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两版先验演绎的差异及其哲学意蕴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u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康德哲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在近代思想的背景下重建西方哲学“思有同一”的洞见,从而拯救启蒙(Aufkl?rung)的理想。近代哲学以启蒙式的主观理性为基点,将人的理性看作追求知识的工具,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主观与客观、心灵与世界、内在与超越等等的二元对立。康德则通过设定两个世界的方式试图克服这种对立。而康德重建“思有同一”的做法首先就体现在了《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部分,但是康德在这一部分却前后写了两个表面上差异很大的版本,也正是这一部分给后康德时代的观念论哲学家,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家带来了最多的启发。因此,本文的写作主题是:通过分析和重构两版演绎的论证,阐明演绎的论证结构和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意义(如“先验统觉”和“先验想象力”),并说明两版演绎之间既有形式上的差异,也有可解读的、实质的差异。之后以这种差异为基础,以费希特与海德格尔为例子,说明这种差异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启发。本文共分为5章:第1章为引言部分。首先阐明先验演绎的思想史背景,说明近代哲学的困境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出发点;进而简述国内外研究成果;最后说明演绎的任务与原则,着重阐述康德对“判断”(Urteil)的独特理解。第2章是对A版演绎的论证分析。A版演绎由三个相互独立的论证组成,笔者通过分析和重构这些论证,试图说明:首先,A版演绎中采取的论证方式是“心理学—先验哲学”相对比的方式。其中,先验统觉与先验想象力是互为条件的关系。先验统觉通过先验想象力的综合作用才得以返回自身,而先验想象力的综合所依靠的统一性的规则又来自先验统觉。这就是说,自我意识与杂多表象的统一必须同步发生。因此,A版演绎中的自我意识是一种间接性的自我意识,意识不能直接返回自身。其次,先验对象作为一种思想物,它是先验统觉反思自身同一性的中介,它不是指物自体,也不是现象中的任何对象,它表现的只是对杂多表象的统一性功能。第三,康德以自我意识的先天统一性来回应休谟对“认识的空洞性”的质疑。最后,A版演绎中的三次论证都是必要的,并且各有侧重。第3章是对B版演绎的论证分析。笔者通过分析和重构B版演绎中的论证,试图说明B版演绎确实是“一个论证,两个步骤”的结构,而且内容上比A版演绎更加丰富,结构上也与《批判》前后的章节关联更紧密。B版演绎的第一步是就知性自身而言单独考察范畴(理智的综合),第二步是在知性与感性的关联中考察范畴(形象的综合)。并且康德用直观的统一性与范畴的统一性的关系来反驳休谟对“认识的空洞性”的质疑。第4章分析两版演绎的差异。首先,说明两版演绎在写作动机上的差异,即康德希望避免读者将他的哲学解读为贝克莱式的观念论,因此删除了容易造成误解的部分,并且加强了与逻辑学的联系。其次,说明两版还存在论证方式上的差异,针对休谟对“认识的空洞性”的质疑,康德在两版中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反驳。最后,说明两版中确实存在可解读的差异。第一,由于论证结构的改变,康德不得不重新描述先验统觉。与A版中的间接性自我意识不同,B版中的自我意识似乎是直接性的,意识现在可以直接地返回自身,不再需要以对感性直观杂多的统一(先验想象力的作用)为中介。第二,A版中先验统觉与先验想象力互为条件的关系为探寻二者谁更根本留下了解释空间。第5章阐明先验演绎的哲学意蕴。首先,说明B版演绎中那种更强的主体性被费希特洞见到,他以这种直接返回自身的自我意识(本原行动)为第一原理,发展出了绝对自我以对立统一的方式进行自身设定的理论知识学,以及理智自我以努力而不断克服阻碍,由此追求与无限的绝对自我相同一的实践知识学。其次,说明海德格尔看到了 A版中所凸显的先验统觉与先验想象力的紧密关系,于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基础存在论”思想的指引,试图得出一种以先验想象力为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源的观点。他认为康德已经走到这一步,但是退缩了。此后笔者对海德格尔的这一观点予以评论,认为他有意地抹去了康德身处的笛卡尔主义传统,并曲解了康德所说的“综合先于统一”的含义。最后,说明对两版演绎实质差异的追问并没有唯一的答案,由于康德哲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表述的歧义性,有差异或无差异的观点皆可成立。而先验演绎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其对“思有同一”的重新发问在西方哲学史中的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试听行业也逐渐崭露头角,趋于移动化和社交化。其中网络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因极强的互动性、参与性、便捷性脱颖而出,深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尤其是对自媒体技术存在超前的认知和体会,再加上青年大学生有思想、有能力、有干劲、有知识,大学生又是时代的领跑者,他们在除旧立新、顺应时代的同时又超越时代,因此大学生是短视
一直以来,对笛卡尔道德哲学的研究并不被人所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他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给与了极大的关注,而忽视了他哲学中的道德诉求。事实上,在笛卡尔那里,理性主义的方法论及其形而上学不仅构成了他哲学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成为了他道德哲学的建构基础。从形而上学出发,笛卡尔将心灵与形体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然而为了说明心灵的本性,笛卡尔又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他的这种做法造成了身心在相互割裂的同时
