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qq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学科教学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难题。本校充分汲取多方经验,借鉴多元智慧,援引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搭建了由六个步骤组成的特色化、阶梯型融入机制。融入知识类学习:建好多元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背诵、记忆能力;融入理解类学习: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感悟、理解能力;融入应用类学习:增强社区互动联系,培养学生展示、表达能力;融入综合类学习:创设赋权增能机制,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融入评价类学习:开展多彩鉴赏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论证能力;融入创作类学习:建设诗词创作组织,培养学生创新、创作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有机融入的同时,培养起学生的多元核心素养。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阶梯路径
  一流人才的培育需要一流文化的滋养。中国人才的培育,无疑需要中国一流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一流文化的代表。“从2000年到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办共颁发了43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政策文件。”[1]在此期间,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至此,“以文育人”成了新时代教育建设的重要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也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学界同仁已经提出了很多策略,如从汉语言文字、爱国主义和革命战争传统、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和事件、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节庆等六方面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学校从‘项目化、本土化、常态化’出发,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抓”[3],但同时一些学者也客观地指出,有关策略在实践应用时往往会出现整体内容偏少、内容分配不合理、未达到相关标准等问题,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待统一,工具理性目标和价值理性目标有待整合,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待显性化,传统文化教育过程的体验性有待提升[4]。大部分学校在设计和实践时,或重知识而轻实践[5],或重方法多元而轻系统统整,从而使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有鉴于此,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以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思想为理论指导,以系统化方法设计为路径遵循,通过“活动链”设计生成了“能力环”,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阶梯式融合体系。如此系统的打造既促进了自组织,又激发了内生性,从而产生了颇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创设的六大类学习活动的具体内容。
  一、融入知识类学习:建好多元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认知、记忆能力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中的知道(知识),指向于学生的认知、记忆能力。着眼于此,本校构建了多元化、特色化的选修课程体系,通过多元课程的浸润、渗透、陶冶、感染,培养学生的认知、记忆能力。具体策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本校选择《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孝经》等作为学习材料,借鉴山东名师韩兴娥的小学语文教学智慧,为学生提供海量课内外阅读材料[6],丰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第二,有选择地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诗书中华》《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视频录像,让学生树立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勇气。第三,通过校园广播在学生刚到校时播放“每日一诗歌”,在学生放学走时播放“每日一故事”,润泽学生的心灵。第四,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发建设学生知识学习APP,鼓励学生每日打卡,每周开展一次知识比赛活动,评出“班级学习之星”和“学校学习之星”。上述策略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知识储备,也锻炼了学生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二、融入理解类学习: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感悟、理解能力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中的理解,指向于学生的领会、领悟、解释、区别、归纳、比较等能力。在此方面,学校大胆创新,通过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第一,把二十四节气活动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每个班级自行设计、排练,节气当天集中展演(半天时间),有诗词朗诵、课本剧展示、经典故事讲述、历史人物扮演等。第二,开展“大主题”教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重要内容(如孝、仁、礼、忠、义、廉等)设计语文教学,学校每月举行一次集中展示比赛,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打破学科间的边界和壁垒,开展学科合作教学活动,充分激活学生的脑神经和思维网络,如邀请音乐教师(唱诗歌、弹钢琴、吹笛子)、美术教师(课堂简笔画)参加语文教学设计,共同上课,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打造融合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以项目的形式提供资金支持。第四,开展校外研学活动,学校与旅游公司进行合作,利用节假日开展游学活动,走进田间地头、博物场馆,让学生感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文化气息。
  三、融入应用类学习:增强社区互动联系,培养学生展示、表达能力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中的应用,指向于学生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应用。在此方面,学校经常与周边社区、兄弟学校、市内场馆、社会团体联合开展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展示、表达能力。第一,定期到周边社区“送文化”,选送学校新排练、有特色、有品位、质量好的节目到周边社区展演。第二,与兄弟学校联合开展以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为主题的比赛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青少年儿童的风采。第三,与市内场馆联合设计、组织特色文化活动,让学生感悟传统精神,养成良好性格品质,如与文庙、博物馆联合开展“江阴英雄人物扮演活动”,让学生熟知儒家文化,了解江阴历史,热爱家乡。第四,组织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进班级、进课堂活动,让学生研究地方地理、历史、人文,通过思维导图、小视频、小话剧来书写地方地理、记录地方历史、表演地方人文。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平台,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培养与提升。
