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化在“四点突破”教学范式中的运用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

来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点突破”教学范式立足基础教育实际,分析教育现状,聚焦课堂教学,结合时代特征对当下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路径进行积极探索。“四点突破”教学范式的核心内涵是把兴趣打开,强调兴趣来源于知识本体。在其视域下,知识本体有着丰富的内涵,由此兴趣蕴藏其中,在知识的连续生成中实现兴趣引领。其中知识本体的结构关系是知识本体所具有的核心内涵之一,具有生发兴趣的潜在力量。基于“四点突破”教学范式对于兴趣来源的整体挖掘,现聚焦知识本体的结构关系,认识到知识的结构化倾向,认识到知识相互关联的兴趣价值,提出知识结构化的兴趣研究。知识结构化站在整体和联系的角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形成认知关联时,兴趣得以发生,并且在知识不断综合、认知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兴趣深化,上升为旨趣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内而生。本研究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从“四点突破”教学范式的核心内涵出发,回归知识本体,聚焦兴趣来源,提出知识结构化是兴趣的重要来源,而这也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尝试从理论层面整体认识知识结构化的内涵及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涵义,探索其运用于“四点突破”教学范式时与兴趣的关联。在形成整体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深入至具体的高中化学知识,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进行应用研究,从而更好地回归课堂教学本质,加深“四点突破”教学范式对于兴趣的认识,实现兴趣引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本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对核心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和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具体阐述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学科结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格式塔理论、兴趣发展四阶段理论以及哈贝马斯兴趣理论,并挖掘其对于本研究的启示,从而为后续的理论解读奠定基础。第二,结合理论基础深入解读知识结构化内涵,在形成整体认识后深入到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化,分析其内涵。第三,尝试探索知识结构化的兴趣内涵以及与“四点突破”教学范式兴趣来源于知识本体的内在关联,深化“四点突破”教学范式兴趣来源于知识本体的观点。第四,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以高中化学重要知识体系“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运用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化构建兴趣引领的教学设计。本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分析,又有应用层面的构建,两者紧密结合形成研究成果:第一,在“四点突破”教学范式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知识结构化是兴趣的重要来源,并在理论层面论证其科学性;第二,整体认识知识结构化与兴趣的关联,进一步印证“四点突破”教学范式兴趣来源于知识本体认识的合理性和教育价值;第三,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依托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以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例,利用知识结构化构建兴趣引领的教学设计案例。
其他文献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具有较为规范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但是,由于报刊阅读课程的特殊性,如报纸的时效性,教材不易编写和更新,加之课程需求“新”的特点突出,教材还未能满足师生需求。因此报刊阅读课教什么、怎么教,特别是时事新闻作为补充教材,在文章选择、编改、长短、生词量、语言点等方面均缺乏科学地规范指导。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多做尝试,并随时做出调整。因此,报刊阅读课补充材料的选择
本文是中译英交替传译任务的实践报告。文中描述的任务是笔者负责的“2017年发展中国家生物智能研修班”中的一场课堂口译。本文以这堂课堂口译任务作为分析案例,重点选取了授课老师脱离文本(课堂内容相关材料)大纲以及内容进行拓展的个例作为本文的案例分析对象,分析了中译英即兴翻译中译者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了四部分,其中第二和第三章为任
本文在绪论中就特色和街道改造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以第一代商品房住宅背景下的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提出当前街道改造理论在地域特色营造方面解决办法较少的问题,并试图加以解决。本文采取利用文献和案例寻找改造策略、在设计中对改造策略实证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为寻找改造策略:在第二章中通过相关文献概述,得到当前生活性街道设计应满足:1.景观、公共设施、交通一体化设计2.以提高贴线率为建设目标之一3.保留建筑多
多年以来,外语和二语研究者和教师尝试去设计有效的任务去促进和巩固学生的词汇学习。因此,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的假设和理论。如Laufer和Hulstijn(2001)提出了极具影响力的“任务诱发投入”,并以此解释不同任务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其中“任务诱发投入”是与词汇学习的动机和认知因素有关的一种理论。本研究旨在重新检验和进一步探究该假设。本研究在概念上复制了Laufer和Hulstijn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通过中国学习者问卷中非现场指示词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了与以往指示词习得研究所不同的结果。就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最难习得的非现场指示词并非是以前迫田等研究者所提出的「ア」,而应该是「ソ」。在问卷调查中,不仅「ア」整体的正确率显著高出「ソ」一筹,同时,通过对研究生和本科三年级学生的对比发现,「ソ」的使用随着学习者学习年限的增多习得状况并未出现明显好转,而「ア」却是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即就是研究生的使
学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稳步建设的过程中,十八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法治中国”理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高度概括。依据十八大以来党的系列报告,法治中国理论已经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互渗透,将体现中华民族伟大民族性的因素渗透入法治中国理论的每一个环节,回归本土、回归中华民族本身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分析十八大以来党的系列报告的报告内容,探寻其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民族性内核的历史基因,为
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使得各种在线教学平台应运而生,且随着在线学习形式的不断发展与丰富其越来越为各大高校所使用。而学习参与度、学习投入作为衡量学生在线学习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在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线课程助教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主动放弃学习,不按时完成相关教学活动,且随着在线课程的不
鄂东南传统聚落凭借独具一格的传统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多元的聚落景观空间。其传统聚落选址布局讲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古民居建筑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我国传统聚落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试图将鄂东南传统聚落的景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调研中具体的聚落案例作为论证依据,从自然生态、地域社会、历史文化等层面分析景观空间的成因、类型构成等并对景观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探索。
英文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书,具有法律文书的正式性和客观性。因合同文本的正式性特点,名物化大量存在于合同文本中。而在翻译时,名物化通常不被逐字翻译。本翻译报告以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中的名物化为基础,探讨《国际分销合同》中名物化的翻译。首先,笔者对翻译材料进行介绍,阐述了选题意义;然后,笔者论述了名物化的分类以及翻译技巧;之后,笔者探讨《国际分销合同》中词汇层面名物化的翻译技巧:转换法、增词法、压缩法和转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探寻有效的乡村治理方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的重点内容。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治理探索,许多都聚焦在单纯的村民自治模式研究。事实上,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对农村的产业渗透深化的大背景下,单纯采用行政手段的治理方式常常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失灵,许多自治实践也在一些乡村治理工作中面临尴尬的情形。在探索实现有效治理的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到“什么在乡村最有力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