日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日益繁荣,规模不断扩大,需求与日俱新,为适应这一趋势,各类汉语教材层出不穷。各国教学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与之相应的汉语教材也不尽相同。由于汉语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国内外相关的汉语教材讨论研究也不计其数,从宏观设计到具体内容,可谓详细全面,然而这些文章著述也并非面面俱到。近十年,南非汉语教学已从起步逐步迈向繁荣,孔院及下设教学点的数量、学习者的人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个体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每个时代对于健康都有着特定的认知,健康观念是社会与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健康观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工业革命带动了媒体业的发展,人们通过报纸讨论健康话题,但同时也使英国人陷入“城市病”的苦恼之中,在疾病横行的现实面前手足无措。医学环境在这一时期有所改善,体现在医学科学的进展与医生的培养方式上,但依靠医学及时有效地对
乡镇政府作为履行国家行政职能最前沿的阵地,肩负着落实国家政策,建设发展乡镇的重要任务,乡镇公务员作为乡镇政府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直接的执行者。随着近年来社会的日益发展,政府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中央政府所出台的各项规定和禁令,使得整个公务员队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处于层级较低的乡镇公务员,面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工作内容和压力的增加,薪酬福利的缩减,社会外部环境的多元化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备受关注。高师院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阵地,长期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和承担着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责任。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其改革的宗旨是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的以接受式学习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体验式教学就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
沙飞作为中国革命摄影第—人,—度被尘封在历史长河之中,近几年才开始关于沙飞及其摄影作品的研究,沙飞对于中国摄影的影响不只是他留给我们的上千张摄影作品,还有他的摄影思想—摄影武器论和他—手建立起的《晋察冀画报》。沙飞在其短暂的摄影生涯中,不仅为新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还在摄影创作、人才培养、摄影理论等取得—系列的成就。沙飞的摄影作品不仅是宣传的武器,还为建国后我国摄影体制奠定了人才和观念基
词汇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我们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大部分的教材仍然以“词本位”为基础理论,课后的生词翻译基本上是对译,不考虑构词因素,也不对语素和构词法进行讲解,不利于高效扩展学生词汇量,同样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因此,这种照搬了西方语言学理论而忽视了现代汉语词语自身特点的教学理论是不利于对外汉
语法作为一种语言文字应用的规律,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合理性和高效性,越来越被学生所需。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语言建构与应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被确立了下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愈发受到重视。因此,初中生的语法学习,不仅应该掌握语法规律、语法概念,更应该具备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由于“淡化语法”思想的影响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互动和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快、更灵活、更高效.活泼简捷的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公众的价值取向及人们对社会的关注焦点。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这些网络流行语,他们大多数对网络流行语比较感兴趣。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力,本文从修辞学角度出发研究网络流行语并将其与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相结合,研究网络流行语辅助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