  四、融入综合类学习:创设赋权增能机制,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中的综合,指向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又具体表现在扮演特定的角色、建立多元的组织、制订合理的计划、参与有意义的活动,等等。在此方面,学校创设多元赋权增能机制,充分挖掘学生的多维才能和多方潜能,赋予学生多元领导权力,通过具身体验和自我组织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第一,建立“校园广播站”“校园记者站”“校园接待团”“校园环卫队”等组织,让学生分别扮演“校园广播员”“校园小记者”“校园讲解员”“环境(卫生)督导员”,让学生学会宣传学校、采访师生、接待宾朋、管理校园。第二,设立“教师小助手”“校长小助手”岗位,让学生帮助教师和校长管理班级、管理学校,传达教师教学任务、传达学校领导教育教学意见,帮助教师或校长组织开展校园活动。第三,在教师的指导下,跨班级、跨年级建立“阅读兴趣小组”“诗歌朗诵小组”“故事讲解小组”等学习小组,学生自主推选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学校小组定期举办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养成兴趣。第四,让学生在学校对外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学校开设“专家讲座”和“家长课堂”,让学生担任“联络员”“主持人”“校长助理”等。通过机制创设,通过活动组织,通过赋权增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五、融入评价类学习:开展多彩鉴赏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论证能力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中的评价,不是指根据现象观察和直观感受来做出判断,而是深刻地、理性地对事物的本质做出价值判断,做出有说服力的表述。它需要综合运用内在与外在的资料和信息,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理与判断。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论证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思想者”“哲学家”。在此方面,学校改革教学角色和评价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表达热情和辩论激情,通过“说一说”“讲一讲”“评一评”“辩一辩”等形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第一,“说一说”。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不仅要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还要在教师提问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此时的学生不只是单纯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在运用思维整合信息进行表达,是双向的交流。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仅是一位知识的学习者,还是一位故事的评论者、人物的评价者和历史的讲述者。第二,“讲一讲”。本校建议语文教师每周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自主展示,可能是“课前三分钟”,可能是“(大)课间三分钟”,也可能是“课后五分钟”。有学生主持,有学生汇报表演,表演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考,或者新才艺,实现浙江名师王崧舟所说的“美其所美”“美美与共”[7]。第三,“评一评”。前文所述的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参加二十四节气活动、体验社区互动活动、参与组织管理活动等,学校建议学生不但要参与体验,而且要“评价”“议论”,要把自己的观察所得、体验所感、议论所想写出来,向校报投稿,向国内外报社、杂志社投稿。第四,“辩一辩”。学校定期组织“校园辩论会”,各个班级往往会提前组织,选拔出参赛选手。学生在唇枪舌剑、斗智斗勇中,也锻炼了思辨、论证能力。
  六、融入创作类学习:建设诗词创作组织,培养学生创新、创作能力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中的创作,指向于学生的创新、创作、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最高阶的自我效能感,激发更高层的目标追求。针对此目标,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了如下教育教学机制:第一,“诗歌补写机制”和“故事续写机制”。教师知识的讲解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旦被打开,就不要随意封闭,要让它“绵延”“荡漾”开去[8]。为此,本校借鉴山西语文名师张桂蕊的教学智慧,建议语文教师鼓励学生“仿写”“补写”“续写”[9]。如此,不但能够体现民主、彰显学生的才华、展示学生的个性,也让课堂焕发出生机、活力。第二,“流水作文机制”和“轮流随笔机制”。本校的作文课堂不是固定于一两节课,而是隐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小组共用一个大作文本,教师在周一安排写作主题,学生轮流写作、轮换批改,教师周五集中点评。这样的文章写作形式可以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充分交流,展示不同学生的想法和写作能力。学生们相观而善,自然大受裨益。第三,“课本剧创作展演机制”和“诗歌赛创作评比机制”。创作“课本剧”、举办“诗歌赛”是本校的特色语文教学活动,每学期1~2次,每个班级精心组织、提前排练、自主评议、集体汇报,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展示表达、创作设计的能力。学校培养出一批“小诗人”“小作家”“小编剧”和“小评论员”。第四,“研究性学习制”和“小教师教学制”。学校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学长指导、家长指导、专家指导下开展“研究学习”,研究的“成果”要在班级或学校汇报。同时,还鼓励学生来做小教师、上小课(10~20分钟),可以在本班给同学们上课,也可以到低年级给学弟、学妹“开讲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自主学习以及让同学“教授”,对学生而言是不同的感受,看待学习对象的角度有所差别,学习效果也有不同,由此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钻研能力,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本校借助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思想,创新建设了阶梯型、互动式的小学语文特色化教育教学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从实践层面来看,良好地搭建了“知识环”,使之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发展进步的阶梯,也良好地构建了“能力链”,科学合理地塑造了学生的知道、理解、应用、综合、评价和创作等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了新时代各个学校所追求的全面育人、综合育人等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滢.21世纪中华优秀傳统文化教育政策发展研究—从“三进”的角度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5):8-15 25.
