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为研究对象,为全面获取第一手资料,笔者实地考察承淡安先生故居,拜访其女承为奋女士,收集相关的第一手资料。赴南京中医药大学向对承淡安先生有较深研究的夏有兵等教授请教。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对该馆所藏近现代文献,尤其是承淡安先生著作以及建国后早期针灸学教材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肖少卿、杨长森、杨兆民等老一辈针灸学家进行走访,了解现代针灸学教材形成过程。
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笔者重点考察了15种古代文献、49种民国文献、21期《针灸杂志》、14种《针灸学》教材及建国后早期针灸专著,参考98篇现代期刊文献及6篇硕博学位论文,采用文献学方法对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版本及内容进行研究,总结承淡安先生早期学术特点及《中国针灸治疗学》的学术价值。采用史源学的方法,考察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的学术渊源以及对后世文献及教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承淡安先生中后期的两本综合著作《中国针灸学讲义》和《中国针灸学》,采用比较研究法对三本著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纵向简要考察承淡安先生不同时期主要学术思想的变化,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整个民国时期针灸学术发展变化的轨迹。
论文共分六个部分,重点论述了《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的基本内容与学术传承、学术特点与学术价值以及对现代针灸学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成书背景与版本沿革
民国时期,西方医学的大量涌进,造成了中医和西医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的局面。而在五四以来所形成的以科学为准绳的话语体系中,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一下子被推上了文化批判的公堂,成为激进主义者声讨的对象,被指责、攻击甚至谩骂。一时间,中医学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对危机,中医界进行了深刻反省。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医必须革新整理,以科学化来求生存谋出路成为当时中医界最时尚的思路。于是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医科学化”运动。而承淡安先生《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的出版正值“中医科学化”运动的开始。
关于《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的版本,《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有三个版本:①1931、1932、1933、1934、1936、1937年无锡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铅印本;②1937年上海幸福书局铅印本;③民国抄本。其中无锡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铅印本在1931年至1937年几年时间内连续出版了8个版次,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第四版时增订后改名为《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增订前后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有一定的变化,所增补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承淡安以西医解剖神经理论解释针刺治病原理的认识。而这种观点的产生发展与当时“中医科学化”运动息息相关。
二、基本内容与学术传承
《中国针灸治疗学》初版于1931年,至1937年5月出至第八版。在第四版时增订后改名为《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该书初版时内容分为三编,至《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时改为四编。在针灸治疗编,承淡安除采用传统的针灸对症治疗诊疗模式对同一部位的病症分门别类从病因、证象、治疗、助治、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外,还采用了与现代针灸辨证治疗诊疗模式极其相似的辨证治疗模式,将同一病按不同证型从病因、证象、治疗处方、助治、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
本论文以初版《中国针灸治疗学》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该书主要引用文献情况。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一书是民国时期最早被引进翻译出版的日本医藉,其所载的经穴解剖结构直接影响了1927年出版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该书作为民国时期较早的针灸学讲义对《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的经穴解剖结构产生了直接影响,即《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的经穴解剖结构系录自1927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以往有很多学者认为将解剖结构引入腧穴定位始于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该论文的结论有助于纠正这些错误观点。
