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子学与文学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d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学即诸子百家之学,是诸子理性思维和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学诞生于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代,伴随着百家争鸣的文化多元发展态势,诸子构建起了中国文化的子学精神。承继先秦子学而起的西汉子学呈现出综合与兼容的气魄,这种总揽全局的互补整合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西汉诸子饱含政治参与的热情,追求建功立业,积极为政权建设建言献策,竭忠尽智,体现了西汉子学的“为治”使命。西汉诸子精思著文,创作出诸多富含思想性、文学性和现实性的子书以及政论文、对策文、汉赋等文章,标志着诸子著述观念的形成和对“立言”的追求,不仅为西汉文学殿堂增添了夺目的硕果,在论说、叙事、辞采等方面独具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同时对后世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论文以西汉子学为研究对象,以西汉子学的文学价值为研究重点,力图通过对西汉诸子文章和子书的文学观照,明确西汉子学的特殊意义及其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探讨子学的诞生与子学精神的彰显。厘清诸子、子书的指涉和界定,以及子学的概念及学术范畴,分析子学诞生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从诸子的为治使命、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入道见志”的学术品格等方面提炼升华子学的特征和子学精神。子学是春秋战国的主流学术,伴随诸子思潮的出现,对诸子分疏批判的学术行为即已发轫,学者们着手对诸子学术进行归纳总结,考镜源流,臧否人物。随后,汉代学者对先秦诸子学术进行了规范化的梳理和总结。
  第二章着眼于西汉时期子学的再兴及特殊意义。首先,从西汉初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环境入手,分析西汉时期子学再兴的背景。其次,通过对西汉儒家、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考察,梳理诸子学派在西汉大一统政权之下的再兴概况和思想流变。此外,重点关注西汉子学再兴的文化史意义和学术史意义,从西汉诸子学派的兼容互补、诸子的精思著文、诸子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批判精神等几个角度予以分析。
  第三章集中考察西汉诸子的文章和子书等子学文本的创作活动。这一部分首先对西汉诸子代表人物的子学文本创作情况进行了综合整理,从而对西汉诸子的思想体系和文章、子书创作情况有所掌握。此外,从文本来看,西汉子学有几个主要的创作主题,分别为指陈朝政得失的批判主题、“悲士不遇”主题和天人感应的灾异论说主题。
  第四章重点分析西汉子学文本的辞采。这一部分从汉初诸子政论文的情采结合、《淮南子》的闳丽文风、《盐铁论》以及诸子赋作的辞采特色等几个方面入手,对西汉子学的辞采艺术进行分析。
  第五章探讨西汉子学文本的论说艺术。西汉诸子以论辩和说理为表达思想的主要艺术形式,论说文创作繁盛。本章通过对西汉诸子论说文发展阶段和风格流变的考察,分析西汉诸子著作的思想价值,进而从语言风格、说理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西汉子学文本的论说艺术。
  第六章集中讨论西汉子学文本的叙事艺术。西汉诸子为更好地申明思想,辅之以叙事的形式,诸子作品中一般都富含叙事成分。这一部分从西汉诸子论说散文的叙事成分和叙事特点、以刘向《说苑》《新序》为代表的记事散文的叙事特点这两个考察维度,对西汉子学文本的叙事艺术做一讨论。
  第七章总结西汉子学的文学影响。西汉诸子承继先秦诸子之学风和素养,精思著文,有着更为积极独立的写作意识,他们随时代变迁和政治兴衰最终殚精竭虑而作的文章和著述,既是思想史的资料,也是文学史的典范,不仅承担了文学转型的历史使命,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范本。儒家思想具有人格修养上的意义,也成为了文学艺术的根基,作为儒家思想政治化的产物,经学深刻影响着诸子的创作思想与文学观念。
其他文献
新诗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已历经四十多年。几十年来,新诗走过风雨、历过风霜,已经成为历史中的珍贵原料。而80年代繁茂的诗歌景象也使得诗歌研究星罗棋布。新诗诞生至今,关于它的研究角度与方向已不断延展、加宽,囊括了诗歌理论、诗歌思潮、诗人作品、艺术特征、史料挖掘、回忆访谈等诸多方面。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诗歌刊物研究作为较新的研究方向依旧是值得探索的。“编者按”作为刊物的组成部分,代表着编辑思想在
学位
《林兰香》作为一部以描写贵族大家庭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以耿府中几位幽闲贞静的女子为描写对象,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小说的风格受到《金瓶梅》的启发。同时,书中对女性美好品性的描写,在古代家庭题材小说的发展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这部小说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作者随缘下士在小说中对女性的重笔描写体现出作者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同情。目前,学界对《林兰香》的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于作品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礼乐文明的繁盛时期。周人继承了夏商文明,并在西周建立之初,周公“制礼作乐”的倡导下,“礼”成为了治理国家的核心制度,周人尤其重视对“礼”的学习,学礼因而成为了周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周代规定“礼不下庶人”,因而只有贵族阶层的后代才能够接受“礼”学的教育。本文围绕周人的学礼和贵族的教育展开,共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三个部分入手,简
