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美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feng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访人:谢云
  采访人:李澍周
  时间:2015年4月28日上午
  地点:谢云先生工作室
  李澍周(以下简称李):谢老您好,很高兴认识您。经常关注到您的书作,最近在您的画里又看到出现一些关于童年、家乡等的美好记忆,您能谈谈是怎么喜欢上书法、绘画和诗歌的?
  谢云(以下简称谢):其实,我最初是想当个诗人的,因为诗歌是最能表达感情的文学类别,像李白的诗,感情奔放,千古流传。但是被打了右派之后,就没法写诗了,那时不让你真实地表达感情。所以我只好把感情转化到书法上去,用书法的节奏表达诗歌的节奏。其实,诗书一体是中国的传统。先文后墨,中国的书法传统是这样的,先把文章诗词读通、作好,然后再用笔墨去书写、印证。书法也不是线条技术的组合,它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样,在写字画画时我突然有种感觉,觉得感情有一种上升的冲动,无论字也好画也好,它的用笔、构成、构图,它的节奏感,有时也许不完全按照常规的要求,却完全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这样,和书画就有了不解之缘。
  像墙上这幅“古道边长城”的画,两边都是支离破碎的线条,当中出现一个朦朦胧胧的小亭子挂在那儿,画面就生动起来了,这就是表达的需要,表达一种自己的情绪,就像诗歌表达的情绪一样,表达的是生活的感悟,人生的一种节奏。这是非常的写实的,不是抽象的。笔墨是抽象的,但提供的形象的内容是具体的,是感情的记录,生活的记录。
  李:以诗的情怀,美的节奏来表现您自己的人生,用书法绘画代替诗歌来表达情怀与生活?
  谢:是的。就是作为一个载体。
  李:您的书写非常随性,包括您的楷书、行书。什么时候开始把鸟虫篆作为您“草篆”的符号?
  谢:五十年代末期就开始写鸟虫了,虽然从颜柳写起,但字形上,越奇古越能引起我的兴趣。异体字和古怪的用笔我也很感兴趣,所以看到鸟虫篆便引起我的关注。从那时我的书写线条就开始绕来绕去,这和我家乡的篆刻家方介堪也有关系,他的篆刻图章鸟虫篆用得多,我便对着描画他图章的文字。他吟鸟虫篆有首诗“我欲探微通幽理,恍如笔底起风云”。据说仓颉造字也是虫鸟字形引出。古人的鸟虫篆多出现在兵器上,勾践剑上的铭文就是鸟虫篆,封泥里也很多,最有名的鸟虫篆是秦朝玉玺上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大都是作为装饰使用,而且是非常辉煌的装饰,用到生活里也很有趣味。搞篆刻的人把鸟虫加名堂加得很多,我的书写把它简化了,还是要书写的用笔,鸟虫是一种点缀。这样形成我的书体。
  李:您的书法还综合了哪些人的影响?
  谢:我写大字一开始是从柳公权、颜真卿学,学颜体的何绍基,秦汉的篆隶书临得很多,魏碑里的《张猛龙》,八怪里的金农给我很大影响,当代则是刘海粟对我有亲教,我们交往也很好,他影响我人生和精神。古人最难学的字是黄庭坚,我很喜欢,但他的笔太硬,我拿不动它。广西的沈章平学黄庭坚学得好,但没有留下来。那时我们在一起讨论研究,我说你的我学不来,但我写的那么通达你也学不来。
  李:刘海粟先生说您的字是“奇而不奇,不奇而奇,放逸可观”,这是句中国式的好评,魏立刚说您的书法“在这样的字和画面里,无所谓是字是篆,只见机锋天趣”,这种放逸和天趣在您的书画里也体现为一种童心,既高古又很稚拙。
  谢:童心,情真之美。我的人生物质不富裕,但《陋室铭》里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往来的人也大都是有追求的人。人生追求要把自己的空间放大一点,纯粹一点。生活的美感把它浓缩到写字里,我写得好,高兴,写不好,也高兴,写不好再写嘛!书法没有失败者。它是自我笔墨的张扬,有一种人生纯粹的美感,让自己人生心境空灵一点,是艺术的需要也是人生健康的追求。比如打太极很好,我是用笔打太极,更加空灵。在创造中得到美好的感觉,这是最有灵气的养生。
  李:您对魏碑里的《爨宝子碑》也用功颇深,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在写,能否谈一下您的心得?