通过与古代文献进行比较,《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的腧穴主治内容系直接采自《勉学堂针灸集成》一书。而《中国针灸治疗学》所载的经穴定位内容并非简单地抄自某一本书,而是承淡安先生根据自身临床体会有选择地从《针灸学讲义》《西法针灸》《勉学堂针灸集成》引录腧穴定位内容或综合这几种文献而成。
《中国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编所载针灸歌赋均录自《针灸大成》。而治疗各论的针灸处方选穴则选用《勉学堂针灸集成》《针灸大成》部分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在每穴后面补入了刺灸法内容。此外还有一些针灸处方为前世文献所不载,当是承淡安自身临床经验的总结。
三、学术特点与价值
承淡安作为针灸科学化的先驱,对“针灸经络经穴是什么”这个问题始终非常关注。由于当时“科学化”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承淡安先生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中以神经枝干来解释经穴,以神经血管淋巴干来解释经络系统,并以神经理论来解释针灸之得气。虽然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不完全准确,但在当时以“科学”作为金标准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观点对针灸事业的复兴、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经穴定位方面,承淡安先生始终都非常重视经穴定位的准确性,特别关注对腧穴定位的图绘示意。《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就附有点穴人体的摄影照片,这在近代文献中尚属首创。在腧穴定位文字表述方面承淡安努力保持传统的“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证”的针灸取穴经验,在叙述每个穴位的定位方法时,必与其他穴位相校验。
作为一个针灸临床家,承淡安对于灸法相当重视,尤其重视直接灸。他自己在临床施灸时,如患者同意,就采用小艾炷直接灸法。据“承淡安氏灸法残稿”记载了承淡安治疗25种病证的灸治,其中多数用艾炷灸,艾炷大小多为半米粒大。这也反映了承淡安先生在灸法治疗中的特点。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承淡安先生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中所采用的辨证论治诊疗模式,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同现代针灸辨证治疗相差无几。这一特点也是以往学者所忽视的地方。而承淡安先生所采用的针灸辨证论治诊疗模式并未见于前代文献,因此客观的说,承淡安先生是现代针灸辨证治疗诊疗模式的奠基人。然而较为可惜的是,在社会巨变的民国时期,这一价值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除承淡安后来的《中国针灸学讲义》继续采用了这种诊疗模式外,这一诊疗模式并未被同时期其他针灸著作所采用。
四、对现代针灸学的影响
《中国针灸治疗学》作为民国期间最具影响力的一部针灸教材,对建国后1957年《针灸学》以及统编1~7版《针灸学》教材在形式结构以及内容设置等方面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针灸辨证治疗诊疗模式作为《中国针灸治疗学》最大的学术价值虽然没有被民国时期同类著作所重视,但1957年《针灸学》编着过程中参考引用了《中国针灸治疗学》的治疗部分。同时由于《中国针灸治疗学》是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的早期教材,因此针灸辨证治疗的诊疗模式通过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的教育事业影响了很多人,其中不乏后来的针灸大家,为现代针灸辨证诊疗模式的建立在人才和思想上做出了必要的准备。
五、从《中国针灸治疗学》到《中国针灸学》
《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讲义》《中国针灸学》三书是承淡安先生早中晚期三本影响力比较大的针灸专著,在一定程度了反映了承淡安先生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因此本论文专立一节对这三本书进行比较,以期反映承淡安先生学术思想的变化轨迹。
与《中国针灸治疗学》相比,《中国针灸学讲义》在结构更加完善合理,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同时与《中国针灸治疗学》保持了很好的继承关系,其经穴篇与治疗篇即以《中国针灸治疗学》为蓝本改编而成。在基础理论方面,承淡安以刺激点、反射线来定义经穴,这较之以往以神经血管淋巴干比附针灸经络经穴的观点有了不小的进步。此外与《中国针灸治疗学》相比,《中国针灸讲义》在内容上受日本针灸的影响更加明显。
至《中国针灸学》一书时,由于受当时“改进中医、团结中西医”历史背景的影响,虽然该书是在《中国针灸学讲义》基础上改编而成,但除了在刺灸法、经穴经络认识观点等基础理论部分与《中国针灸学讲义》保持了一定的继承关系外,在其经穴部与治疗部变化却是非常巨大:腧穴主治内容采用西医病症名,中医病症名为辅的描述方法。治疗部以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器病等系统为纲,病症名亦以西医病症名为主,中医病症名为辅。《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讲义》二书所特有的针灸辨证治疗也没有体现在《中国针灸学》一书中,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从1931年初版《中国针灸治疗学》到1955年《中国针灸学》,前后不过24年时间,但承淡安学术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①受日本针灸学的影响日益明显;②对针灸传统理论的态度逐步审慎,逐渐放弃了早期纯以解剖学理论解释针灸原理的观点;③解放后受科学化运动的继续影响以及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影响,承淡安开始在腧穴主治与针灸治疗中引入西医病症名,也没有继承早期辨证论治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