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shan1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简·奥斯丁,在其1813年创作的《傲慢与偏见》中,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通过对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情节设计的讽刺,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本现实主义小说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画卷,并表达出作者对婚姻的独特看法。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进行分析,以期丰富现有的对本书讽刺艺术手法的研究。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讽刺;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情节设计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2-0028-03
  0引言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是简·奥斯丁(Jane Austen)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确立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至今仍受到普遍欢迎。由于生活环境所限,她并没有在作品中描绘一些宏大的社会场景或是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幽默风趣、细腻明快的文笔以及轻松诙谐、理性自由的笔触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独特风情。在整部小说中,她附着于人物背后,运用讽刺的笔调将小说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出理性的思考与批判。
  1《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
  1.1 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讽刺
  1.1.1 伊丽莎白
  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这一角色代表着书题中之“偏见”。作者将她塑造成一个聪明伶俐,开朗活泼,伶牙俐齿的中产阶级少女形象。在她身上,既存在着对于贵族阶级锦衣玉食生活的向往,也存在着对下层阶级的轻蔑与鄙视。以书中情节为例,在伊丽莎白最初遇见威克姆时,对其产生好感,尽管她并不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但当姨妈认为这样没有家产的男子不值得托付终身时,伊丽莎白便克制自己的情感。尽管伊丽莎白这一角色的价值观有一定倾向性,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并不会认为该角色不讨喜,而是觉得她理智现实,当断则断。然而,这种性格对她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书中,伊丽莎白被威克姆的花言巧语蒙蔽双眼,偏信他对达西的流言中伤,不但拒绝达西的求婚,还大加指责他的品行。但是随着达西的醒悟以及他对贝内特家庭做出的牺牲,伊丽莎白意识到了自己的偏见,接受达西的第二次求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奥斯丁在描绘伊丽莎白这一人物时,着力于让其形象更加丰满。在行文过程中,奥斯丁并未简单定义伊丽莎白的性格,而是先通过展现其性格缺陷,再描述其性格发生转变的过程,最后以伊丽莎白幡然醒悟后的思想与她最初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讽刺了她最初偏听偏信,妄下断言的人物性格。如此前后反差与对照,与文字上的讽刺相融合,塑造了一个既有优点又不乏缺点的中产阶级少女形象,其性格的全部发展过程可概括为:片面理智—偏见—克服偏见—全面理智,讽刺寓于其中,使其性格鲜明、形象立体。
  1.1.2 达西
  在《傲慢与偏见》中,男主人公达西这一角色则代表着书题中之“傲慢”,和伊丽莎白一样,达西也是奥斯丁笔下的理想人物。达西是一个上层社会的贵族青年,他相貌不凡,知书达礼,家财万贯。作者从其身世背景出发,在达西登场之初就为其设定了生性傲慢,难以接近的人物性格。二人初见时,他对伊丽莎白吹毛求疵,万分挑剔,这也是伊丽莎白对他产生偏见的起点。在之后的相处中,达西渐渐地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并向她求婚,但是他这傲慢的求婚却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断然拒绝以及怒斥,这令达西诧异万分。后来,达西检讨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傲慢品性,想方设法地帮助伊丽莎白的家人,从而消除了伊丽莎白的偏见,让她答应了他的第二次求婚。