  谢:《爨宝子碑》太深厚了,笔力雄强,写的人不少,但是都写得软绵绵的,不行。我当年是下了功夫的,反复地回头,出来,再回头,边写边回头看,思索,琢磨,用功少了不行啊。
  李:您从六岁受家训,习颜柳,到魏碑《张猛龙》,又习隶习篆,最后沉浸于金文、鸟虫篆,诸体相生发。并开始探索现代书法,您觉得什么是现代书法?
  谢:现代书法和传统书法是意象上的一种变化。但它的节奏还是传统的、有韵味的,是笔墨的节奏,不完全遵照文字的线条组合,而变成一种意象的描述。我写的“巨人”很典型,看不出什么字,我说没有字,是一个意象。但它的组合线条变化是书法的,节奏变化,浓淡变化很多,气象、情感上很强烈,这种意象的强调古代也有,但没有这么强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变化也更多,这是一种时代气象、时代感情,但是它还是传统的。人家如果问我这么写有没有依据,我说有,是从岩画里来,中国岩画就是这样,贺兰山岩画、广西岩画,岩画就是中国文字的初文。现代书法在书法的本质上没有变化,还是骨力用笔,还是气韵生动。
  李: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热衷于参加这样那样的展览,在形式上不断搞很多拼纸拼色的花样。
  谢:对。这就是一个形而上、形而下的问题,这是从形式到形式,没有内涵,好像进去了,实际没进去。有人拿这样的字让我看,我都说不错,我不评论,在书协十年,对这一类字我都不评论。还没进去就想出来是走不多远的。
  李:您写诗,写现代诗。您有首长诗《笔潮斋》,斋名也是“笔潮斋”,笔潮是什么概念?好像有您对艺术的某种认识?
  谢云:我的诗情意绵绵,我的书法用笔也是情意绵绵,诗书一体是中国的传统。先文后墨,中国的书法专统是这样的,先把文章诗词读通、作好,然后再用笔墨去书写、印证。书法不是线条技术的组合,它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不能降低它,不是形而下,而是形而上。“笔潮”对我自己来说就是字面上的理解,风云翻滚。还是和人生有关系。   李:您的这种生活感悟和创作,源于丰厚的积累,也就是古人说的厚积薄发。
  谢:是的。积累的阶段首要的是读书的功夫。可以说没有读书的功夫就没有今天。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匆匆忙忙,读书少。像唐诗、宋词都是要背诵的,也许当时并不理解,但几十年以后遇到这个环境时,有了这个感觉才会理解。我用那些句子来写今天的感受,是非常有用的。像四书五经、古文观止,那时候都是要全文背的。像王维的《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全文我都会背的,这样写起来感觉不一样,我不是看一个字写一个字。所以读书是第一功。
  还有就是写字功。我六岁开始学写字,写柳公权,十二岁写颜真卿,之后写《张猛龙》等魏碑,这一路走过来,奠定了书法的一系列功夫。书法要求心正、笔正、身正,这是古人常说的。比如我的坐姿正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我去广西开会,坐的直挺,一个人注意到我,问我说老谢,你是不是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过兵啊?我说你什么意思?他说,我看你开会三个钟头动都不动,这功夫怎么练的。我说国民党的兵我没干过,共产党的兵,游击队我干过。但我这个是写字练的。现在写字的人要是没这功夫,笔墨的节奏感就不可能有。
  再一个就是你喜欢的的帖本都要写,篆、隶、楷、草、行,只要是好的,喜欢的,都写。中国的文字书体基本上是500年一变,每一次变化都是非常大,为什么篆书变隶书变化那么大,是完全不一样的字体!变为楷书、变为草书,都是完全完全不一样的字体,这是怎么回事?当时那个变体的人需要多大的胆识?譬如王羲之,那么一个《兰亭序》,在当时完全就是现代派!别人没有那样写,他写,就形成了一个代表历史时代的风格。当代人的我也学,于右任先生的我当时就学过不少。哪怕是敌对的人,你不喜欢他的人,但字是好的,也要学。
