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傲慢与偏见》的讽刺艺术(下)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shas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13-02
  一、《傲慢与偏见》作品中的讽刺艺术特色
  简·奥斯汀一直生活在乡村小镇里,父亲是当地牧师,家庭生活和睦,虽然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因为一直生活在自己小天地里,常接触到的也都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所以作品大都是围绕中产阶级生活中的婚恋故事展开的。虽然作者写的是婚恋这种小题材,但是建立在讽刺之上的婚恋情节设计,也使得本来平淡无奇的题材变得富有趣味性,借由婚恋为主题,通过不同婚恋观的对比讽刺,也反应了作者所倡导理智与情感的婚恋观。
  (一)讽刺在四起婚恋的设计的表现。
  柯林斯本身就是充满讽刺意味的人物,其婚姻无疑也是一个重要讽刺对象。在柯林斯刚出现不久就表明了自己的意图,为了显得自己近人情,声称自己要从贝内特家五个女儿里挑选一个好太太,得知简有对象时迅速把目光转向伊丽莎白。求婚时认为伊丽莎白嫁给他是天大福分,确定求婚失败后又迅速转向对其好友夏洛特的求婚,得以保全体面。三天求婚两次而夏洛特还接受了求婚,仅仅是因为他的财产及社会地位,可以作为保全自己生活而选择的保险箱,作者认为这注定是以后不幸婚姻的开始,以此来讽刺只为了金钱和物质而没有爱情的婚姻。
  威克姆是以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出现在所有人面前的,最开始表现出对伊丽莎白的好感,后来转而追求家世较好的金小姐,最后负债出逃携莉迪亚私奔。在达西帮其还债和金钱的诱使下才勉强与莉迪亚完婚,一个典型厚颜无耻的伪装者,而莉迪亚则思想空虚,喜欢卖弄风情,单纯追求个人享受的人。这是一个失败的婚姻,也以此讽刺那些只顾一时情欲而不顾理智和道德情感,只追求一时个人享乐不考虑后果的婚姻。
  宾利和简是书中所描绘的幸福的一对,却又不免俗套的印证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句真理。他们的结合也给文章增添了不少讽刺意味,两个性情温和的年轻人,一个为人随和性情温顺、一个美丽善良但却都有各自的性格缺陷、宾利性格中软弱没有主见,简性格中的软弱缺乏对爱情的表达能力,差点错失对方,作者借此想讽刺那些不能自主把握自己的情感,不能正视面对自己感情的人。
  伊丽莎白和达西
  全文中最成功的婚事也是作者倡导的理智与情感结合的典范。两人在初见时并没有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一个是文中傲慢的代表,一个是文中偏见的代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性格中的缺陷使得两人误会加深,达西第一次求婚的失败后两人开始认识到自身个性中的缺陷,达西开始纠正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傲慢感,伊丽莎白也开始纠正自己的偏见,两个不断完善自身,直到彼此真正爱上对方,而走到一起,是幸福婚姻的典范。
  四桩婚姻到最后都验证了开头那个举世闻名的真理,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一位太太,从开始第一句话我们对贝内特夫人愚昧的嘲笑,到故事结尾四起婚恋相继使举世真理得到验证,我们也被作者所嘲笑。
  (二)讽刺在具体情节上的设置。
  讽刺不仅作用于文中的四起婚恋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在具体情节设计上。首先是柯林斯三天的两场求婚的设计上,柯斯林在向伊丽莎白陈述完自己认为自己该结婚的理由后,遭到拒绝后认为伊丽莎白是故意摆架子,继续求婚,再次被拒,还在坚持认为伊丽莎白的拒绝是鼓励他继续追求还断言:“你并不是真心拒绝我,你是在效仿优雅,女性的惯技,欲擒故纵想要博得我的更加喜爱。”[1]确定被拒后出门还接受贝内特太太的祝贺。与第二次卢卡斯求婚中“他没让任何人知道,这种事情没有成功的把握,他是不愿让人知道的。”[2]的细节前后对比,具有深刻讽刺意味,无不透露出作者对于科斯林本性中的自我欺骗性的嘲讽。还有文中写到伊丽莎白去探望夏洛特的时候,对于夏洛特把自己的起居室安排在柯林斯较远的房间里,她很欣赏夏洛蒂这样的细节性讽刺描写。
  文章中对于莉迪亚和威克姆私奔事情的描写也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先是以伊丽莎白责备自己的父亲的失职,认为其不但没有开阔母亲的眼界也没有维护女儿的体面的提醒,没有得到父亲回应,之后便出现了莉迪亚和威克姆私奔的事。在事情到来时贝内特太太先是哭天抹泪、懊丧不已、痛骂威克姆,抱怨自己受委屈,觉得自己神经受到摧残。到知道莉迪亚和威克姆结婚的消息,立马操办嫁妆,状告天下,对于之前的事情毫不感到羞耻,还向四邻八舍炫耀。这样戏剧性的细节安排,一方面讽刺了贝内特先生之前的不作为,又进一步通过事情前后贝内特太太反应变化的对比增加了对其有失体面的愚蠢形象的讽刺。