  [2] 彭菊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理论月刊,2015(1):60-65.
  [3] 赵彤,郭双宏.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化”[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05.
  [4] 张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8,39(8):108-112 147.
  [5] 张秀梅.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需有实践支撑[J].中国教育学刊,2021(2):106.
  [6] 韩兴娥.韩兴娥与课内海量阅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0.
  [7] 王崧舟.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
  [8] 王开东.王开东与深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2.
  [9] 张桂蕊.张桂蕊与语文拓展式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3.
  本文系江苏省教研室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小学)”(课题编号:2015.JSSJYS-1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724132105@qq.com
其他文献
2021年年初,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可以说,《指南》的印发为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也使革命传统教育真正从“宏观倡导”层面开始进入“微观落地”层面。然而,有不少人对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政治教育的层面,认识不
我国康复教育起步较晚,总体上缺乏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没有成型的标准.康复治疗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学生毕业后是否具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了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杭州市惠兴中
期刊
【摘 要】听磨读写,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善听,可以在理性的兼容中培育专业成长;研磨,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行动中自我修炼;悦读,可以在深度的吸纳中完善教育教学素养;乐写,可以在文字的物化中淬炼思想。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听 磨 读 写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只有高水平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现代公民。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自身思想理念的更新、生命状态的调整、专业功底的夯实无
课程思政是利用课堂这个平台将思想引领、专业学习、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高等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的创新和升华。在《传染病学》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大纲之中,以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础,加强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与传染病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政治认同、强化理想信念。在授课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理念融于《传染病学》教材教案中,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一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助于课堂气氛
【摘 要】本文从探索幼小有效衔接的多路径出发,以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三方为主体的调查报告为依据,发掘幼小衔接的可能性,聚焦中小学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和幼儿园关注的学习品质的共通性,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呼吁在追求学段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目标共同体、实行多元有效沟通等具体策略,探讨如何形成良好的幼小衔接生态。  【关键词】幼小衔接 多路径 调查报告 衔接生态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相互连接
【摘 要】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是一个以协作型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为目标的教师培训项目,笔者通过对该项目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协作型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够良好运行的程序,即充分沟通,确定共同目标;建立契约,确定参与成员;深入调研,聚焦真实问题;明确任务,落实活动载体;完善制度,加强机制保障。  【关键词】协作型 教师学习共同体 构建程序  自从“共同体
本文以命题特征、命题趋势与教学建议为主要论述维度,对近五年中考语文口语交际试题进行全面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口语交际试题命制呈现强调真实情境的营造、多元能力的整合等
【摘 要】课堂,是教师和一群学生“在一起”学习。面对数学学习任务与数学问题,一个班级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当想法有所不同时,多样化也就出现了,课堂成为多声对话的世界。教师应该参与对话,实现师生共享共识,互学共进。  【关键词】数学课堂 多声对话 教学  钟启泉教授认为,课堂,不是懂的人向不懂的人告知现成的“知识”的世界,而是相互倾听、共同求索未知问题的探究的世界。  一、现状: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当这些星星组合在一起,便是夜空里最绚丽的标志。教育要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一个有创造活力的班级可以使这些单独的点点星光聚成灿烂星火。”说到班里的学生,王颖老师的眼睛里闪着光芒。2017年,她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来到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任教。  如何引领学生提高自主性,构建一种多姿多彩的教育生活?王老师创设了内源于自我、引领自我成长的三个目标,即希望感、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