  与对伊丽莎白的描写相似,奥斯丁通过对达西的性格转变以及对伊丽莎白的态度反差进行讽刺,凸显了达西的傲慢与骄傲。虽然小说前半部分中这样的傲慢形象令人生厌,但与后文中其深情的态度进行对比后,则更显达西的性格变化之巨,令读者能够跟随故事发展,更加深刻地体会达西对伊丽莎白逐渐动情的过程。
  1.1.3 贝内特夫人
  在塑造贝内特夫人这一形象的过程中,奥斯丁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讽刺手法以及对前后反差和对照的描写,使相关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笑料百出,更丰富了故事的多樣性。
  贝内特夫人一直自认为神经质,但是又对自己的做事方式充满自信,尽管经常被贝内特先生嘲笑,却浑然不知。例如,文中提到,当宾利租下内瑟菲尔德庄园的时候,贝内特夫人就把他看做了是女儿们的福气,立刻出谋划策,将女儿们好好收拾一番后拜访这位新邻居,以期自己的某一位女儿嫁给这位大富翁,从而过上奢华的日子。贝内特先生取笑自己的夫人没有头脑,说:“我看没有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作兴看中你呢。”此处,贝内特先生的话语中将妻子与女儿的美貌进行对比,已经是在讽刺夫人的无知与贪婪,但是贝内特夫人丝毫没有察觉到丈夫话中的讽刺之意,依然接着说:“亲爱的,你太抬举我啦。我以前确实有过美貌的时候,不过现在却不敢硬充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了。一个女人家有了五个成年的女儿,就不该对自己的美貌再转什么念头了。”奥斯丁虽没有直接对贝内特夫人的想法进行描述和评价,却通过简单明了地对夫妻对话的描写,间接讽刺了贝内特夫人的自大与愚蠢,将一个愚昧无知却又贪图利益的女人形象完整地展现了出来。
  随着女儿的恋爱和出嫁,贝内特夫人这一人物形象则更显滑稽。得知女儿和别人私奔时,贝内特夫人急得只能卧床休息,但在得知他们已经完婚后,她立刻一扫病态,红光满面。贝内特夫人最先考虑的不是女儿的幸福,而是感叹女儿终于找到了归宿。当伊丽莎白告诉她达西求婚时,“贝内特太太乍听到这条消息,只是静静地坐着,一句话也说不出。虽说她遇到对家里有好处的事,或者有人来向女儿求爱之类的事,反应向来都不迟钝,但这次硬是迟疑了半天,才听懂了女儿的话。她最后终于清醒过来,在椅子上坐立不安,忽而站起来,忽而又坐下,忽而诧异,忽而又为自己祝福。”此处,奥斯丁又使用了直接描写,通过对贝内特夫人一系列神态以及思想上的转变过程的描写,体现出了贝内特夫人对嫁女求荣的殷切期盼。作者先写其迟疑,再写其考虑“多少好处”,以前后反差的形式讽刺其对嫁女的渴望更甚于对女儿幸福的关心,将贝内特夫人虚荣的内心描写到了极致。   1.1.4 凯瑟琳夫人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对凯瑟琳夫人的形象描写也十分有特点。讽刺之一在于她的外在与内里的反差:她是达西的姨妈,尖酸刻薄,居住在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的公馆之中,无数华丽的衣裙却遮掩不住她那满腹的心机。讽刺之二在于她的待人接物:她滔滔不绝,不论谈论何事,都斩钉截铁,不容置喙。面对各路人马的吹捧时,她非但没有厌烦的神色,反而非常满意,露出仁慈地微笑。她一会儿打发客人们看风景,一会儿安排柯林斯的家务事,巧妙地讽刺了凯瑟琳夫人的自高自大、专横跋扈,人物形象被刻画的入木三分。讽刺之三在于她行为的阴差阳错:她对达西充满好感,希望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当她得知伊丽莎白已经爱上了达西的时候,从中作梗,宣布了达西已有婚约的消息,使伊丽莎白陷入绝望之中。幸运的是,凯瑟琳夫人与伊丽莎白的谈话传到了达西的耳中,得知伊丽莎白对自己态度已发生转变,才进行了第二次求婚。从这个角度来说,凯瑟琳夫人这一丑角恰恰起到了“媒人“的作用,令读者拍手叫绝。三层讽刺塑造出凯瑟琳夫人的形象,阴差阳错式的设计更显讽刺之感。
  1.2 人物语言中的讽刺
  《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乐于用讽刺的手法描绘人物语言,这种幽默风趣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刻。当贝内特夫人为自己女儿相中的好夫婿柯林斯与夏洛蒂结为连理时,她气得卧病在床,可当嘉丁纳夫人来拜访时,她却能眉飞色舞地谈道:“你来得正是时候,给了我极大安慰,你讲的那些事,像长袖子什么的,我真喜欢听。”从被女儿嫁不出去这一现实打倒,到与弟媳谈论时兴的穿衣风格,一幅神经无常,自相矛盾的糊涂嘴脸被塑造出来。读者不由从中感到荒谬与可笑,一场重病怎么能被当时流行的时装打扮给“治好”呢?
