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维度的英语分裂句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w1234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裂句一直是国外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很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分裂句的句法特征、语义功能,这些研究对我们分析和认识分裂句提供了思路和视角,对我们进一步探讨分裂句句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但不足的是,先前研究所得结果不尽相同,甚至存在争议,并未触及分裂句的认知机制。另外,国内对分裂句的研究也相对滞后,它依然是我们语言研究中薄弱的环节之一,特别是从认知的视角对分裂句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十分少见。本文将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以图形-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分裂句进行阐释。探讨分裂句的句法特征、语义限制及其认知机制,以期对分裂句的本质做出合理解释。本选题的意义在于: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可以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研究的分支学科,目前还较少系统地应用于分裂句的研究,本选题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研究主要有三个发现:一、在it-cleft中,句子的各个成分(除谓语外)均可出现在图形的位置上,因而it-cleft使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各种有标记的图形上,成为一种有标记句式,但是突出主语的分裂句构成了一种例外情况。二、作为复杂句的一种,分裂句中的图形-背景关系与Talmy针对复杂句中图形-背景关系所提出的五大原则均不相符。它无法为分裂句中的图形-背景关系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因而五大原则是不完善的。三、作为常式句的变体,it-cleft和reverse wh-cleft两种分裂句遵循图形-背景的认知模式;而wh-cleft分裂句则遵循背景-图形的认知模式。在认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图形-背景、背景-图形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模式,而不同类型的分裂句就是这两种认知模式在语言中的现实化;不同类型的分裂句的认知机制是一致的,都遵循这样一种机制:说话者将常式句转化为分裂句,通过插入it is/was…that…和what…is/was…,使无标记句式中的图形成为有标记的图形,这一过程使分裂句成为有标记句式,从而使听者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有标记的图形上,说话者的这一主观变化可引起听者对有标记图形的注意,从而更加突显被强调的成分,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文章认为,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使用分裂句,这既有语用上的原因,更有认知上的理据,那就是说话人采用了不同的识解方式。不同的识解方式特别是突显方式以及主观选择差异,是分裂句产生的认知动因。总之,任何语言形式,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偏离了认知规律的语言现象,如分裂句,在本质上都遵循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是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反应。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述了分裂句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标。第二章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分裂句研究的已有成果及研究现状。第三章系统地介绍了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框架。第四章主要以图形-背景理论为视角,探讨分裂句的句法特征、语义限制及其认知机制,揭示分裂句的本质。第五章总结全文,归纳主要观点、创新点,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肉牛支气管肺炎是一种肺部疾病,也叫做小叶性肺炎、卡他性肺炎,致病因素比较多,临床上主要特征是呼吸加速、咳嗽,且听诊肺部存在异常的呼吸音,往往是由细支气管炎扩散导致。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以羊栖菜为原料,考察提取工艺对其蛋白质得率的影响,并研究羊栖菜蛋白质的功能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液料比、碱质量分数、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等4个因素,根据Box-Benhnk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企业日益面临着升级、转型的压力,因此,思考有效的品牌传播路径,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提升品牌价值需重视的环节。本文以海尔集团、广药王老吉两家企业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话题。早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哲学家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索。到了现在,对这个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阅读是语言输入和积累的主要
以新疆地产赤霞珠果实为原料,在葡萄汁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7种前体氨基酸,进行酒精发酵与苹果酸-乳酸发酵。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析检测,了解前体氨基酸对葡萄酒中8种生物
当今西方修辞界中,书信艺术成为了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西方学者从修辞角度对于他们的书信艺术进行具有深度及广度的修辞剖析,产生了丰硕成果。相比之下,学者从修辞或比较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