如何做人。
  上好课,必须过备课这一关,备课不是复制,“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一点王幼华懂。
  夜深人静,王幼华宿舍的灯依然亮着。教案一遍又一遍地写,一个环节又一个环节地反复推敲,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作图,甚至连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他都一一写下来,每晚都要熬到两三点钟。
  课堂上,他徒手画的图形象而准确,讲课时语言简练,思维清晰。“王老师水平高,不看教案,真厉害!”听课的教师没有想到,学生们也信服了。
  忙绿中时间过得真快。一个月过去了,王幼华与其他新教师一样面临着第一次考验:过关课。朱锡舜亲自担任评课组组长。“评课是一点不留余地的,简直是批斗会。”老教师早就给他们透了底。
  王幼华的课上得很成功,评课教师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意见就一条:声音小。
  短短的30天,对王幼华来讲是那样漫长,长得几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忘了家。当他回到家时,父亲心疼地说,刚一个月咋瘦了。父亲隐隐觉得,孩子爱上了这份工作。是的,一个月,王幼华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教师的完美转身。
   “王大哥”
  “大哥”——同学们这样称呼王幼华。
  马林是出了名的“刺头儿”,上课常常溜号,还结识了一些社会青年,常打架滋事。转化一个后进生,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必须迈过的“坎”。放弃马林,不会有人怪他,但王幼华没有这样做,他说这不道德。在担任班主任的第一天,他就给自己立下一个告诫: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教育是从尊重开始的,在王幼华眼里,马林聪明、仗义,于是让他担任了生活委员。
  学生李丹的爸爸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一次事故,李丹失去了父亲。听到这个消息,王幼华组织班委会连夜行动,踏进李丹家的出租房时,他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除简陋的锅碗瓢盆外,这个家真是一贫如洗。没有经济来源,李丹会不会失学?
  那一夜,王幼华失眠了。
  第二天,他决定在班里成立爱心小组,每天派两名同学轮流帮助李丹。王老师把这个责任交给了马林。在同学们真诚的关怀下,李丹度过了人生最苦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马林也因此发生了转变,最终考上了大学,现在担任某武警总队队长。
  这些年王幼华到底帮助了多少人,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教育之爱不是怜悯,是真诚地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点。”
  一天,高一学生何兵走进王幼华的办公室,“王老师,我想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行,但你要自学完高中的课程,达到大学一年级的水平。”孩子的兴趣容不得伤害,但他毕竟才高一。王幼华找来课本交给何兵,并与他一起制订了学习计划,他自然成了何兵的专业辅导老师。高二时,何兵自学完了高中全部的数学课程。
  参加全国数学竞赛一般都是高三年级的学生,王幼华向学校领导极力推荐了何兵。经过测试,学校破格让何兵参加了甘肃赛区的比赛。
  何兵成功了,获得了甘肃赛区的三等奖,是张掖赛区唯一获奖的学生。
  而何兵收获的远远不止这些,他收获的还有希望和信心。大学期间,他替老师上课;大学二年级,就考取了北京一所高校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多年后的一天,王幼华接到一个长途电话,是何兵,他兴奋地告诉王幼华他将赴国外留学。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王幼华真正走入了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离不开的良师益友。“遇到王大哥,三生有幸。”学生如是说。
  第一次住院
  超负荷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使二十几岁的王幼华咳嗽不止,声音沙哑,连说话都十分吃力,但他还是坚持上课。曾有几次,他觉得浑身无力,头晕头痛,连吃一口饭都很费劲。同事们劝他去看看医生。
  经医院诊断,确认王幼华患了“胸膜炎”。年轻的王幼华懵了。医生下了命令:“住院!”距离高考仅剩下短短的一个月了。“我还要上课,不住院行不行?”“不行!”医生的话没有一点余地,“不要命了,至少三个月不能讲话。”王幼华才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
  在使命和生命之间,王幼华显得很无奈,陷入了自责的漩涡。校长给他批了三个月的假,他住院了。
  “这是最遗憾的事,如果我不生病,还能陪着学生。”说话间,王幼华老师的眼里已泛出泪水。
  第一次当“官”
  1996年,王幼华担任高一年级组主任。
  9年的打磨,王幼华实现了从一名教师到学科骨干教师、从班主任到学校中层领导的转身。9年,漫长而短暂,对王幼华来讲却是一个新的起点。
  带好一个班容易,带领一个团队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它需要的是智慧和大度。
