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霆《渚山堂词话》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l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霆是我国明代一位著名的诗人、词人及理论家。他身历三朝,几番出仕入仕之间始终笔耕不辍,从事文学创作长达四十余年,留下了许多璀璨篇章,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渚山堂词话》集中体现了陈霆本人的词学主张,在词的写作手法、创作风格、鉴赏品评方面都有着独到见解,为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之作,也是目前所见明代最早的一部词学理论著作。综观目前学界对陈霆本人及《渚山堂词话》的研究可知,已取得了一些较为可观的成果,但尚未覆盖《渚山堂词话》的全部内容,对于陈霆的词学理论也未形成系统研究。本文即以《渚山堂词话》为研究对象,探析陈霆的词学观,以及其创作与词论的关系,并以此为契机,探究明代词学与创作的基本情况。
  论文计划分为四部分:绪论简述目前《渚山堂词话》的研究现状,肯定其具有的研究价值,找出对其进行研究时所具有的创新点。第一章从陈霆的生平经历和家世背景入手,将《渚山堂词话》置于中国词论史的大背景下,探究其创作的历史语境与文化渊源。第二章,论析《渚山堂词话》中所蕴含的陈霆词学思想。就词之本体而言,陈霆在“词品与人品”“以词存史”“循事尊体”等方面都颇有新见;就词之风格而言,陈霆崇尚含蓄蕴藉、圆妙婉约、豪迈旷达的词风;就词之创作而言,陈霆主张作词要懂得使事用典,锤炼字句,注意形成词作的核心范畴。第三章,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其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在分析其理论价值时,进一步涉及到陈霆本人词作与词论间的对照,同时也要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考虑造成其历史局限的原因。
其他文献
2010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刊载了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其对乡村现实的纪实性书写吸引了各新闻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王磊光《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网络上爆红,迅速引发关于农村问题的大讨论,催动形成了后来“返乡体”非虚构创作的热潮。作为一种写作症候,“返乡体”非虚构写作反映出城乡转型时期,乡村的现代化局面,也折射出书写者内心对乡土的情感纠葛,而作为一种写作形式,“返乡体
学位
新诗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已历经四十多年。几十年来,新诗走过风雨、历过风霜,已经成为历史中的珍贵原料。而80年代繁茂的诗歌景象也使得诗歌研究星罗棋布。新诗诞生至今,关于它的研究角度与方向已不断延展、加宽,囊括了诗歌理论、诗歌思潮、诗人作品、艺术特征、史料挖掘、回忆访谈等诸多方面。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诗歌刊物研究作为较新的研究方向依旧是值得探索的。“编者按”作为刊物的组成部分,代表着编辑思想在
学位
《林兰香》作为一部以描写贵族大家庭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以耿府中几位幽闲贞静的女子为描写对象,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小说的风格受到《金瓶梅》的启发。同时,书中对女性美好品性的描写,在古代家庭题材小说的发展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这部小说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作者随缘下士在小说中对女性的重笔描写体现出作者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同情。目前,学界对《林兰香》的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于作品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礼乐文明的繁盛时期。周人继承了夏商文明,并在西周建立之初,周公“制礼作乐”的倡导下,“礼”成为了治理国家的核心制度,周人尤其重视对“礼”的学习,学礼因而成为了周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周代规定“礼不下庶人”,因而只有贵族阶层的后代才能够接受“礼”学的教育。本文围绕周人的学礼和贵族的教育展开,共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三个部分入手,简
学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谈到东汉、三国、西晋这时期段的文学发展时,前辈学人常用“魏晋文学”一词一笔带过,对吴、蜀两国文学发展状况的关注明显不够。孙吴仅不过是一个国祚六十年的割据政权,看似不起眼,实则是汉晋间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孙吴统治时期,学术成果也十分丰富。孙吴文人主要由本土文人和外来文人组成,南北文学和学术相互交融,推动了孙吴地区的文人交流和文学、学术的发展。品藻人物和议论之风盛行,也影响了两晋清
学位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第三代”等诗人努力下,口语诗歌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到了90年代,“70后”诗人汇入到口语诗歌的写作大潮中,已然走过了20余年,并在大量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质,体现在日常性写作、生命意识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论文从这三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当下“70后”诗歌口语写作的基本特征,探索诗歌发展的“口语化”倾向,为当下的口语写作提供经验教训和启迪。绪论部分首先梳理了口语诗
学位
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往往以序跋、评点等形式呈现。前人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已收获可观成果。目前学界越来越关注到序跋对小说研究的重要性,并从序跋所涵盖的小说理论和功能、序跋的文体特征、序跋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以及序跋文本的史料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尤以明清小说序跋为主。经过前代的积累与沉淀,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繁复,其序跋内容也多姿多彩,学者多有研究。但是,关于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的研究尚未有过系统的论述。明末
东北官话副词“一整”与普通话副词“动不动”在语义、句法、反预期信息表达功能、立场表达功能、词汇化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以东北官话副词“一整”与普通话副词“动不动”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义、句法、功能、形成方面对二者进行描写、分析与比较。将方言副词与普通话副词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加深对两者各自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丰富东北官话副词研究,更可以揭示方言词语存在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第一章为绪论,主
学位
在我國傳統文學中,醜婦形象由來已久,從先秦兩漢到宋元明清,醜婦形象一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形色各異。其中,唐代敦煌醜婦文學以其獨有的詼諧、誇張、極端敘事而引人注目。由於敦煌寫卷散見於各大藏家,其獨特的醜婦文學也就零星散亂,基於此,本文將以敦煌醜婦為切入點,以敦煌寫卷為基礎,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敦煌醜婦寫卷進行整理與研究。第一部分為緒論。首先對“醜”進行探源,對“醜婦”概念進行界定。這有助於理清審醜文化的源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元语否定构式“哪有什么X”为研究对象,运用元语否定理论、认知理论等相关理论,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元语否定构式“哪有什么X”的构件,分析该构式的语义特征,并归纳“哪有什么X”的构式义,探究该构式的否定对象,进而对元语否定构式“哪有什么X”的语用功能和形成及识解机制进行探讨。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缘起、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