  还有对于伊丽莎白和达西婚恋发展的安排上,一开始双方对于彼此的傲慢与偏见的态度对立已经是讽刺的前兆,到后面情节上宾利小姐不停的在达西面前诋毁伊丽莎白,却无意中增加了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喜爱,而威克姆的诋毁两人误会不断加深,以及达西在向伊丽莎白第一次求婚失败。两人再次结合的推动力是一心想拆散他们的凯瑟琳夫人,文中这些诸多具有讽刺意味的情节设计,可以看出作者对讽刺的情节刻画细致入微。
  二、作者个性在讽刺中的表达
  (一)婚恋观。
  从文中提到的当时的“限定继承权”即财产必须由男性来继承,家里没有男性的贝内特家的财产必须给表侄科斯林继承,便可看出当时社会女性地位不高,当时社会对女性存在的普遍认识就是只能依靠婚姻关系来摆脱自身的不幸。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主要描写了三种婚姻模式:第一种只为了金钱和物质而结合的婚姻,这一种在作品中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企图用婚姻来成为自己物质或地位上的保障,而没有感情为基础。第二种是追求一时享乐而不考虑后果的婚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威克姆和莉迪亚、《曼斯菲尔德花园》中的玛利亚婚后与克劳福德私奔、只顾一时享乐不计后果的婚恋。第三种一种理智和情感结合的婚姻,如《傲慢与偏见》中的简和宾利、伊丽莎白和达西、《理智与情感》埃莉诺与爱德华的结合、《爱玛》中爱玛与奈特利的结合,都是作者倡导的婚恋观,即理智来控制情感。   不管任何年代,爱情和面包都是一代人在婚姻面前纠结的地方,作者在不同作品中倡导了自己的婚恋观,这种观点不是只倡导物质与金钱,也不是不顾金钱与物质而倡导的只以情感为基础,而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感情的理智的结合。作者的婚恋观不是一味的宣传爱情至上原则,而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爱情至上原则。试图在理智和情感寻求一种平衡,理性是建立在日常物质基础之上,情感是建立在彼此的了解和接纳上,两者对幸福婚姻和生活都很重要。婚恋观也说明简奥斯汀自己作为女性的态度,那就是女性也应该拥有平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而不仅仅是依靠婚姻,这也其独立女性意识的体现。
  (二)乐活的生活态度。
  简·奥斯汀所处的十八世纪后期英国社会以伤感小说和哥特式小说为创作主流,那个时期“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庸俗无聊的伤感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3]作者作品中讽刺的运用使得小说充满幽默和风趣,结合作品来看不管是《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在简·奥斯汀的故事里几乎都是以主人公最后的完美结合结束,无疑与当时的伤感小说和哥特小说主流是背离的,结合《傲慢与偏见》作品中具体言语来看;“我只不过拿定主意,觉得怎么做使我幸福,我就怎么做,你管不找,与我无关的人管不着。”“人生在世,除了让人家开开玩笑,回过头来又取笑一下别人,还有什么意思呢?”[4]可见作者在作品中对于生活是抱着乐观态度的,讽刺的运用是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乐趣的表达,也让读者感受到对生活美好的态度,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在作者小说《诺桑觉寺》中女主角凯瑟琳是一个爱看哥特小说,受小说影响把小说中情节套用到生活中,经常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最后被亨利·蒂尔尼所纠正,借助文中的观点也是简奥斯汀所要表达的我们要学会区分小说和现实,不能被小说里的情感和想象绑架,应该有自己对生活积极的认识。
  (三)不断完善的个性。
  人无完人,作者笔下更是如此,作者所刻画出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作者对于每个人性格的缺陷进行不同程度的调侃,却也让我们认识到应该以一种接纳的态度面对不同的人,认识到人性中的不完美学会与不同的人在生活中和谐相处。也像《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和伊丽莎白那样,认识到对彼此偏见与误解的存在,开始纠正自己的态度,以及《爱玛》中的爱玛在认识到自己过于以自己的想法干涉别人的生活后,也开始自我更正。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在不断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不断纠正自我性格中的缺陷。
  三、结语
