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社会功能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谢谢”的功能逐渐发展演变,超出了典型致谢语的范围,产生了一系列特殊而富有价值的社会功能。“谢谢”功能的演变,丰富了人际互动的言语形式,但对于“谢谢”的误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际互动的顺利进行,且给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礼貌用语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学术界关于“谢谢”的功能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缺乏系统性。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谢谢”的社会功能进行全面考察。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对“谢谢”所在话轮进行初步分类;在礼貌理论,不礼貌理论和面子理论的指导下对“谢谢”的社会功能进行科学地判定和理性释因;在实验语音学与多模态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从形式上对各类功能的“谢谢”进行系统地验证。本文观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谢谢”出现在话轮中时,该话轮内可能仅有一种言外行为,也可能有其他不同类型的言外行为。若为前者,“谢谢”在话轮中承担专门致谢语的角色;若为后者,“谢谢”的社会功能会受到话轮内其他言外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对“谢谢”所在话轮内其他言外行为进行了分类,包括拒绝类、请求类、询问类、陈述类和反驳类五种言外行为,其中某些言外行为又可进一步细分。
  其次,“谢谢”在不同类型的话轮中所承担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本文结合礼貌理论,不礼貌理论与面子理论探究了“谢谢”与不同类型言外行为共现时社会功能的共性与差异,发现“谢谢”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积极礼貌功能、消极礼貌功能、结束话轮功能、消极不礼貌功能与虚假礼貌功能五种。
  最后,本文结合实验语音学与多模态理论,对不同功能的“谢谢”的韵律形式、体态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考察了应答语和同义形式两个方面。研究表明,不同功能的“谢谢”在整体句调或“谢1”与“谢2”的音高、音强、音长值上存在显著差异,且说话人的表情、身体姿态和身体距离都对传达“谢谢”的社会功能有一定辅助作用,受话人的应答形式也会反映出“谢谢”功能的不同,此外,不同功能的“谢谢”有不同类别和数量的同义形式。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资源的共享,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使用计算机作为最基本的工具,来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同样,在信息处理领域,藏文信息处理也从原来的文字处理转向自然语言的研究和处理层面。但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处理技术都是在基于词的层面上进行研究和处理的。单词分为实词和名词短语。其中,名词短语依附于实际的单词或句子,代表语法意义。它们不能单独作为句法成分使用,是模棱两可的,不能在不同的语境中
学位
李善注征引繁博,寻渊探源,保留了大量古籍,留存旧注共二十余家,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其中张衡《二京赋》薛综注、左思《蜀都赋》《吴都赋》刘逵注和《魏都赋》张载注凭借《文选》李善注得以保存。刘逵注和张载注立足于传统的训诂体式而又对注释方式有所发展,在注释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论文共分为四章。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对比的角度对旧注和李善注进行考察,并结合文本总结出薛综、刘逵和张载的注释特
学位
《文心雕龙》虽如刘勰在其《序志》所言,是一部探讨写作规律的指导性专著,但因其“体大而虑周”,论述了包括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和批评论等内容,即涉及诸文学理论内容,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故而又被定位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理论著作。作为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蕴含着丰富的鉴赏批评思想和批评实践,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以及当代批评中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
本文以右江沿岸平果县山心白话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描写,并进行了山心白话的历时比较与共时比较分析,力图全面揭示山心白话的特点,为广西粤方言综合比较研究、语言接触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介绍了平果山心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语言分布概况,对广西粤方言研究现状及平果语言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同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以及语料来
学位
在欧美思想文化史领域,“灵菩狱”(limbo)是一个特色斐然的关键词,凸显了“居间性”(in-betweeness)内涵与特征,因此兼具边界与跨界的属性,意味着可以突破二元论的僵硬划分,生成第三空间的丰富可能性,而当代间性诗学关注由居间性衍生出不确定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增殖性等特色。基于此,本文侧重从西方语言文学、基督神学、文艺美学三个维度讨论“灵菩狱”话语的思想蕴涵与学理价值。  第一章“灵菩狱
学位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气候环境恶劣,经济文化水平落后,岭南地区在古代常被视为蛮荒之地,文学的不毛之地。当代的地域文学研究兴起后,有不少目光敏锐的学者开始研究岭南地区与文学之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成就基本集中于诗文方面,关于小说与岭南的关系却未引起学者的足够关注。  中国古代小说在唐代有长足的进步,岭南书写是唐代小说中引人瞩目的内容。唐代诗文中虽然已经出现了大量书写岭南地区的篇章,但由于诗文多
学位
荔浦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居柳州、桂林、梧州、贺州四市之间,处于多语多方言过渡地带。本文以荔浦杜莫寨话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的调查研究,力求全面揭示其方言特征,并为广西粤语比较研究提供第一手鲜活的材料,同时揭示处于多方言接触地带的杜莫寨话与其他方言接触交融的特点与规律。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主要介绍荔浦县人文地理概况、广西粤语和蒙山话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意义、方法、
学位
本文以广西西南部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白话与肆排话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田野调研,结合已有的研究材料,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太平镇这两种方言的语言事实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同时进行两种方言之间的横向比较,揭示彼此之间语言特点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本文第一章为概述,重点介绍了崇左市的人文地理概况及语言使用情况,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崇左太平镇白话与肆排话语音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及内部比
本文以文化表达、展演和重塑视角审视勾蓝瑶洗泥节的变迁过程,描绘出民族节日在旅游情景中的传承创新轨迹,表明在现代性与族群历史记忆对话中,地方传统并没有因为全球化走向衰亡,而是更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地方社会的文化自觉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使族群文化不仅适应当下社会环境,还保留自我固有属性。勾蓝瑶洗泥节原是一种民间仪式,其主要象征意义为凝聚族群内部力量,维护社会秩序。随着时代变迁,洗泥节被旅游化再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负面评价话语为研究对象,自建小型的口语会话语料库,采用会话分析、定性考察及归纳描写等研究方法,基于言语行为与会话关联等语用理论,对负面评价话语的界定、特征、分类及其表达策略与应答模式展开了详细讨论,以期从宏观上构拟出一套完整的负面评价会话框架,为今后深入研究具体的节点策略提供参考。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简单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随后对国内外有关(负面)评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