  当贝内特夫人得知柯林斯要来拜访时,第一反应就是痛斥这“讨厌的家伙”,贝内特夫人这样描述他:“我认为,他给你写信本身就很不礼貌,又很虚伪。我就恨这种虚伪的朋友。”可当看了柯林斯的信后,发现可以通过嫁女儿的方式保护财产,立刻改变了心迹:“他讲到女儿们的那几句话,倒还说得不错。要是他当真想给她们补偿,我绝不会阻拦他。”寥寥数语,将贝内特夫人反复无常,追求富贵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柯林斯的信:“倘若你不反对我踵门造访,我建议于11月18日星期一四点钟前来拜谒,抑或在府上叨扰至下星期六为止”。柯林斯的书信与其他人的书信不同,佶屈聱牙,一幅彬彬君子的样子,但其人矮小猥琐,固执古怪,人物的语言与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而后文不论是他向伊丽莎白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与凯瑟琳夫人要关系要好,还是他求婚不成,被打发走时仍要送谢函,都充分反映出这个人物的妄自尊大和愚笨。细看他的言论:“我这次并不责怪你冷酷无情,因为我知道,你们女人照惯例总是拒绝男人的第一次求婚,你刚才说的话也很符合女性的微妙性格,足以鼓励我继续追求下去。”这样盲目无知的话语更体现出此人的妄自尊大,“当局者迷”式的讽刺为小说平添一份戏剧色彩。
  1.3 情节设计中的讽刺
  奥斯丁在设计《傲慢与偏见》中的情节时,匠心独运,在多处体现了自己的讽刺。如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的闹剧,他结婚的理由简单地可怕:“他现在有了一幢舒适的房子,一笔可观的收入,便想结婚了。”当他来到贝内特家时,最先看中了简,但当贝内特夫人透露出简早有安排,他便迅速将视线放在了伊丽莎白身上。可见,他的结婚并不关乎爱情,一切只是因为时机到了。当伊丽莎白拒绝求婚时,他还自负地认为这只是年轻小姐的小把戏,继续厚脸皮地分析自己作为夫婿的种种优势,固执的举动令人啼笑皆非。
  除此以外,在对贝内特夫人进行描写时,作者也通过设计颇具讽刺意味的情节,使其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书中描写每当有上流社会的宴会时,贝内特夫人便带着五个女儿出入其中。刚刚选好宾利做自己的好女婿,却被达西阻止,希望落空;另一个看上的女婿柯林斯也被夏洛蒂“抢走”;加之小女儿莉迪亚和威克姆私奔,情节一下跌入谷底。但好在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达西的帮助下,莉迪亚与威克姆完婚,宾利与简经过一番波折,重修旧好,伊丽莎白也找到了英年才俊,過上了富贵生活。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归宿,贝内特夫人的人生目标也完成大半。贝内特夫人不被众人看好之心愿竟在高潮迭起的情节中得到了实现,如此阴差阳错,一波三折,充满了讽刺意味。
  愚昧专横的凯瑟琳夫人在得知伊丽莎白和达西之事时,怒不可遏地亲自上门羞辱伊丽莎白,以期能阻止二人的婚姻,但讽刺的是,她的一番侮辱并没有使机智勇敢的伊丽莎白畏缩,反而让自己碰了一鼻子灰。此事传到达西耳中,更是让他明白了伊丽莎白的心意,互通款曲,成就一段美好的佳话。情节的反差尽显讽刺效果,将她的盛气凌人、不可一世鲜明地描绘出来,表达了奥斯丁对这位有着旧婚姻观的凯瑟琳夫人的讽刺。
  2结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19世纪初的社会生活,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将讽刺艺术渗透在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情节设计等方方面面。“全讽刺”是奥斯丁小说创作中所使用的最为犀利的武器,她在写作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将理性的哲思赋予其中,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之先河。
  参考文献
  [1]步雅芸.《傲慢与偏见》四桩婚姻中的讽刺管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6):27 30.
  [2]胡舒莉.《傲慢与偏见》:全讽刺的艺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01):46 51.
  [3]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4]林文琛.奥斯丁讽刺艺术片谈—奥斯丁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的讽刺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1991(04):29 35.
  [5]覃礼兰.《傲慢与偏见》中人物性格塑造及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2(07):29 32.
  [6]石娇.英国文学作品中幽默讽刺研究—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英语广场,2019(01):57 58.
  (编辑:王锦)
其他文献
本文对DF-1型增油降水仪的原理进行了说明和阐述,并对该设备在矿场的实际应用过程和效果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讨论了设备的工艺技术和作用机理,设备应用的选井条件和效果分析对
粪类圆线虫病是由粪类圆线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近年来我们发现了2例因大便常规检见大量粪类圆线虫幼虫而被确诊的粪类圆线虫病.现与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这种寄生虫病.
期刊
脑脊液检出隐球菌后要进行隐球菌计数,计数的结果对患者患病程度及预后监测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理论物理与理论生物学家盖莫夫(G.Gamov)在1954年最先提出了遗传密码是核苷酸三联体的假说。1961年克里克(Crick)等人用T<sub>4</sub>噬菌体码组位移突变做形式遗传学实验,证明遗
Following the paper entitled A Preliminary Proposal on Crustobody Geotectonics presented by the first author to the 30th IGC in 1996, this paper further extends
The TOF-SIMS fragment peak ascrip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ions of mineral-bituminous groundmass of Jurassic source rocks in the Turpan-Hami and Junggar bas
本文介绍了煤焦油及其沥青深加工的加工工艺,结合国际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趋势,指出我国煤焦油及其沥青深加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针对金矿的特点,本文主要对金矿样品制备工艺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在地质样品制备过程中,粒度和质量是保证样品代表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样品缩分、细碎工艺两个环节
早产儿颅内出血,病情复杂,神经系统后遗症重,需要根据各项检查综合分析,作出准确的诊断,及时进行治疗.本文对27例早产儿颅内出血病例进行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