  学校每年都给老师分点福利。王幼华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所有的福利让年级组其他教师先拿,最后剩下的归自己。一次,年级组老师挨个拿了自己的一份橘子,挨到王幼华时却没有了。他暗暗庆幸自己高明。多年后,时任张掖二中校长的徐先章在教育局校长例会上还多次提起此事,让校长们好好学习王幼华老师的“为官”之德。
  时间还是转到1996年,学校迎接市上检查。星期一到校,老师们惊奇地发现:校园的围墙被粉刷一新。原来,星期天,王幼华带领年级组师生足足干了一天。
  “向高一年级组学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贾天杰校长在教师例会上表扬了高一年级组。学校因此掀起了主动找活干的热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时担任初一年级组组长的张虹菱老师谈起这件事,还充满敬佩。
  张老师还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学校承担全市职工运动会。早上,当她带学生准备到操场洒水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操场湿漉漉的,主席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高一年级的学生,王幼华老师睡得最香。
  当时操场还是“土”地皮,盛夏的夜晚气温很高,洒上水一会便干了。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必须干了就洒。就这样,王幼华和他的学生们一夜没有合眼。
  第二章第二次转身
  1998年,张掖二中整合城区三所高中成了独立高中,教师要“裁员”。
  王幼华是年级主任,又有10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他相信自己一定会留下。但命运和王幼华开了一个玩笑,他被调到张掖一中担任教科室主任。
  从心底里说,他无法割舍耕耘了11年的高中讲坛,王幼华第一次感到了迷茫。更让他不安的是:当时的张掖一中没有完整的教科研制度,仅有的一些资料还是从一个破旧的麻袋中找到的。这副重担自己挑得起吗?任命一个星期了,他还在冷静地思考。
  “开弓没有回头箭”,王幼华明白,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一条:突破重围。“初中教研是一块广阔的新天地”,他下决心在这块“处女地”干出一点名堂。
  激荡教改
  “好好的折腾啥?”在第一次全校教研会议上,教研室提出促进教师成长“三个一”,即每位教师每学期做一个课题、写一篇论文、上一节示范课。王幼华投下的第一粒“助长石”被老师们毫不客气地“踢”了回来。他说:“教师不做教学研究,充其量是个匠人。”教师们可不买这个账,长期的教学习惯要改变,真难!王幼华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
  1999年,清脆的铃声悠扬地响彻校园,春天轻轻松松地来了。田克爱校长走马上任,王幼华也迎来了他事业的春天。
  在田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为教研室配备了两名专职干事,聘请了8位骨干教研员。学校还成立了学科组,修订了教研工作条例。一份份制度、一个个方案从王幼华积蓄已久的大脑中喷涌而出,以教育科研推动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决策跃然而出。
  在初三五班和六班进行数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实验,在初二年级开展开放课堂教学实验,在数学教研组进行异步教学实验,在外语组开展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实验,在语文组成立大语文教学实验,在政史地组进行情境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的实验……全校各学科教师通过集体说课、备课、上课、议课(四课活动),推选出了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历史、地理8个学科的青年教学能手。
  1999年,在张掖师专8号阶梯教室,历时一个月的张掖一中教研成果展示观摩会如期举办。8位青年教师充分运用录音、录像、投影、VCD等现代教学手段,集中汇报了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数学异步教学法、政治情景教学法、大语文教学法等实验成果,受到地、市教育部门的广泛赞誉。
  有人开玩笑说王幼华命好。但是谁也无法计算,组织上示范课、召开学科组教研会议、学校科研大会,王幼华到底倾注了多少心血。
  为了激发教师的合理竞争,必须打破传统的评价制度。教师段位聘任制亮相张掖一中。这在张掖一中的发展史上可谓石破天惊的举措,质疑声也接踵而至。实践结果表明,段位聘任制彻底推倒了教师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藩篱,使一大部分教师开始反省自我,迈向了研究型教师的康庄大道。
  提起这件事,王幼华依然很低调:“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单元主体实践活动
  1999年秋季学期,张掖一中制定了几项“铁规”,让校园一片哗然。
  上下楼梯、上厕所须列队;课间楼道说话不影响第三人;全校男生一律理小平头。
  家长说:“有这个必要吗?”学生更直白:“请还我们头颅的自由。”
  德育形式和内容如何达成一致,德育如何深入人心?王幼华向田校长提议:将班主任工作纳入教研室管理。
  德育问题科研办,政教主任干什么?教研室是不是越位了?
