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品与生活这门学科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陶冶学生良好道德情操,锻炼学生意志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目标,贯彻、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遵循生活的逻辑,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体现其生活性、开放性、 活动性的特点,从而使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和谐统一起来,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我校充分利用文本,发掘文本资源,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贴近儿童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走进文本,将学生带入生活之中
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德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言行举止都是道德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我们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实施教与学,达到回归生活、知行统一,使学生学会做人。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给出了好多美好的生活图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很好地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这些美好的生活图景,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这些生活图景成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热情。教师要充分发掘文本资源,将学生带入到生活之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活,学会怎么去生活,最大限度地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
二、走进文本,将学生带入探究之中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有创意地去生活,是新时期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去感受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而给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和色彩的成功感,让他们去享受通过自己的创造带来的快乐生活,从而展现并提升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学校兴趣,激发孩子的探究、参与欲望,力争使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我追求的愿望,并且通过独立思考、切身体验、深度探究来悟出个中道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心悦诚服地、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教师的教育。
三、走进文本,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实践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活动受所入情景的制约。在思品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最好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去实际体验,然后让学生总结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教师要运用道德情感体验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四、走进文本,将学生带入活动之中
新课程的活动性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可见,活动是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两者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思想品德课时,不能像上文化课那样理性化、知识化,而应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情操的陶冶。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活动,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得到知识的充实、情感的陶冶、品德的发展,从而让人格魅力得到升华。如在《让我们学会合作》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使学生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组织合作的条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和喜悦”的教学目标,我们精心设计了让学生反复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过程。导入后,我们组织第一次体验活动。我们让学生捏熊猫,每个小组合作捏一个,每个学生捏其中的一部分,而后,各组交上自己的作品,全班一起评价、欣赏。由于学生在开始时没有进行小组协商,也没有明确合理的分工,因此,组合起来的熊猫都不太好。这时,我们让学生发表意见,找出不成功的关键问题,启发学生想到要相互配合。于是,开展第二次体验活动,重新捏一次熊猫。学生完成之后,我们让各组学生分别将第一、二次所捏的熊猫进行对比。进行了两次合作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这些问题,归纳出如下意见:成功的条件,事先要商量,人人都要负责任,分工要合理,经常交流等;失败的原因,相互埋怨,各自单干,分工不合理等。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效果更好。
五、走进文本,将学生带入实践之中
德性之知从哪里来?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性,而且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小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掉,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所以说,新课程提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回归生活,要以实际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把教科书用活、用真,才能发挥教科书的最大作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解,还要让学生会看、会做,这些都离不开课堂活动,而课堂活动要回归生活,也就是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总结,教学生善于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收到课程内容中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生活中塑造人生,在生活中完善自我。比如教学《爱惜劳动果实》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假日观察当地的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真正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学习文化的一根拐杖,是调动学习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思品与生活》和《思品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回归内心的宁静与祥和,让童心之花瓣幸福地次第舒展,为儿童平凡的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
(责编 张亚欣)
一、走进文本,将学生带入生活之中
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德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言行举止都是道德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我们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实施教与学,达到回归生活、知行统一,使学生学会做人。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给出了好多美好的生活图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很好地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这些美好的生活图景,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这些生活图景成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热情。教师要充分发掘文本资源,将学生带入到生活之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活,学会怎么去生活,最大限度地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
二、走进文本,将学生带入探究之中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有创意地去生活,是新时期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去感受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而给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和色彩的成功感,让他们去享受通过自己的创造带来的快乐生活,从而展现并提升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学校兴趣,激发孩子的探究、参与欲望,力争使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我追求的愿望,并且通过独立思考、切身体验、深度探究来悟出个中道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心悦诚服地、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教师的教育。
三、走进文本,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实践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活动受所入情景的制约。在思品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最好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去实际体验,然后让学生总结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教师要运用道德情感体验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四、走进文本,将学生带入活动之中
新课程的活动性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可见,活动是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两者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思想品德课时,不能像上文化课那样理性化、知识化,而应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情操的陶冶。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活动,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得到知识的充实、情感的陶冶、品德的发展,从而让人格魅力得到升华。如在《让我们学会合作》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使学生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组织合作的条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和喜悦”的教学目标,我们精心设计了让学生反复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过程。导入后,我们组织第一次体验活动。我们让学生捏熊猫,每个小组合作捏一个,每个学生捏其中的一部分,而后,各组交上自己的作品,全班一起评价、欣赏。由于学生在开始时没有进行小组协商,也没有明确合理的分工,因此,组合起来的熊猫都不太好。这时,我们让学生发表意见,找出不成功的关键问题,启发学生想到要相互配合。于是,开展第二次体验活动,重新捏一次熊猫。学生完成之后,我们让各组学生分别将第一、二次所捏的熊猫进行对比。进行了两次合作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这些问题,归纳出如下意见:成功的条件,事先要商量,人人都要负责任,分工要合理,经常交流等;失败的原因,相互埋怨,各自单干,分工不合理等。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效果更好。
五、走进文本,将学生带入实践之中
德性之知从哪里来?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性,而且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小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掉,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所以说,新课程提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回归生活,要以实际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把教科书用活、用真,才能发挥教科书的最大作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解,还要让学生会看、会做,这些都离不开课堂活动,而课堂活动要回归生活,也就是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总结,教学生善于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收到课程内容中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生活中塑造人生,在生活中完善自我。比如教学《爱惜劳动果实》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假日观察当地的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真正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学习文化的一根拐杖,是调动学习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思品与生活》和《思品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回归内心的宁静与祥和,让童心之花瓣幸福地次第舒展,为儿童平凡的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