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醜婦文學寫卷整理與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6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传统文学中,丑妇形象由来已久,从先秦两汉到宋元明清,丑妇形象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形色各异。其中,唐代敦煌丑妇文学以其独有的诙谐、夸张、极端叙事而引人注目。由於敦煌写卷散见於各大藏家,其独特的丑妇文学也就零星散乱,基於此,本文将以敦煌丑妇为切入点,以敦煌写卷为基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敦煌丑妇写卷进行整理与研究。
  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丑”进行探源,对“丑妇”概念进行界定。这有助於理清审丑文化的源流,有助於分类梳理散乱的文献材料,能够奠定论文研究的思想基础。本文研究的丑妇形象以敦煌丑妇为主,以俗世丑女为辅,对外貌、德行的状况都有涉及。其次,梳理各领域对丑妇形象的研究现状。再次,介绍丑妇写卷整理与研究的目的与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对敦煌丑妇文学写卷进行整理,撰写叙录。从基本信息、写本形态、主要内容、丑妇内容、校注整理情况五个方面入手,对敦煌丑妇文学写卷进行整理,力求把相关信息收集完整,从而为後续研究提供便利。
  第三部分为敦煌丑妇文学汇校选注。分为(上)(下)两章,对《舜子变》《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金刚丑女因缘》《齖(齿可)新妇文》《破魔变》《丑妇赋》《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王梵志诗中的《家中渐渐贫》《思量小家妇》《索妇须好妇》《谗臣乱人国》《吾富有钱时》《寺内数个尼》《夫妇拟百年》《夫妇相对坐》《兄弟义居活》共十六篇敦煌丑妇文学材料进行录文、汇校、选注。
  第四部分为敦煌丑妇文学源流。以唐代为时间节点,对历代丑妇形象作简要阐述与分析。展现不同时期,丑妇文学的内涵与代表形象,以西汉竹书《妄稽》、敦煌丑妇、宋元时期“女丑”现象来体现敦煌丑妇文学与先唐、宋元明清丑妇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他文献
母性形象,是人类意识深处的“原始心理经验”,文学领域中无法规避的永恒主题。母性形象作为一个可以兼具共时与历时范畴的文学形象,不仅指具体的母亲形象,还能泛指自然、民族、国家等意象群体。而文学终归是人的文学,文学文本中具有多维度意象内涵的母性形象终究是以人为终极指向的言说,因此母性形象研究实则涵盖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生存处境的一种人文关怀、哲理思考。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母性形象书写也是出于此文学目的
萨满和傩就其文化形态来说,是产生于早期氏族社会的原始信仰,其实质是远古人类生存意识的反映。这种生存意识主要反映在对自然的未知、生命逝去的恐惧以及为了生存下去而进行的抗争。任何文化都有它根植的现实土壤,所处地域的不同、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差异等因素必然会对两种文化形态产生影响,使其在祭祀文化方面呈现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无论是萨满祭祀还是傩祭祀中,都有着庞大的神灵体系,按照信仰对象和功能角度进行划分
2010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刊载了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其对乡村现实的纪实性书写吸引了各新闻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王磊光《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网络上爆红,迅速引发关于农村问题的大讨论,催动形成了后来“返乡体”非虚构创作的热潮。作为一种写作症候,“返乡体”非虚构写作反映出城乡转型时期,乡村的现代化局面,也折射出书写者内心对乡土的情感纠葛,而作为一种写作形式,“返乡体
学位
新诗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已历经四十多年。几十年来,新诗走过风雨、历过风霜,已经成为历史中的珍贵原料。而80年代繁茂的诗歌景象也使得诗歌研究星罗棋布。新诗诞生至今,关于它的研究角度与方向已不断延展、加宽,囊括了诗歌理论、诗歌思潮、诗人作品、艺术特征、史料挖掘、回忆访谈等诸多方面。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诗歌刊物研究作为较新的研究方向依旧是值得探索的。“编者按”作为刊物的组成部分,代表着编辑思想在
学位
《林兰香》作为一部以描写贵族大家庭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以耿府中几位幽闲贞静的女子为描写对象,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小说的风格受到《金瓶梅》的启发。同时,书中对女性美好品性的描写,在古代家庭题材小说的发展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这部小说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作者随缘下士在小说中对女性的重笔描写体现出作者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同情。目前,学界对《林兰香》的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于作品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礼乐文明的繁盛时期。周人继承了夏商文明,并在西周建立之初,周公“制礼作乐”的倡导下,“礼”成为了治理国家的核心制度,周人尤其重视对“礼”的学习,学礼因而成为了周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周代规定“礼不下庶人”,因而只有贵族阶层的后代才能够接受“礼”学的教育。本文围绕周人的学礼和贵族的教育展开,共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三个部分入手,简
学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谈到东汉、三国、西晋这时期段的文学发展时,前辈学人常用“魏晋文学”一词一笔带过,对吴、蜀两国文学发展状况的关注明显不够。孙吴仅不过是一个国祚六十年的割据政权,看似不起眼,实则是汉晋间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孙吴统治时期,学术成果也十分丰富。孙吴文人主要由本土文人和外来文人组成,南北文学和学术相互交融,推动了孙吴地区的文人交流和文学、学术的发展。品藻人物和议论之风盛行,也影响了两晋清
学位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第三代”等诗人努力下,口语诗歌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到了90年代,“70后”诗人汇入到口语诗歌的写作大潮中,已然走过了20余年,并在大量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质,体现在日常性写作、生命意识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论文从这三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当下“70后”诗歌口语写作的基本特征,探索诗歌发展的“口语化”倾向,为当下的口语写作提供经验教训和启迪。绪论部分首先梳理了口语诗
学位
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往往以序跋、评点等形式呈现。前人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已收获可观成果。目前学界越来越关注到序跋对小说研究的重要性,并从序跋所涵盖的小说理论和功能、序跋的文体特征、序跋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以及序跋文本的史料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尤以明清小说序跋为主。经过前代的积累与沉淀,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繁复,其序跋内容也多姿多彩,学者多有研究。但是,关于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的研究尚未有过系统的论述。明末
东北官话副词“一整”与普通话副词“动不动”在语义、句法、反预期信息表达功能、立场表达功能、词汇化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以东北官话副词“一整”与普通话副词“动不动”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义、句法、功能、形成方面对二者进行描写、分析与比较。将方言副词与普通话副词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加深对两者各自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丰富东北官话副词研究,更可以揭示方言词语存在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第一章为绪论,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