  “大凡一种教育,如不实现课程化,就没长久的生命力。”王幼华认为,德育教育必须有一个“活”载体。这个“活”载体,就是以后实施的“单元主体实践活动”。
  2000年3月,教科室成立了单元主体实践活动课题组。开题会上,王幼华对单元课的形式设定、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评价、成果等作了系统阐述,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把实践活动纳入课程,开启了张掖一中教育改革的又一个先河。
  2000年6月5日,世界环保日,教科室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考察行”的单元实践活动。学生穿越三个乡镇徒步行走四五公里,对工业废水、厂矿附近的河流、黑河水质等进行抽样,并请随行的环保局技术人员当场鉴定。
  “学生撰写科普论文86篇,考察报告在《中国环境报》刊出。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责令限期整改。”
  这只是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单元主体实践活动还有意外收获。“活动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提升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家长给予了高度称赞。
  此项成果也获得了全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学校也被省教育厅授予教育改革先进集体。
  所有这一切,人们还是把它和“王幼华”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虽然王幼华在张掖一中只工作了短短的三个年头,但说起张掖一中的教研工作,人们不会忘记他,他实在是倾注了太多太多的心血……
  数学之美
  王幼华的数学课是出了名的。
  一次,学校准备为学科“断腿”的学生“开小灶”,统计结果出乎意料:王幼华所带班级的数学学科没有学生报名。学生说,数学很简单,不用补。
  王老师的数学课有一种“魔力”,那种“魔力”可以让学生的心在纷繁中宁静下来。
  老师们说,王幼华讲课严谨认真却又不循规蹈矩,讲每一个知识点,哪怕是解一道题,他都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想一点、多看一点,弄清来龙去脉。
  “不能把数学当做一门课来上,思维才是数学的灵魂。”王幼华认为,“最简单的东西,往往也是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通过对简单的把握,建立学生的思维体系,让他们自主推理会得出许多种结果。”
  不容置疑,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给学生许多做题之外的收获。“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最简单,却不是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一点启发、再多给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探究并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王幼华始终在教学中秉持着这样的理念。
  老师们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王幼华是“挖坑布雷的高手”,他常常扮演失误者的角色,创造出一个提问的氛围,让学生的脑子飞快地转起来,从而产生很多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学生王翔写道:印象深刻的是初学函数那一章时,王老师反复强调“用‘动’的眼光看待所有函数问题”以及“做题先画图”的学习方法,深刻体现了函数理论的精髓,类似这样的观点,使我在高中甚至大学的数学学习中受益匪浅。
  可以想象,在学习中受益的,肯定不止王翔一个。
  第三章第三次转身
  2010年7月,青西小学置换身份,变为中学。
  王幼华被任命为青西中学的首任教导主任。命运又一次把王幼华推到了风口浪尖……
  磨出的五环节教学模式
  青西中学的教师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教育观念不同,教学方式大相径庭,形成了“两头尖”的状况。如何在短时间里缩小差距,王幼华念起了他的“磨课”经。
  “鼓励部分学科教师先‘富’起来,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打磨’,磨出教学技艺、磨出教学品质、磨出教学智慧和专业素养,最后磨出高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王幼华带领年级组不厌其烦地“磨”教学预案、“磨”说课、“磨”课堂教学、“磨”教学反思。
  一次一次的打磨,“磨”出了“预习反馈,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达标测评,巩固提高”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如,数学“五段式目标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化学和生物“实验探究式”五步教学模式、政史地“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音乐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美术“四步骤” 课堂教学模式、《体育与健康》五环节课堂模式等“精品”课堂教学模式。
  课没有白磨,功夫没有白费。几年来,学校先后有61名教师在各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得奖励。
  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
  2004年,王幼华成了副校长,他说这一年他是最幸福的。这一年他也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
  在就职演说中,王幼华说:“在我的任职内,学校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得到足够的尊重,教师有尊严地工作,学生有尊严地学习。”
  在王幼华眼里,校长的责任就是关照生命,关注教师八小时之外的生命质量。为了教师,他不怕吃亏,绩效考核,把自己放到倒数第二名;为了老师,他宁可拉下脸来“走后门”。了解王幼华的人都会说,他是一个有着自己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力量而魅力无穷的人。王幼华自己说,教育工作,既要开发生命潜能,又要呵护好每一颗心灵。
  2008年,曾经的学生王庆松把儿子王涛送到了学校,巧的是王幼华恰好是王涛的数学老师,更巧的是,王涛跟他老爸一样调皮,成绩一样糟糕。
  “20年前孩子的父亲因事耽误了,不能让王涛成为王庆松第二。”王幼华主动承担起了给王涛补习功课的任务。王涛的妈妈觉得过意不去,对王幼华校长说:“多少总要收点费吧,不然我们心里很不安。”
  “不安的应该是我,20多年前,没有把王庆松培养好,现在,我要把王庆松的儿子培养好。”王幼华委婉地谢绝了王涛妈妈的请求。
  一个人到底有多大的抗压力,这种巨大的力量从哪里来的呢?是使命、是爱。王幼华深爱着他的学生,深爱着学校的老师,深爱着学校,老师们也送他一个雅称:平民校长。
  一节都不落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个相同的声音:王校长从来没有误过学生一节课。
  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王幼华每天早上7∶30到校,下午送走最后一个学生才回家。老师们开玩笑说,王校长这是查岗呢。王幼华幽默地回答,我是来陪你们的。
