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疼痛科日常诊疗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它主要是指由于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所引起的疼痛,如神经系统的损伤、缺血、感染、代谢性疾病、神经受压等,使痛觉阈值大幅下降,继而因神经元兴奋性增强而出现异常的疼痛、自发性的疼痛、感觉异常和痛觉过敏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及生活质量。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有功能受损和解剖结构改变),包括中枢敏化、外周敏化、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下行抑制系统的失能、离子通道的改变等多种机制引起。而其中可能的病理变化包括:神经源性炎症、神经损伤、交感神经系统的异常、末梢神经兴奋性的异常和神经可塑性的变化。故而临床上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口服药物、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等治疗方法效果均不甚理想。神经病理性疼痛往往是一个慢性的持续的过程,病情往往容易反反复复,现在临床上的治疗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有半数以上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饱受着疼痛的折磨,慢性疼痛症状不能获得充分的缓解。脉冲射频由Sluijter等于1997年首先应用于镇痛治疗,是通过与人体形成的闭合通路,电极末端释放出冲击式电流,在电极末端神经组织附近形成高频脉冲电流,通过阻断或干扰疼痛信号的上行传导,抑制周围神经C纤维伤害性传入来实现镇痛的。其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治疗技术,由于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现已成为当今及未来研究与治疗病理性神经痛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脉冲射频治疗作为一种疼痛介入治疗技术,已经广泛应有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目前公认的星形胶质细胞标记性蛋白,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调节痛觉信号传导过程中特别是在神经源性疼痛阶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证实脉冲射频治疗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模型大鼠坐骨神经结扎部位可减轻病理性神经痛,本研究基于此基础,通过观察行为学及组织学改变,探索脉冲射频治疗对受损坐骨神经的修复作用,并通过测定受损神经修复过程中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GDNF表达的改变,探索神经修复过程中脊髓星形胶质细胞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探讨脉冲射频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90只清洁健康的成年雄性SD大鼠,在22-24°C、40-70%湿度和正常昼夜节律条件下喂养,自由进食和饮水。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PS组)和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SNL)+脉冲射频(PRF)组(PR组)。用Von Frey触觉测痛仪测量PS组和PR组治疗术后1、3、7和14天以及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机械痛阈,每次随机取15只大鼠记录观察。PRF术后1、3、7、14天观察结束后每组处死5只大鼠。PR组和PS组剩余大鼠均于治疗术后14天全部处死,制作坐骨神经病理切片,取脊髓组织称重匀浆备用,对照组同期行相同处理。通过观察大鼠在治疗过程中的一般行为,并测定其机械性和热性痛觉过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脊髓中炎性因子的含量。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神经组织GFAP和GDNF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1.C组大鼠活动自如,饮水规律,活动正常,环境良好。PS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跛行、下肢无力、脚趾合拢外翻、神经损伤等行为改变。PRF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症状逐渐减轻,治疗14d时与C组基本接近。2.PS组术后1、3、7、14d的MWT(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均显著低于C组(p<0.05),PR组明显高于PS组(p<0.05),与C组术后14d的MWT相近。3.PS组术后1、3、7、14d的TWL(热缩足潜伏期)明显短于C组(p<0.05),PR组的TWL明显长于PS组(p<0.05),14d时TWL与C组基本接近。4.PS组术后1、3、7、14d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升高(p<0.05),与PS组相比,PR组逐渐降低(p<0.05)。5.HE染色结果显示C组坐骨神经无病理改变,结构正常,神经细胞排列有序。PS组坐骨神经纤维排列紊乱。PR组坐骨神经组织中可见神经纤维聚集,开始出现重新有序排列。6.PS组术后1、3、7、14d GFAP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与PS组相比,PR组GFAP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同时,GDNF的mRNA表达水平趋势相反。7.PS组术后14d 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PS组相比,PR组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但GDNF的蛋白表达呈现相反的趋势。结论:神经损伤可引起炎症反应、神经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而PRF可能通过激活GDNF的表达,显著抑制GFAP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同时可能对神经病理性痛损伤的神经起修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