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理论标准及调整机制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是对传统救济工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有效地解决和保障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核心问题是低保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低保标准过高,容易产生“福利依赖”,增加财政支出,不利于经济发展;低保标准过低,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得到保障,扩大高低收入者之间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仍不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低保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近些年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消费和收入的不断走高,及时和适当地调整低保标准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调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所以,研究城镇居民低保问题标准至关重要,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基于马丁法对辽宁省城镇居民低保标准进行理论测定,并提出如何科学合理规范的制定低保标准的调整机制。本文基于“贫困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等国际基础理论,分析辽宁省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运行现状与问题,通过运用国际上科学的马丁法,对辽宁省近十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理论标准进行测定,比较分析实际标准和理论标准,并且考虑经济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有必要合理和有效地对低保标准进行调整制定科学规范的调整机制,提出基于以食品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三阶梯法”调整方案,最后提出建议和对策,希望对现行低保制度运行有所裨益。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主要有:第一章介绍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相关基础理论。本节主要界定和分析研究中需要理解的与最低生活保障相关的概念和相关基础理论。第二章分析了辽宁省城镇居民低保制度运行现状与问题。重点分析了辽宁省城镇居民的现状,从覆盖人群,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及现行调整机制办法等几个方面。在现存状况下,找出突出问题。第三章基于马丁法的辽宁省城镇居民低保理论标准的测算。通过运用科学的马丁法模型,搜集权威数据,应用spss数据软件,拟合回归方程,测定辽宁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食物线和非食物线,求得高低贫困线,再对辽宁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现行实际标准与测定理论标准比较与分析。分析几条贫困线的变动变化,找出影响因素,与实际标准比较,进行深入分析理论低保标准线的合理。第四章辽宁省城镇居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设计。基于马丁法的食物线和非食物线,创新性地提出“三阶梯法”以食品价格增长为基础的食物线、以消费价格增长为基础的生活线及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基础的发展线,并对其合理性进行检验。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基于辽宁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理论标准测算及调整机制研究提出较为可行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主体功能区建设对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摆脱了区域内各行政单位以经济开发为中心的混乱秩序,规范了空间开发秩序,国家在各功能区内实行不同的用途管制
随着政府决策的日益知识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发展,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活跃在公共决策的舞台上。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渐认识到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潜在价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以其色饱和度高、能耗低、无需背光源、柔性显示等优势逐渐在显示和照明领域崭露头角。随着产业化规模的提高,我们已经可以在市面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以O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由同一国家不同城市和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开始占据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原经济区战略于2010年正式提出,
ε-己内酯是一种新型聚酯单体,由其合成的聚ε-己内酯(PCL)具有广泛用途,合成ε-己内酯的方法中Baeyer-Villiger(BV)环己酮氧化法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分别采用在H_2O_2/乙腈体系下的H_2O_2氧化法、O_2/苯甲醛体系下的O_2氧化法进行绿色BV氧化环己酮合成ε-己内酯反应。围绕合成ε-己内酯重点进行了不同体系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其性能研究,使用XR
传记文学是一种文学样式,在近、现代文学出版物中,小说占据特大的比重,其次是剧本,又次是传记文学、儿童文学。在国外,传记是得到相当大的重视的。在国内,情形不很一样,但是
玉米作为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对于如何生产出高质量和高产量的玉米是目前的热点问题,而花粉的发育和传播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机动化的快速推进,基础设施、综合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承担的服务功能不断叠加、集聚的人口和往来的客流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高峰拥堵、声光污染、事故频发已成为全国各级城市乃至全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单纯依靠增加人力物力投入、进行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限号限时段出行等传统应对方法,对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优化边际效益正在逐级递减,已不能适应城市交通的迅速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各领域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国内外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来往密切,在此背景下,为了使得学生更好的吸收前言学术知识并与国外大师进行良好的沟
众所周知,观赏演出已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剧场建筑就是承载该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显然,剧场的音质是决定观赏质量的核心要素,剧场的声学设计自然是剧场建筑设计的核心工作。剧场声学由建筑声学和电声学两大系统组成。其中,电声是现代剧场的主要声源;建声是指剧场建筑中对声源产生影响的建筑环境,也即是建筑的声学环境。最终的音质特征是电声在建筑声学环境作用下产生反应的结果。和其它系统结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