  有一段时间,王幼华被教育局抽去参加学校督导评估,评估组8∶30出发。他7∶30到校,上完课,又匆匆忙忙到教育局报到。这件事传到了秦福伟局长那里,秦局长就让车开到青西中学门口,等王校长上完课直接出发。
  2010年,王幼华的母亲不幸患上癌症住院,时值初三毕业班复习的关键时期,他一边坚持带学生复习,一边到医院陪母亲。
  由于过度劳累,王幼华的半边脸失去了知觉。中午放学他就到家附近的诊所扎针治疗,时间来不及,就干脆请没有扎过干针的校医给他扎。
  2009年假期,一次意外,王幼华的胳膊严重骨折,医生再三叮嘱,需要三个月的治疗。但是,学校迎接全省语言文字示范校验收,他又吊着胳膊走上了工作岗位。
  提起刚刚获得的“陇原名师”荣誉,王幼华说:“我首先是一个老师,一个数学老师。”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79-01  一、新课导入力求引人入胜,注重实效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语课中,课堂导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效的导入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化解学生的焦
期刊
[关键词]口琴教学;基础知识;聆听;审美能力;学习兴趣;基本技能  [中图分类号]C623.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93-01  器乐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學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课堂乐器应使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
期刊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新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发散思维;情境;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92-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個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之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改变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现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谈谈学生
期刊
十六国时期,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陇原大地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凉时期”。在这五个割据政权中,西凉政权存世时间不长,仅仅22年,但文治武功成就非常突出,这要归功于西凉的创建者李嵩。  李蒿,字玄盛,陇西成纪人,生于公元351年,卒于公元417年,是西汉名将李广的16世孙。据《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记载,李蒿“少而好学,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
期刊
记者: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与保证,新颖、独到的课改理念对学校课改工作的定位、实施和提升同样有着重要的支撑和指导作用,天水一中为什么把“提高教育觉悟,走向教育自觉”作为推进新课改的理念?  伏金祥:新课改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一切学生,把“提高教育觉晤,走向教育自觉”作为推进新课玫的理念,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教师将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提升到自觉的高度和水平,以高度的爱心、责任心和自觉
期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伴着稚嫩的童声朗诵和优美的旋律,静宁县德顺小学四年级学生们迈着轻盈的舞步,翩翩起舞。这是学校举办的“国学操”比赛中的一幕,孩子们优美的舞姿、奔放的热情、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成为这个春天校园里最美的风景。这是静宁县阳光体育运动中的生动典型。近年来,静宁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静宁县教育局将每天一
期刊
关键词〕 尊重;学生;个性;过失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23—01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很有个性的学生。笔者所带的2008届学生中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刻苦,思维敏捷,成绩优秀,就是不认真对待作业,大而化之,只有结果没有过程,还时常拖欠。为此,他多次受到科任老师的严厉批评
期刊
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五抓”工作思路,全力做好“五篇文章”,紧紧围绕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在加大教育规范管理力度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特色理论为引领,从特色校本课程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入手,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育功能,鼓励各校创立特色,形成品牌,不断探索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和良好的办学效益。  理念引导,准确领
期刊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设置悬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27—01  一、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在教学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现代心理学认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
期刊
关键词〕 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52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16—01    在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的辍学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城市学校的控辍率非常高,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生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