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 AD)是属于特应性群体的一种普遍的炎症性皮肤疾患,常伴有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是一典型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异常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好发于儿童,且常持续到青年、成年。AD患者存在免疫的异常。尽管在病因研究方面迈出一大步,但其复杂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AD病人常有血清IgE水平的升高,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目前治疗AD患者多为抗组胺及皮质类固醇类药,易出现副作用,治疗效果尚不满意,本文测定了异位性皮炎患者皮肤过敏原、IgE;并观察了皮损部位细胞形态;并应用中药加减胃苓颗粒对A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中药加减胃苓颗粒治疗AD的作用机制。结果如下: 1、AD是环境、免疫、生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疾病,AD病因及发病机制包括局部细胞因子表达,辅助性T细胞的分化,IgE的多重作用,感染因素等。2、证实AD患者存在多价的吸入相关的过敏因素,环境过敏因素在AD患者发病中起着作用,AD是一种皮肤和粘膜对环境因素过敏的综合征。3、证实大多数AD患者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但与病情不成相关性。4、首次观察到AD患者存在免疫反应细胞相互接触现象。推测为皮肤免疫应答反应的细胞形态学基础。5、病理形态学表现提示皮肤免疫系统与支气管粘膜的免疫系统在局部和免疫应答上有一致性。临床治疗可采取异病同治方法。6、临床上中药加减胃苓颗粒具有除湿健脾,扶正固本之功,借补后天之本,来调节机体平衡,对脾胃虚寒型的AD患者疗效明显。7、中药加减胃苓颗粒通过抑制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耳肿胀、真皮内单核和淋巴细胞浸润以及调节体内IL-2、TNF-α的分泌,从而发挥其抗炎、抗迟发性变态反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