  基本的四大体,体里头还有体,篆书还有鸟虫书、蝌蚪文等等,多得很。还有很多异体,当然鸟虫书是正体,是六书里有的。这么多字体为什么能存在?那肯定有它的合理性。只要你喜欢,都可以学。这样把诸体文字都学了,拿来用到自己的创作里头来,笔感就会变得丰富。有人说我写字怎么扭来扭去的,我说扭来扭去这是功夫,毛笔头都被我扭断了的。他又说你这个草篆哪里学的,我说,当然鸟虫类都可以变草篆。傅山就有一些草篆,那一次故宫有一个古人的展览,叫我们几个人去看,一看到那个字就有人喊我,说谢云你来看,你写的就是这个字,我说是啊,当年你们没看到,我看到了,我就是学他的。
  可以这么说。学书就是要博学,博了以后再回归自己独创的风格。这就是你必须要先进去,然后再出来。这是我天天讲的。有人好像进去了,但出不来,出来了也不像样,我感觉是读书不够。
  以上是说文化学习的基本功,但是人生还有个基本功,就是阅历、历练。我年轻时可以说是很不顺利的。中学读书,以后打游击,后来解放了,到了北京又打成了右派。这一折腾就是三十年。我现在对那三十年的感觉是“梨园一笑桃花红,三十年来到我家”。我这个体会你们是不会有的。
  关键是要把这正面的、反面的,顺利的、挫折的,一样都变成财富,变成自己的精神力量。有了这样一种经历,写字时用笔的气,气息、气质、气象都不一样。当然,我并不是说人非要那么做,都要去受罪呀,但从这里面确实能受益很多,得到积极的人生思考,激发人生的激情。司马迁那一段话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李:是,这是人生的重要财富。文学、艺术跟人的感受是密切关联的,古人讲“穷而后工”,“行万里路”,光有读书、写字的功夫还不行,还得有丰富的阅历。
  谢:对。今天虽然不必受苦了,但也要抵得住物质的诱惑。人对艺术文化高度的追求,一定要有定力,才能坚守自己的风格。譬如我,除了这个80平米的房子,几张纸,现在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我整天被老伴骂,说我没用。你们说我能为了迎合这个而去写好看、好卖的字画,因此丢掉自己的风格和精神么?自己苦苦追求一生,走进去再走出来,是容易的吗?要是为了写字卖钱,我现在别说买一套房子,两套三套,就是十套也买得起啊。我1954年到的北京,当时人美的一个同事对我说:老谢,这样吧,你给我一把字,我给你一把钱,咱们字也不数,钱也不数,好吗?我说不行,这样的字我写不出来。一张也没给他,当然,他也没给我一毛钱。
  还有一个学生,我没教过他,但认我是老师,看到我的状况就对我说:谢老啊,你现在好像是很穷,但是实际上你很富有。国博里头存了你80张字,有谁能存得进去啊,他们年年代代替你保存得好好的,你应该满足了。我说你这是精神安慰吧?
  也有人好心地劝我: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过的好一些吗,何必那么较真呢,死了谁知道啊!有时候想想也是的,有好吃的你为什么不去吃呢?这个物质的东西是很诱人的了!我老家就有一个卖画为生的人,画得也好,卖了很多钱,生活令人羡慕,一日三餐都有人伺候,几个菜,一壶家乡老酒,人生至乐啊。但我享受不了那个,摆脱不了我的追求,也只好自我安慰了。
  李:谢老您今年86岁了,您的书法也好,绘画也好,应该说达到了一个人书俱老的境界。尽管有些人觉得看不懂,对您有一些疑问,这都很正常。按理说您该放的都能放下了,但又谈何容易?所谓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都期待您继续耕耘,晚年能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谢:呵呵,这个飞跃,走向更大的成功,是人人向往的,像齐白石,最后几年的作品是最好的。只要生命不息,就得往前走下去。当然,这得听老天的安排的。再一点,就是我的时间保证不了了,一来人我就写不成了,还有一些要我给他写字的,门一推就进来了,拿一本小书给你,让给他写幅字,去年我都收了50本了。他有时拿去转手就卖了,我没办法,最后警告说你今年要再来我就请你到法院去,他还肯定地说“谢老你不会”!真是哭笑不得。还有的一个电话过来:“谢老啊,我想要你一幅字,给写了寄过来吧?”我们家没有保姆,就我们两个老人,怎么去寄啊!
  李:是啊,您的苦衷也是鲜人理解呃。今天也耽误了您不少的宝贵时间,从您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非常非常感谢谢老。祝您老健康长寿!
