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高血压人群脑白质变性的危险因素。 方法:连续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科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完善头颅CT或MRI的581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69例脑白质变性患者及512例非脑白质变性患者),其中574例完善多导睡眠呼吸监测,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OSAS)者453例。调查其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入院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坐位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水平等资料,计量正态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M(四分位间距即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一般高血压人群LA危险因素探讨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原始变量经主成分法提取因子后,采取最大方差旋转法转换,因子得分进行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人群脑白质变性危险因素。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两组间性别(x2=4.78,p=0.03)、年龄(t=-9.15,p<0.01)、高血压病程(t=-6.23,p<0.01)、入院收缩压(t=-5.58,p<0.01)及坐位醛固酮水平(t=-1.96,p=0.05)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年龄(以60岁为界分2组,x2=75.43,p<0.01)、高血压病程(以中位数4年为界分组,x2=26.53,p<0.01)、收缩压(以140mmHg为界分组,x2=8.68,p=0.01)及醛固酮水平(以20ng/ml为界分组,x2=6.25,p=0.01)脑白质变性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年龄(OR=6,95%CI2.73-13.18)、高血压病程(OR=2.83,95%CI1.32-6.07)和醛固酮水平(OR=2.88,95%CI1.32-6.30)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4.脑白质变性在不同的年龄段的构成比(4.4%、11.6%、30.4%、53.6%)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高,脑白质变性构成比明显增高;以病程四分位间距分四组,组间脑白质变性构成比(25%、23.5%、22%、29.4%)无明显差异;以醛固酮四分位间距分四组,组间脑白质变性构成比(23.8%、26.2%、26.2%、23.8%)无明显差异。5.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人群年龄及高血压病程相关参数(OR=2.577,95%CI1.480-4.488,P=0.001)及肾素-血管经张素-醛固酮系统参数(OR=1.754,95%CI1.001-3.071,P=0.049)是该人群中脑白质变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逐渐增高的年龄、高血压病程和增高的醛固酮水平是脑白质变性的危险因素。积极针对病因治疗、缩短高血压病程及尽早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可延缓脑白质变性的发生发展,以减少脑血管病及痴呆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