学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谈到东汉、三国、西晋这时期段的文学发展时,前辈学人常用“魏晋文学”一词一笔带过,对吴、蜀两国文学发展状况的关注明显不够。孙吴仅不过是一个国祚六十年的割据政权,看似不起眼,实则是汉晋间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孙吴统治时期,学术成果也十分丰富。孙吴文人主要由本土文人和外来文人组成,南北文学和学术相互交融,推动了孙吴地区的文人交流和文学、学术的发展。品藻人物和议论之风盛行,也影响了两晋清
学位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第三代”等诗人努力下,口语诗歌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到了90年代,“70后”诗人汇入到口语诗歌的写作大潮中,已然走过了20余年,并在大量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质,体现在日常性写作、生命意识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论文从这三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当下“70后”诗歌口语写作的基本特征,探索诗歌发展的“口语化”倾向,为当下的口语写作提供经验教训和启迪。绪论部分首先梳理了口语诗
学位
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往往以序跋、评点等形式呈现。前人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已收获可观成果。目前学界越来越关注到序跋对小说研究的重要性,并从序跋所涵盖的小说理论和功能、序跋的文体特征、序跋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以及序跋文本的史料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尤以明清小说序跋为主。经过前代的积累与沉淀,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繁复,其序跋内容也多姿多彩,学者多有研究。但是,关于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的研究尚未有过系统的论述。明末
东北官话副词“一整”与普通话副词“动不动”在语义、句法、反预期信息表达功能、立场表达功能、词汇化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以东北官话副词“一整”与普通话副词“动不动”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义、句法、功能、形成方面对二者进行描写、分析与比较。将方言副词与普通话副词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加深对两者各自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丰富东北官话副词研究,更可以揭示方言词语存在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第一章为绪论,主
学位
在我國傳統文學中,醜婦形象由來已久,從先秦兩漢到宋元明清,醜婦形象一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形色各異。其中,唐代敦煌醜婦文學以其獨有的詼諧、誇張、極端敘事而引人注目。由於敦煌寫卷散見於各大藏家,其獨特的醜婦文學也就零星散亂,基於此,本文將以敦煌醜婦為切入點,以敦煌寫卷為基礎,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敦煌醜婦寫卷進行整理與研究。第一部分為緒論。首先對“醜”進行探源,對“醜婦”概念進行界定。這有助於理清審醜文化的源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元语否定构式“哪有什么X”为研究对象,运用元语否定理论、认知理论等相关理论,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元语否定构式“哪有什么X”的构件,分析该构式的语义特征,并归纳“哪有什么X”的构式义,探究该构式的否定对象,进而对元语否定构式“哪有什么X”的语用功能和形成及识解机制进行探讨。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缘起、研
学位
陈霆是我国明代一位著名的诗人、词人及理论家。他身历三朝,几番出仕入仕之间始终笔耕不辍,从事文学创作长达四十余年,留下了许多璀璨篇章,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渚山堂词话》集中体现了陈霆本人的词学主张,在词的写作手法、创作风格、鉴赏品评方面都有着独到见解,为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之作,也是目前所见明代最早的一部词学理论著作。综观目前学界对陈霆本人及《渚山堂词话》的研究可知,已取得了一些较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