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中交替传译笔记中的语言选择研究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inisnak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交替传译初学者来说,笔记法一直是一大难题,本文要研究的就是交传笔记中的语言选择问题,即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选择。关于交传笔记中语言选择的问题,前人研究一直侧重的是决定译员在笔记中语言选择倾向的普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被选语言在译员语言组合中的地位(是母语还是外语);被选语言在翻译任务中的性质(是源语还是目标语)。而本文将换一个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不再研究译员在笔记中语言选择的共同规律,而是将焦点放在单个译员身上,去探讨原文难度如何影响译员在笔记中语言选择,以及(撇开原文难度的情况下)译员对笔记语言的主动选择对翻译输出流畅性的影响,进而为交传译员(主要是口译学员)针对不同难度的原文的笔记语言选择策略提供参考和建议。因此,本文将要回答两个问题:原文难度对译员笔记语言选择倾向有什么影响?译员对笔记语言的主动选择对译文输出质量(流畅度)有什么影响?根据Gile(1995)的交替传译认知负荷模型,交替传译分为输入和输出两大阶段,分开进行。输入阶段包括四个环节:听力和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和协调;输出阶段包括回忆,辨认笔记和输出(语言转换)。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和梳理,笔者提出假设:原文难度越高,译员越倾向于使用源语记笔记。而译员在精力分配允许的情况下主动选择用目标语记笔记时输出流畅性会更高。为了验证假设,笔者对六名经过一年半专业口译训练的学生译员展开实验。实验第一部分让每个译员翻译三段难度(由于语速为难度的决定因素之一,故本文通过控制原文播放速度来调节原文难度)递增的材料,然后在译员本人的协助下辨认他们自己的笔记,统计源语字符和目标语字符的数量。实验第二部分让译员翻译两段难度很低的材料,要求他们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分别用源语和目标语记录,然后对比两段翻译的输出流畅性。最终实验结果证明了笔者上面的假设。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将根据实验结论为口译笔记初学者提供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费厄斯坦认为教师的中介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进步,学会学习,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文化情景和社会变化,教师的中介行为也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对英语教师
本文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求生存、谋发展的策略.提出职前教育培训,要着重技术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岗位培训要求实、求新、求效率.要做
水下土工布施工是海上疏港公路路堤施工的先行工作,在海底涂面铺设过程中面临着海底地形不明确、海上船只定位难以及海底水流造成土工布的漂浮或折叠等问题,其施工质量和进度
以恩诺沙星为模型药物,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乳糖与纤维素为稀释剂,5%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黏合剂,硬脂酸镁为润滑剂,采用湿法制粒压片工艺制备恩诺沙星缓释片。采
摇头丸、冰毒和海洛因等常见的毒品,在特定波长激发下都可以发射荧光,但是这些分子结构中荧光基团数量较少或者量子效率很低,当毒品的浓度较低时,荧光信号很弱,很难被检测到,
英汉交替传译中,译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听取源语并对源语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最后将信息传递给听众,因此,听辨理解是交替传译的第一步,而长句的频繁使用是听辨理解过程的难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