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对中国知识产权技术和创新政策的担忧,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对这些政策发起了301调查。随后,美国对中国产品实施了三轮关税上调,中美贸易战的大幕由此揭开。而后,中国对美国产品提高了关税。双方决不让步的态度使得贸易战愈演愈烈,新闻媒体对贸易战的报道也层出不穷。新闻报道中的信息通常对读者具有引导作用,但是在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新闻报道往往不能达到绝对的客观和公正。《纽约时报》是美国主流媒体之一,因此,将该媒体对贸易战的新闻语篇用于研究美国主流媒体对贸易战的态度具有极高代表性。本文以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模型作为理论框架,结合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从美国纽约时报网站中选取2018年至2019年有关中国在贸易战中采取关税反制措施的报道进行批评性分析。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研究问题:《纽约时报》对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在词汇分类,及物性和情态方面有哪些形式上的语言特点?如何从互文性的角度解读《纽约时报》对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影响《纽约时报》中中美贸易战新闻的生成和解读的社会因素有哪些?本文以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型为研究方法和框架,分为描述、解释和阐释三个阶段。在语篇描述阶段,运用词汇分类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和情态系统描述语篇在形式上的语言特点。在解释阶段,新闻语篇被视为话语实践。语篇表述作为互文性的一种形式,用于解读新闻报道的生成。阐释阶段从情境、制度和社会语境三个层面探索影响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之间关系的社会因素。通过三个阶段的分析,研究发现:对新闻语篇的描述分析表明文本中语言的使用不是任意的,而是由媒体主导的。在词汇分类方面,《纽约时报》带有倾向性地对中方媒体进行命名,并过度使用具有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将中国描述成一个集权和不受欢迎的国家。对小句及物性的描述性分析表明,新闻报道的从句中使用最多的是物质过程,其次是语言过程,行为过程所占比例最小。该媒体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小句以及利用小句中的成分来构建中方的负面形象。通过对情态动词的分析发现,纽约时报的记者会选择高情态动词或低情态动词向读者传达其对贸易战有关事件的态度。解释阶段探究语篇表述的两个方面,来源和模式。对新闻来源的分析表明,具体来源的数量多于半具体来源。然而,半具体来源仍然占所有新闻来源的30%以上。该媒体利用这类新闻来源呈现中国的负面形象。但是,与此同时,它也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至于模式方面,样本中使用最多的是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预设的直接引语有利于记者将自己的观点融入他人话语中。阐释阶段揭示了贸易战中两国权力关系的较量会影响新闻报道中语言的选择。此外,《纽约时报》作为社会机构对美方利益的拥护,美国的霸权主义以及美国主流社会对武力的崇尚也影响着报道中的语言立场。本研究通过对贸易战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研究,丰富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并且有助于读者在阅读贸易战的新闻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报道中潜在的意识形态,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报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