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善注征引繁博,寻渊探源,保留了大量古籍,留存旧注共二十余家,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其中张衡《二京赋》薛综注、左思《蜀都赋》《吴都赋》刘逵注和《魏都赋》张载注凭借《文选》李善注得以保存。刘逵注和张载注立足于传统的训诂体式而又对注释方式有所发展,在注释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论文共分为四章。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对比的角度对旧注和李善注进行考察,并结合文本总结出薛综、刘逵和张载的注释特点,进而展开具体细致的分析。
第一章:《二京赋》薛综注。首先对《二京赋》薛综注的真伪进行辨析,证明薛综注非伪。裴骃《史记集解》、沈约《宋书》、李贤注《后汉书》保存了《二京赋》薛综注的部分内容,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这里一一析出并和《二京赋》李善注逐一比较,结果是小部分有出入,大部分吻合。薛综注秉承传统的训诂方式,注释方式主要是辨字释义、章句串讲、文献征引。
第二章:《三都赋》刘逵、张载注。本章分为二节,第一节主要是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刘逵注,说明其详于名物、广博繁复的特点。由于赋体内容的特殊性,张载注释义较为自由,且对地理都邑的解释尤为详细而多引经据典,第二节对此展开论述。
第三章:《二京赋》《三都赋》李善补注特点。面对旧注,李善“于篇首题其姓名”“其有乖缪,臣乃具释”,即有明确的注例并表现出严谨的注释态度。此前的注释虽然也在释词解句后征引文献对原文加以说明,但以征引文献作为主要注释方式是从李善开始的,且明确指明出处,使读者有源可溯。他所征引的文献和旧注所引文献相互补充,使注释更加完整。此外,面对解释完整充分的旧注,李善仅以注音的方式进行补注。
第四章:旧注和李善注的价值意义。汉魏以来,经学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对经学的注释更是纷繁复杂,唐初《五经正义》的编撰使诸多注经流派归于一统,而这些都给李善注《文选》提供了注释范式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成就了集汉魏六朝小学训诂和集部注释之大成的《文选注》。
论文共分为四章。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对比的角度对旧注和李善注进行考察,并结合文本总结出薛综、刘逵和张载的注释特点,进而展开具体细致的分析。
第一章:《二京赋》薛综注。首先对《二京赋》薛综注的真伪进行辨析,证明薛综注非伪。裴骃《史记集解》、沈约《宋书》、李贤注《后汉书》保存了《二京赋》薛综注的部分内容,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这里一一析出并和《二京赋》李善注逐一比较,结果是小部分有出入,大部分吻合。薛综注秉承传统的训诂方式,注释方式主要是辨字释义、章句串讲、文献征引。
第二章:《三都赋》刘逵、张载注。本章分为二节,第一节主要是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刘逵注,说明其详于名物、广博繁复的特点。由于赋体内容的特殊性,张载注释义较为自由,且对地理都邑的解释尤为详细而多引经据典,第二节对此展开论述。
第三章:《二京赋》《三都赋》李善补注特点。面对旧注,李善“于篇首题其姓名”“其有乖缪,臣乃具释”,即有明确的注例并表现出严谨的注释态度。此前的注释虽然也在释词解句后征引文献对原文加以说明,但以征引文献作为主要注释方式是从李善开始的,且明确指明出处,使读者有源可溯。他所征引的文献和旧注所引文献相互补充,使注释更加完整。此外,面对解释完整充分的旧注,李善仅以注音的方式进行补注。
第四章:旧注和李善注的价值意义。汉魏以来,经学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对经学的注释更是纷繁复杂,唐初《五经正义》的编撰使诸多注经流派归于一统,而这些都给李善注《文选》提供了注释范式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成就了集汉魏六朝小学训诂和集部注释之大成的《文选注》。