  简·奥斯汀作品《傲慢与偏见》虽然内容是普通的婚恋,但因为饱含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加上运用语言的能力使生活与讽刺完美结合奠定了小说幽默轻松的基调,而讽刺手法塑造出来的大量丰富的人物更是对情节的推动,主题的表达都有重要作用。简·奥斯汀的讽刺没有深刻的披露社会上的重要矛盾,也没有人性中的恶和丑不留余地的鞭挞,简·奥斯汀的讽刺是温和、幽默而直接的,存在于作品中生活场景中人物之间的打趣和戏谑,虽也有对人性的缺点的直接和间接性的讽刺,但讽刺之后更主要的是认识和纠正、故事最后也都是圆满的故事结局。讽刺在婚恋故事的设计中的运用,倡导理智与情感的婚恋观主题,也包含对于女性独立意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著.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译林出版社,2010.6.
  [2]侯维瑞 李屏维.《英国小说史》﹙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
  [3]孙建主编.《英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M].复旦大学出版社
  [4][美]安妮特·丁·鲁宾斯坦著,陈安全 高逾 曾明丽译.《从莎士比亚到简·奥斯汀》[M].上海 译林出版社,1987.4.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
8月28日,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郑健透露,铁道部编制了一份专门的铁路客运站规划。按照该规划,“十一五”期间,铁路系统将投资1500亿元新建或改建548座客站,并在全国建成六大枢纽性的客
摘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技能,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笔者认为,学生业务技能素质的养成,应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业务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38-02  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全
有时,星光闪耀的未必总是那些在镁光灯下灿烂微笑的台前英雄。
摘要:从海子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到那种既孤独又热切的矛盾。生存的困境、爱情的失意、自我流放的孤寂,让他更加沉溺于自我的精神困境中。然而他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对大地和人类有着深切的热爱,向往着人间的美好与温馨,“太阳”就是照耀他生活的全部力量和精神支柱,“王位”是孤独但高尚的自我定位,诗歌则是他全部的生命。因此,理解海子的诗,不得不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关照。  关键词:海子;生命;死亡;《死亡之诗(之采
摘要: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在西方音乐史的地位是独树一帜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钢琴奏鸣曲《悲怆》表达了贝多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命运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该作品的曲风与内容显得格外磅礴。该作品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通过对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使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音乐
笔者采用针刺第二掌骨侧腰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治疗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17~43岁,其中右侧21例,左侧20例,双侧2例
【正】 1 像萨姆·卡塞尔这样一个外貌奇丑堪比卡西莫多、并且无论球技及个人经历皆古怪无比的境外“入侵者”,能在NBA立足、还能活得倍加滋润,这个奇迹本身就充满了令人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城市化发展进程,许多农村地区的土地不断被征收。目前我国正在掀起关于“合村并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潮,这种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统一规划居住和服务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