其他文献
在中国,象牙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左传》曰: “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周朝已有象牙雕刻的行业,《周礼·太宰》记载, 周朝的手工业称为“八材”,象牙即八材之一。周代规定只有诸侯才能持用象笏,唐朝时,五品以下的官员都能持象牙笏。作为印材,象牙印最早出现于汉代,明代甘旸在《印章集说》中称:“汉乘舆双印,二千石至四百石以下,皆以象牙为之。唐、宋用以为私
期刊
胡抗美:近些年兴起的导师制是新时期新时代的产物,这种形式是非常喜人的,今天展览的实际成果就说明了这点。对书法教育而言,尤其是这种书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要有艺术提高,或者说要走出瓶颈,这种教育怎么做,我觉得观念的领先很重要,我们的书法教育业应该有一个新的观念,这个新的观念对于传统是紧紧相连的,包括书法观念与创作作品,毫无疑问,离开传统就没有高度。书法是一种艺术,是我们要来进行精神享受的,这种精神享
期刊
隋唐官印近年来逐渐引起关注,若干新的出土品或传世藏品也陆续见有发表。数据的拓展无疑为着手对这一阶段官印体制开展系统研究创造了此前所不具备的条件。搜寻隋唐官印的数据应当包括存世实物和印迹两部分。唐印印迹很早就引起罗振玉的重视,《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中,首先摹录了收藏于日本正仓院的三件唐代文书上所钤的官印。近年罗慕鸿《谈隋唐官印之鉴别》一文中,也循此方向将几件唐代文书上的印迹作为鉴别的证据。【一】这一视
期刊
一、概念  草书部分来源于隶书,但其作为隶书的变体,与隶书可以说是同步演进的,即隶书本身是篆书的变体和俗体,由篆隶结合体到古隶再到八分,在其到了足够简单易写的时候,草体也完成了由所谓隶草到半草化到完全草化的变化,这种变化进程和变化关系笔者称之为“草变”。  认识“草变”,对草书的创作、研究和审美来说具有全局性的作用。这一变化开启了有关动态书体艺术性发展的序幕,可以说书圣、草圣的形成甚至书法成为一门
期刊
李胜洪先生和我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他在书法院,我在文学院,虽不可能每日见到,但是会经常看到。后来又成为邻居,逢春节时,我家大门上贴着他写的对联,当然是印刷品。  胜洪先生是安静文雅的人,我与他的交往亦是清淡如水。我知道他领导的书法院是我们艺术研究院的先进单位,我也知道他本人多次获得过文化部和院里的表彰。但我从没与他谈论过书法创作,更没去他的办公室或创作室看过他写字。明年他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
期刊
第四节:有关完形和分形的几点补充  (一),完形、分形与古人的阴阳思维方式  原则上讲,完形是一个西方词汇,是由格式塔心理学衍生出来的一个视觉名词。它有一个基本原理认为,几何规则状的物体即使缺失了一块,人们仍可以通过想像来填补那块缺失的部分,使之呈现为一种完形的结构,如月牙,人们不会因为它的缺损而忘记月亮是圆的这一事实。这是一种典型的“理念高于事实”的西方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借用这个概念来分析书法
期刊
赵冷月(1915-2002),名亮,别署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1950年移居上海。曾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生前出版的作品集有《赵冷月墨迹选》《赵冷月八旬书法集》《当代书法家精品集·赵冷月卷》等多种。  魏晋时期,以王羲之创立楷、行、草“新体”为标志,传统书法确立了以“中和之美”为特征的审美范式。所谓中和,按儒家的诠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期刊
按:  2014年2月22日下午,由深圳市文联、深圳市书协作为指导单位,福田区委宣传部、福田区文联主办,福田区书法家协会和深圳市书法院承办,由福田区宣传文体专项资金资助的“印象福田—首届深圳篆刻家作品邀请展”在深圳雅昌艺术馆成功举办。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军,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罗烈杰,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梁宇,广东书法院院长、广东省书协副主席李远东,广东省书协副主席、深圳
期刊
梁启超是政治家,也是学者,但首先是个文人。这是我翻阅两大册梁启勋收藏的其兄手札时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一、习书留影  就书法艺术而言,梁启超或许不如其师康有为之自成一家、声名早树,但每一纸写出,无论长文,还是短札,皆美观疏朗,布局考究,形完气足。  而梁启超在书艺上确曾用功甚深。1910年4月9日致函徐佛苏时即提到,除“每日平均作文五千言内外”,“其日间一定之功课”中,尚包括了“临帖一点钟”,并且
期刊
胡抗美:崔学路先生是一种现象,就像沈鹏先生给他的评价,说崔先生是“当今为数不多的具有战略思考的朋友”。崔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创立《青少年书法报》到后来举办系列大奖赛和活动,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推动当代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崔先生作品立足于传统,但是很有时代感,这些时代的信息反映在作品的包容性上,只要是能表达美,能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他都去尝试和探索。同时,他很注重作品的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