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技巧之一。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语读者能否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理解解读和原语一致的人物形象,直接影响着译文的翻译质量。《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巅峰之作,更有专门的红学对其进行研究。作为《红楼梦》中个性明显,塑造最成功的重要人物之一,王熙凤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而从人际功能角度对王熙凤进行研究的寥若星辰。所以本文的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之一,即人际功能为理论基础,对杨宪益戴乃迭所译的王熙凤个性化语言作一探讨性研究。本文所进行的探讨性研究试图建立翻译的人际意义分析模式,对翻译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现代两大语言学流派之一,注重语言的社会性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具有三个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意义或者人际功能用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或是对事物出现的频率和发生的可能性表示自己的估测和判断,或者是对话轮的选择作出规定,或是反映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和社会地位。根据以上理论,本文将从呼语,语气系统,情态系统三个方面分析王熙凤的语言并看译文是否与原文中所反映的人际意义保持一致。如若有人际意义的缺失,探讨其缺失的原因。本文的论述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红楼梦及其翻译,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重点阐述韩礼德关于人际意义及其实现手段的观点,以及后来学者关于红楼梦和人际意义的研究。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别从呼语,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分析了杨宪益英译本中王熙凤的个性化语言翻译,看其是否成功的构建了原文所反映的人际意义,并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第四章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通过上一章的分析笔者发现人际意义在重构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有些流失,本章对人际意义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即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涉及本文的研究结果,研究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从人际意义的角度研究王熙凤个性化话语的翻译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杨宪益译本中王熙凤话语的分析,本文尝试得出以下结论:译文基本上忠实的反映了原文要反映的人际意义,即在交际过程中话语参与者如何通过对话实现交际的目的、意图,并使之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人物性格。并且译文符合目的语的习惯,易于让目的语读者接受。但由于原文作者曹雪芹隐晦的写作手法,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汉语、英语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人际意义在重构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造成了一些损失,但译者也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尽力去弥补损失,从而深刻地刻画出了王熙凤这样一个工于心计,善于交际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